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婚俗变奏曲
作者:周汉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05-19 22:33:20

岭南古镇梁化,有着浓郁的客家地方特色,传承并保留了各种民俗风韵。境内绝大部分为客家人,从方言分布看,在现定居者中,讲客家话的约占总人口的78%,讲闽南话(当地称学佬话)的约占19%,讲本地话(惠州话)的约占3%。就拿我们梁化圩镇几座周屋的周姓人家来说,清初就从顺德迁徙而来定居,是外迁移居梁化圩的最早人家之一,原迁来时是讲广府话,几代以后就被慢慢同化,全都操一口纯正的梁化客家话。当顺德宗亲来梁化祭祖,大家相互交谈时,梁化宗亲大多会听不会讲,即使个别会一点,讲起来也佶屈聱牙。因此,梁化语言在公共交际中业已“客家化”,民风民俗也融为一体,凸显客家特色。其中的传统婚姻礼俗,尽管在个别仪式细节上有些差异,但总体上基本同化,趋于一致。

 

旧时婚俗

 

 解放前,在中国传统而正宗的婚姻制度中,大姑娘出嫁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按照门当户对给当事人介绍配偶,然后父母决定亲事是否合适,也就是婚姻全由父母作主,并且先由媒婆作媒撮合。在《孟子·滕文公》中曾有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这句话真实地记述了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婚姻习俗,反映了旧时不可逾越的婚俗桎梏。

 旧时梁化人婚姻也是沿袭几千年的传统习惯,主流婚姻形式为聘娶婚,亦称“明媒正娶”。此外,尚有抱童养媳、招赘、纳妾等。我们那座周姓同宗亲族原聚住有近20户人家的秀利大祖屋,其中于解放前抱童养媳(林姓)的有1家,纳妾(俗称娶细婆)的有1家(大婆住于梁化家,丈夫和细婆居香港),50年代初因丈夫亡故招赘入门的有2家(分别姓陈、姓李),70年代独女招赘入门的有1家(黄姓),招赘入门婚后所生子女均跟父姓。梁化其它地方也有相类似情况,但绝大多数人家的婚姻形式还是“明媒正娶”,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的决定,媒婆的牵线决定当事人的婚姻。同时,婚配还讲究门当户对,只所谓“金罂对银罂,屎盆对尿”,其中不少演变成由父母完全包办的买卖婚姻。婚配程序一般是先由媒人说合,发出年庚贴,送往男家,3天内如无意外,并经算命先生排出“八字”后,再由父母作主,男女双方无需相看,就可定下这门婚事。婚前,需讲明聘金彩礼数量,聘金尾数要留有“9”,图个“长久”吉利,如99元、389元、999元等。礼数要凑好双数,意即“好事成双”。结婚时间按农历择定,一年中不择567月,以避讳“五穷、六屈、七哥么”意谓贫穷绝代的不吉之嫌。先由男方请先生择吉课,包括选择结婚日期以及新娘梳妆、开容、出门和新郎安床等具体时辰。尔后行“报日”之礼,通报女方,并送去聘金利市。

 旧式举行婚礼,婚前一晚为“赏花晚”,新郎当晚头戴宽边毡帽,帽上插上金花,身穿大襟长衫,大红布条交叉斜挂两边,由家人或族长带引敬拜天地,祭祀祖先。翌日行婚出嫁,新娘身穿大红袍,头戴凤冠,用罗帕遮盖头面,乘坐麒麟花轿,由媒人带轿,一路吹吹打打,鞭炮齐鸣,喜气洋洋。新郎则同“赏花晚”穿戴,一身传统新装打扮,喜接于归,叫做“接新娘”。旧时乘轿出嫁,是一种时尚。现梁化圩门口有个叫“轿馆”的地方,旧时就是一个专门出租花轿的场馆。有条件的人家,还请来狮队,敲锣打鼓,舞狮助兴。当天男女双方各家皆“做酒”设宴,款待来贺亲朋。菜色经专门选定,且都用九大簋(九大碗)上席,以讨个天长地久好兆头。结婚当晚,新郎新娘双双入洞房“夹心”,一些青年男女也来助兴“闹洞房”。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双双拜家神祖宗,并向父母及亲朋长辈敬奉“新娘茶”。第三天为回门日,即三朝转门,客家话叫“揦三朝”。新郎与新娘一起回女家头(娘家)拜见岳父岳母,当天来回。岳父母在回礼中,要送上一雄一雌两只嫩鸡被带回女婿家,俗称“带路鸡”。有些人家的风俗,新娘于第五天还再回门一次,并住于娘家,一般留住两晚,叫做新娘“转妹家”。结婚满一个月,由女家新娘的母亲和姐妹等至亲,备上“粄担”等礼物,一起回探新郎家,客家人叫“做够月”,男家头设宴招待,也是当天来回。尔后男家头还把收到女家头做的红粄,分发给亲朋和邻居。

 

婚俗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梁化也和其他地方一样,提倡和践行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双方通过相互自由交往相识相恋,或经亲戚朋友、同事同学介绍相识相恋,感情成熟方订立婚约,领取结婚证书。同时禁止买卖婚姻,杜绝了纳妾和抱童养媳等婚姻陋习。形式仍以女嫁男娶为主流,也保留有不少女婿入赘现象。并取消了花轿、乐队和旧式穿戴,免除了一些繁琐的贴式(只行使新的请柬形式)和不少旧式繁文缛节。尽管如此,但传统婚俗中的一些基本程序和主要元素仍沿续下来。主要有:拣日子、报日期、送请柬、赏花晚、接新娘、庆婚宴、三朝回门、做够月等。现境内人家结婚拣日子,不少人家还请人择日课,有的也由自己选定,择日和报日均采用农历。请柬有手写的,也有购买印制好基本样式回来再填写的。赏花晚除祭拜祖先外,这一天还要贴好对联,布置好洞房,由“好命人”按选好的时辰“安床”叠好被帐。接新娘的形式变化较大,上世纪50年代初,仍沿用过去新娘坐轿出嫁习俗。之后,境内出现自行车(单车)时,新娘出嫁开始租用单车替代花轿。梁化最早拥有单车当“轿夫”的为吕子春、黄光、陈潭胜等人,平时他们集中在圩里一个固定门店,专司载人载货之职,而结婚人家大都租请他们(连人带车)接新娘。后来成立了梁化搬运站,同时成立了单车组专门载人载货,其中也经常为人家结婚载新娘。一些地处偏僻或双方距离较近的,新娘出嫁多为步行接送。60年代后,随着自行车的逐步增多,大都启用自行车接载。到80年代,出现了摩托车,此时期单车、“摩的”并用,个别有条件的也租用面包车,但仍以单车为主。90年代后,大都改用小轿车接载新娘,至今在梁化已广为普及。那时的单车、“摩的”接载,对以前花轿抬行或步行来说,是一种创新和轻便;现在的小轿车接载,对过去所有接载方式来说,却是一种进步和豪迈。接载新娘的人,也颇有讲究,一般要挑选父母健在、兄弟多、家道好的人家。新娘出嫁时,须梳妆打扮,过去新娘穿的是一般新衣裳,现在大都穿上新婚纱。新郎过去穿的多是青年装、军式装或其他便装,现在大都穿上西装。新娘出嫁有姐妹陪送,嫁妆随行。小件嫁妆一般均置有灯盏、暖壶、布伞、凳子、镜子、脚盆、脸盆、口盅、牙膏牙刷、梳子各2件及针线、剪刀、尺子等。大件嫁妆随年代和婚者经济条件的不同而置办,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收录机、洗衣机、摩托车、电冰箱、电视机等先后均成为主要的大件嫁妆。新娘家出嫁前要包回“梳头钱”、“开容钱”、“开埕钱”、“姊妹钱”等利市,有经介绍做媒的要包回“媒人钱”,以上利市均由男方家预先备好送往女方家。80年代前,男方亲戚赴贺时通常都置办“酒担”,里面有酒、鸡、粄、鞭炮、布匹(喜帐)、红包等礼物,其中喜帐还要用红纸写贴上贺词、贺者尊称和婚者家长落款,挂到墙上。我在梁化老家住时,曾常常被请为新结婚的亲朋写过婚联、请柬、喜帐和利市封。挑“酒担”和牵新娘入洞房的人,也同样要讲究挑选“好命人”负责。梁化人的婚宴,有男女双方于当天各自摆设的,也有女方在出嫁前一天摆设的(尤其是相距较远),均安排在中午,极少在晚上。过去婚宴的地点,不论圩镇还是农村,几乎全都在家里或大祖屋举行,现在圩镇上开有不少饭店,圩内或近圩人家很多到饭店摆喜酒,但仍以住家或祖屋摆设为主。我们圩镇几座周氏老祖屋,每逢周家办喜事摆酒,大都安排在周屋的厅堂和廊间,大家济济同贺,喜气满堂。2014年春节前,我也曾和家人一起,到梁化光长村参加姑母孙子的婚宴,农村新娘亦穿上漂亮的婚俗,新郎也一身西装打扮,宴席设在农村家中,听说当天梁化共有几十对新人结婚,圩镇七、八间有点规模的饭店都安排满婚礼宴席,其他大多数(尤其是农村)都在家里设办。婚后三朝回门及娘家回探“做够月”的习俗,也延续很久。90年代后,婚事办理愈加从简,不少人家结婚当天接新娘时,新娘母亲和兄嫂姐妹等至亲也随后以“共日揦朝”的方式到男家(或酒店)共宴,娘家“粄担”随行,并于第二天由男家把红粄派发各亲戚邻舍,由此省掉了婚后的一些习俗环节,婚后双方相互来往也不受约束和限制。其它程序和环节也因地因时制宜,灵活掌握,按需变通,以简约、便利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传统固守的“一生厮守,终身相伴”的婚俗受到了冲击,境内已婚青年离婚现象不断有所出现,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夫妻尤为突出。过去视“离婚”为羞耻,现已表现为愈来愈平常。就拿我们圩镇秀利周屋这一大房来看,青年夫妻因各种原因先后离异的已有4对,这在前辈传统婚姻中是极其罕见的。圩镇和农村其他地方也有不少类似情况。境内因离婚而再娶再嫁的婚礼习俗,没有那么讲究和张扬,有的悄悄撮合,有的敷衍成之,既简约又平淡。

 

婚俗三步曲

 

世居梁化的每个家庭,尽管其背景、语言有所不同,但都经历过不同时期的共同婚俗习惯,打下了梁化婚俗的共同烙印,并见证了梁化婚俗的不同变化。具体到我家,在我家近几代的直系家人中,有来自当地讲学佬话的,有来自邻镇讲本地话的,也有来自北方(河北省)讲普通话的,而更多的是讲梁化客家话的客家人。因此,也因为随乡入俗,传统婚俗也已融入当地习俗。同样,也因为时光流逝和社会发展,随着梁化婚俗的演变而发生变化。

从我父母到我的小孩,三代婚俗均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演绎了婚俗变奏的三步曲。我的父母结婚于解放前,行的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婚俗,家中虽不富裕,嫁娶时也算“风光”一下。听母亲说过,父亲娶她时,是用大红花桥把她抬入周家,她头戴凤冠,身穿红袍,父亲也一身旧式婚装打扮。婚宴设在居住的周屋祖屋,酒席摆在厅堂和厢房,一派喜气景象。笔者结婚于上世纪70年代,双方乃经朋友介绍自由恋爱而撮成婚事。那时经济条件不好,物质匮乏,能省尽省,但也走了些当时的传统婚俗形式。新房布置简单,被单和男女双方新婚服装剪布请人做,不够布票径直到平山跟亲戚家借。具体礼俗事务由父母张罗操办,婚日由父母请人拣定,报日时送去聘金99元,婚日早上置办“酒担”礼物送给女家“做酒”,礼物备有鸡2只、猪肉20斤、豆腐圆20斤、酒2瓶等。接新娘动用9辆自行车,其中载新娘的自行车是一辆新的“双杠凤凰大包链”,其余自行车分载送嫁姐妹和小件嫁妆。新娘穿的是新做的浅桃红色的花格衫和靛蓝色的裤,由自行车载到大屋门前下车,再由牵新娘的一位叔婶牵着,跨过旺火,另一位阿婶手拿米筛在新娘头的上方遮挡,并在众姐妹的陪伴下步入洞房。婚宴安排于当天中午,设在祖屋正厅和廊间,席开20多桌,每桌上菜九碗,均为一般的客家菜色。婚后还依俗行三朝、五朝回门和满月“做够月”之礼。我的小孩结婚于新世纪之初,双方亦经同学介绍自由恋爱而撮合。其时我们家已居住于县城,婚事也入“城”随俗,但也沿袭一些梁化传统习俗,因而行使的是“半城半乡”之俗。婚日照样请人择定,然后通报女家,报日时送去聘金礼物,聘金为9999元,礼物有鸡、猪肉、豆圆、虾米、鱿鱼、津丝、酒等。婚前布置洞房、拍摄结婚照。婚日当天, 新娘穿婚纱,新郎穿西装。接新娘启用6辆小汽车,其中载新娘的是一辆崭新的本田牌小汽车,新郎随车亲接,其它几辆用于载新娘母亲家人、送嫁姐妹、嫁妆、粄担和拍录像、放喜炮等人员。一路浩浩荡荡,一派喜气洋洋。接回新娘到屋,新郎新娘依俗跨过旺火,并在牵新娘的带引和伴郎伴娘等的陪伴下,双双步入洞房。喜宴于当日中午在县城新中环酒店举行,宴上没有安排特别仪式,席开20多桌,招待亲朋来宾。婚后第三天,小孩与新娘一起回门,拜见岳父岳母,当天去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地婚俗的影响,本地传统婚俗尤其是婚宴礼仪习俗也不断发生变化。现在,惠州地区城市人结婚,婚礼习俗虽也带有传统的印记和痕迹,但大都浸润了“洋色彩”,尤其是婚宴礼俗。今年马年春节刚过,我参加了一位大学同学嫁女的婚宴,宴设惠州康帝大酒店。婚礼上,从新郎单腿跪地向新娘鲜花、双双步入婚厅开始,在主持人的引导下,经过了男女婚誓、互带戒指、接吻拥抱、切蛋糕、开香槟、喝交杯酒、嘉宾代表和男女家长致贺、新郎新娘讲话等环节后,才上菜开宴。整个过程,加上翩翩的起舞、优雅的曲调和浪漫的灯光,呈现了一派洋式高雅的场景。诚然,不少走出梁化工作居住于城里的人家,因为随“城”入俗,他们的婚俗也变奏着同样的曲调,并且对梁化境内现行的传统婚俗带来一定的影响。迄今,梁化的一些酒店举办婚宴,虽不同城市大酒店充满“洋味”,但也不同程度掺和了一些异样的礼俗,原先的一些传统习俗也因此慢慢地被淡化。尽管如此,梁化的婚俗尤其是农村的婚俗,至今依然保留着浓浓的客家风味,经过变奏的健康简约的传统婚俗,仍成为现今梁化婚俗的主调。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