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惠城节俗——端午
作者:惠志(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6-12 08:09:52

 

端午节,惠州又称五月节、端阳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吃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备三牲果品祭祖敬神和赛龙舟。有的地方有“五月初五年初二”俗称,家家宰鸡杀鸭,做丰盛的菜肴,一般外出人员都要回家团聚,出嫁女初六日要回娘家探亲。

过端午节在惠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端午节风俗的记载,如清乾隆《归善县志》载:端午节“浴于河,谓洗龙舟水”。

做粽子  惠州民间端午节有做粽子,吃粽子、水、芋头糕的习俗,以山竹叶、蒲草或田竹叶(又叫箬叶)包裹糯米粽子。粽子分咸、甜两种,甜粽的做法是以鸭脚木或蚊惊的草木灰浸水,熬成碱液,分别和糯米混合后,用竹叶裹成三角锥形或枕头形蒸煮熟,食时加糖;咸粽则以红(绿)豆、糯米、虾头、猪肉、五香粉等为原料制成。粽子主要有祭神、互馈、自食三种用途,祭神多祭家神,水上居民则把粽子投入江中,一说是祭河神,一说是祭屈原。

挂菖蒲、艾草,挂香包,烧艾条  端午节当天,人们在大门或房门的两侧和门楣上挂菖蒲和艾草,艾草常常扎成人状或者虎形,或以菖蒲水冲凉,传说可“辟邪驱妖”;把干艾叶用纸包裹成长条状,在门口或室内燃烧,燃硫磺、香,以避蛇鼠害虫;小孩多在手、颈上挂香包,祈求避邪驱秽,保宅舍和人身安宁。上世纪50、60年代以前,民家还有在正午时于居宅门楣贴黄纸朱砂符咒的习惯,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凡有一切蛇、虫、蚁、鼠尽消除”或“五月端午节,端阳正午书,凡有不祥事,一切尽消除”。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避邪兼驱除病毒。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端午节前后,天气开始转暖,各种病毒和细菌容易滋生,将具有杀菌作用的菖蒲、艾蒿悬挂于门,可抵御“恶月”的毒气侵袭。

赛龙舟  端午节期间,洪水泛滥,俗称“龙舟水”。城中居民及近郊农民多扶老携幼洗“龙舟水”(即到江中游泳),相传端午这天洗“龙舟水”能保一年身体健康。

当天还赛龙舟,又称“扒龙船”。明嘉靖《惠州府志》载:“归善自初一至初六于西湖为龙舟竞渡,费用甚巨,然有禁即止,不常为也。”可知500多年前已有在西湖赛龙舟的习俗。民国以前,赛龙舟多在东江或西枝江进行,有祭河神、抢青等仪式,龙舟队由各街(村)自行组成,以各自的街(村)名命名。比赛当天凌晨5时,龙舟队队员便统一着装,抬龙船,携“烧全猪”、香烛等赴江边,点烛焚香燃鞭炮,以“烧全猪”祭祀河神。祭毕,全体人员分食“烧全猪”后放舟入水,争先恐后地向江中一束绑在竹竿上的青枝叶冲去,进行水中“抢青”仪式,先撞到枝叶者即“抢青”成功,然后正式开始比赛。竞渡之时,两岸民众呐喊不绝,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尔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红”(用竹串吊起贴满纸币的整幅衣布),得奖者的龙船往往把“花红”插于船头,沿江而上,接受两岸民众的欢呼。由于东江长年水流湍急,加之“龙舟水”暴涨,赛龙舟多有险情,为安全起见,清末民国时期,近郊望江一带衍生出“划岸龙船”的习俗,时间多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村民组成一支队伍,备三牲,浩浩荡荡地扛着龙舟到旺岗龙船岭的大王公进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仪式完毕后,全体村民在龙船岭上野餐,欢聚一天,直到晚上才分散回家。上世纪50年代后赛龙舟多在西湖进行,祭祀活动从简,但“抢青”等仪式尤存。60年代后赛龙舟,多以街道办事处、镇等为单位参赛,组织者多为政府,资金多为各单位集资。后来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而中止,至1988年才恢复此项活动,主要由企业赞助,每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了20多届“西湖龙舟赛”。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