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始建于明末至今已500多年的八甲等古村落、有“九代不扶犁”的杨氏家的美乾书室古建筑,潼湖赤岗村曾走马观花过几回,每次都是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今年因为朋友的带领,头一次亲眼目睹了赤岗村元宵节侯王出巡的热闹景象。 各种庙会活动参加得多了,一直以为中国大部分民俗活动就像战争一样,让女人走开,没想到,这里却别具一格——赤岗村侯王出巡,偏偏由女人作主。 很久以前,潼湖还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沼泽地。夏季雨水丰沛时,东江水通过大海沥倒灌进来,使潼湖瞬间变成烟波浩渺的汪洋湖泊;夏末初冬,潮水退却,曾经波浪翻滚的湖光山色,又变成盆地式的小平原;粗大的沙埔草长得扑天盖地,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更令人望而生畏的是恶劣的气候:“日头一出似火烧,晒死高田冇禾收。水浸低田冇禾割,耕田至死冇风流”。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逃命,我想,杨氏始祖们是绝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拖家带口躲进这举步为艰的沼泽地安家落户的。只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时没有热气球没有飞机俯瞰,杨氏先祖是如何知道“巨蟹卧水”这个地理形势,而且还独具慧眼地对应着蟹嘴、蟹钳三个穴位上,修建起八甲七甲五甲村落,变不利为风水宝地的。闭着眼睛试想一想——螃蟹大嘴向天,双钳高昂,任风急浪大,胜似闲庭散步的模样——不禁为杨氏先贤的奇思妙想拍案叫绝。 赶到位于赤岗小学旁边的侯王庙时,已近上午十时。有几位阿婆端着饭碗边吃边有条不紊地指挥陆续集聚的村民做准备工作,还热情洋溢地招呼我们几个客人也吃一点。奇了怪了,不早不晚的,这是吃的哪门子饭呢?一问,阿婆说,我们一天只吃两餐,早中饭一起吃。看来这次专家真没骗我们,中国传统饮食历史真的是一天只吃两餐。为了身体健康,是不是以后也少吃一顿呢?但肚子饿又怎么办呢? 正冥思苦想有些纠结时,突听锣鼓喧天鞭炮阵阵,游会活动正式开始。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挑着一肩花篮走在最前面,两列腰系红长巾的大小伙子——据说,只有新婚或新添丁的男子才有资格参加——高举红面黄边上书大大“杨”字的三角旌旗,和“肃静”“回避”朱红木牌,雄纠纠气昂昂地接踵其后,然后才是端坐大红轿子内的“侯王”“财神”气定神闲目光炯炯出巡视察,两只活泼可爱的麒麟在左右蹦跳,负责敲锣打鼓放鞭炮的最后收尾——有点类似电视电影里常见的古时官员出巡的场面。 当然得鸣锣开道世人膜拜,杨侯王铁血丹心精忠报国,当之无愧受之有理。据史料记载,宋朝爱国将领杨亮节,追随宋帝至今日香港境内一带浴血奋战,后病殁。他生前为侯死后封王,杨氏后人敬重他的赤胆忠心更以他为荣,不仅东江流域有祭拜侯王的习俗,现时香港九龙城、元朗、东涌、大澳及大围地等地,也有纪念他的侯王庙。 等等,怎么队伍最前面的竟是两位刚才在招呼我吃午饭的阿婆?只见她们腰系红长巾,手举三尺红神棒,时而大步流星地在前引路,时而面向巡游队伍手舞足蹈,嘴里还高亢而有节奏地喊唱着什么,随着她的吆喝,队伍里的男人们精神一振,身板挺直,也扯开嗓门齐声应和——隔着老远,欢乐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再看俩阿婆,春风满面笑意盈盈,也许因为兴奋,脸颊红得跟招展的旌旗有一拚,机灵活泼得跟刚才在侯王庙前所见的年迈木讷的形象迥然不同,换了人似的。 难道赤岗村不跟别的村庄一样重男轻女? 赤岗村人说自己,非广府非客家非潮汕,当地方言是“蛇佬话”——有时我在想,是不是“畲话”的误写?因为书上说,在客家人大规模迁居之前,岭南是畲族人的天下。只是非常奇怪的是,他们族谱上明明白白地记载着,杨氏自南宋开始,从江西吉安辗转迁徙至广东; 赤岗村这一支历经长途跋涉,甚至被追杀,最终在潼湖赤岗寻得了安宁。 为什么被人追杀?想起东楼下的历史,难道说,潼湖赤岗村的杨氏先人,就是最初东楼下的主人?为什么不承认自已是客家人呢?还有,他们保留的传统习俗明明有客家风俗的印记啊。比如,每年正月初四,前一年生了男孩的家庭到外地买灯;初八再到祠堂点灯,同时,还要邀请亲朋好友到自家摆酒庆祝——简直跟客家人一模一样嘛。 虽说游庙会习俗跟客家人相同,但有一点是截然不同的——赤岗村的庙会,女人是主角是指挥官,所有的男人都听令于女人。 赤岗村曾经四面绕水,有“水乡”之称——现在依然三步一池五步见塘就是最好的见证——不像现在,村村都通硬底路,能以车代步。那时赤岗村出门见水,如果没船,寸步难行。所以镇内流传一首民谣“有女不嫁赤岗村,出门三步要摇船。遇到一朝起身迟,头发零丁走赶船。”想必那时赤岗村有很多剩男。能嫁妻生子的男人,一定有不同寻常的魅力;敢嫁到赤岗村的女人,也必定有非同一般的能力。 在等待侯王接受村民敬拜后赶往下一个祠堂的空当,一名年老的村民告诉我说,近代以来,我们这里流传最广的故事就是——三人一千斤——旧社会,由于交通不便,有两兄一妹,只用一天时间,从陈江挑回一千斤花生麸。就是说,平均一人挑三百多斤,女人跟男人一样。 想一想,肩挑三百多斤重担,翻山越岭二十里的山路,那是怎样铜身铁骨的女人啊。 写到这,想起如今职场流行的一句话——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比起旧时赤岗的女人,“当男人用”神马都是浮云。 一直在想,为什么赤岗村每年庙会日,都是妇人们早早到各自祠堂等侯侯王,同时带上三牲祭品,祈祷求福。为什么只有妇人呢?村民解释说,其实并无规定男人不能去,但传统上是妇女去的——也许,是旧时赤岗村妇女太苦太累,没有地方发泄心中的苦闷,只有在游庙会拜侯王时,才能借机唱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同时乞祈求神灵庇佑,国泰民安,早日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当然,许是杨侯王真的有灵,这个愿望早已实现,如今的赤岗村,通过大兴水利,改造水道,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妇女们再也不用像牲口一样地拚命劳作了。 浩浩荡荡的庙会队伍在阡陌纵横的赤岗村道上继续游行着,为平静的村庄增添节日的喜庆。透过不时遮云蔽日的鞭炮硝烟,我看到有小孩子在队伍中跑前跑后,欢天喜地的模样让人莞尔。同时让人莞然的是,由女人作主的潼湖赤岗村庙会背后,分明闪耀着赤岗村男人温柔体贴的笑脸和宽容大度的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