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春雨菲菲采风忙
作者:李运花(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6-01-21 21:02:02

 

每次参加民协组织的活动,收获颇丰。此次龙门采风,一日观五地——绳武围、香溪堡、六宅圩、王屋村、鹤湖围——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虽说午饭后,突遇春雨。且一直情意绵绵地与我们若即若离,但微风细雨中的古村落,风情万种,如诗如画,更令人心醉神迷。而我,更要感谢这场不期而至的春雨。

上午到绳武围时,我因为来过几次,所以转到了旁边一个围屋里——儒林第。斑驳古墙,青砖小巷,绿苔满目。虽说古围屋沉寂宁静,可我却恍惚看见了往日的繁华。

我正叹惜着如此精美的村落却落得人去屋空时,突然,听见围屋内有深深浅浅的小孩欢笑声。我闻声寻找,见一幽深小巷墙后,有一女一男孩子探头探脑。女孩约56岁,男孩23岁模样……等等,这场景咋如此熟悉?想起来了,以前跟驴友来过这里。怪不得似曾相识。后来,一问,他们居然也记得。姐姐说,是不是那次我在这里抹桌子,你帮我拍照啊?   

回家一查,原来是20127月到过此地。只是那时只见姐姐和妹妹,估计弟弟应该还在襁褓中。

妹妹好奇地打量着我,见我不停地呼唤“小朋友,走过来啊,帮你拍个照片。”就笑意盈盈试图走近我。可小弟弟不干,带着哭腔,用力把小姐姐往回拉。结果没拉回小姐姐,却把自己拉到我镜头面前时,弟弟终于忍不住恐惧,扑到小姐姐怀里大哭起来。我觉得好奇怪,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么怕生的小朋友?小姐姐一边看着我,一边哄拍着弟弟。弟弟倒是不哭了,却一定要拉小姐姐回去,小姐姐只好一步三回头地跟随弟弟回家了。我以为就他俩,却突然从里面又跑出一个瘦弱单薄的小姑娘,一把抱住仍然在哭泣的弟弟。然后从口袋里掏出零食塞给弟弟,才止住了哭泣。

我上去跟她们攀谈。一问,才知道,这个围屋只住了两户人。一户就是这个李林秀全家,一户是一个老阿婆。李林秀今年14岁,妹妹8岁,弟弟4岁。可我怎么也不相信,真的,太瘦小了。这样的个子如果在城里,估计也就是8岁、4岁、2岁模样。我以为是他们计算年龄的方式跟我们不同,于是我再三问姐姐,你们是哪一年的?姐姐2001年的,妹妹2006年,弟弟2011年的。饶是我数学成绩不好,也算出了他们的年龄。我问李林秀,家里还有什么人?她说,还有一个妈妈,爸爸已经去世。我又大吃一惊,那你们如何生活?她说,靠政府。我想也许是救济金吧。

后来通过网络发贴,找到当地一位朋友。才知道,原来,她妈妈就是受政府委托,照顾仨姐弟一日三餐的。因为李林秀的妈妈生活不能自理。再后来,我收集了一纸箱小朋友衣服,加上我看过的十几本《读者》,打包寄了过去。也不知道她们收到了吗?

第二个站,就是香溪堡。一众人分乘三条竹伐,游览香溪两岸风光。我们的竹筏一下水,立即就有几个男女村民划着竹伐来往河面上,向游人推销土特产。桔子、杨桃、鱼干、菜干、豆腐花……导游小姐介绍说,这是有香溪堡特色的“水上超市”。发哥、黄团就抢着请客。我们吃完桔子吃杨桃,吃完杨桃喝豆腐花。趁着机会,导游小姐继续介绍说,香溪这个名字由来以久,不知什么原因……我一听,赶紧抢过话头,说:我知道我知道。香溪这个名字,源于古时候,东莞寮步的沉香运到罗浮山时,必经此地,所以得名。导游小姐还想争辩,我们七嘴八舌讨论起这个传说的真伪,弄得导游小姐只好笑眯眯地立于一边休息去了。

香溪堡古村落,隐掩在一片汪洋绿竹海里。厚重的青砖,从古码头一路引领着游人,穿行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彰显着往日的富贵荣华。我沉迷于那一条条穿越时空的青砖小道不能自拔,太美了,美得你无论怎么拍都像一幅画,就算拍糊也依然美丽迷人。没人走过觉得不过瘾,唤来几个活泼村童,在古道上回跑。我猫在地上,“咔嚓咔嚓”,私心里直呼爽。结果,当大部队从五宅古堡里参观出来了,我还只走到堡外。索性就在堡外,跟卖竹篮的老头攀谈起来。阿伯姓廖,他说,这里村民大多姓这个。今年84岁,自从香溪堡开发成旅游区后,就在这里做竹篮,大的35元一个,小的25元一个。看我犹豫不决买还是不买时,廖老伯用白话鼓动我说,好铿用格啊。我说,主要是觉得买来没什么用。他又积极推销说,可以装鸡蛋啦,装菜啦。想了一想,我买一个回家装菜吧,虽然我一个人吃的菜也不多。

到王屋村时,艳遇的春雨愈发撒起了欢。望着被雨水洇染成一幅国画的古村落,激起我拍雨景的热情。于是,就在车上,隔着玻璃,模仿着大师的作品,玩起了雨中情。后来,老师们上车后,作家曹杰很兴奋地告诉我说,原来这里的祖先是我们河南信阳人——王审知。王审知在信阳可是大名鼎鼎呢,现在还有一条大道叫“王审知大道”。王审知,唐朝人,三兄弟率5000人从义军入闽,被当地居民尊称“开闽祖”。我又有丝丝叫后悔的心思在心底飘浮。

春雨她多情啊,一直跟我们到了鹤湖围。当老师们涌进围屋里的时候,我绕到了围屋外,准备拍一张外景图。就在这时,看见王叔老俩口和他们编织好的竹筐。王叔今年64岁,王婶60岁,家有15亩田地,两儿一女,大儿子全家在湖南,二儿子全家在东莞,女儿嫁到湖镇。老俩口在家开了一个小卖铺,卖些棒棒糖、口香糖、啤酒、鞭炮……王叔直摇头,没什么人买的。我们家种了几亩竹子,以前就做花炮用的那个竹杆,十几年前才改做竹筐、竹簸箕。后来,他打开一个偏门取出成品来让我们拍时说,前两天北京来了一个小姑娘,也一直在拍我们,说好久没见过编竹筐的了。我问,一个竹筐卖多少钱?王摇笑着摇头,好便宜的,35元。我还以为是一个35元,比起香溪堡的便宜多了。当然,那个精细漂亮些。后来才知道,原来是35元一对。两个人一天大概可以做8个左右吧。

我以为既然是一门手艺,就一定会有师傅。结果王叔两口子闻声咧嘴笑了,说,不用跟人学,看看就会了——早先我在香溪堡问廖伯时,他也是这么回答的——后来我仔细一观察,原来,他们都有一个铁框模型。先编出一个筐底,然后上模型,再依照铁架一层层往上编。看来那句老话说的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1060005_看图王.jpg

 

#1060012_看图王.jpg

 

#1060047.jpg

 

#1060052.jpg

 

#1060062.jpg

 

L1050821_看图王.jpg

 

L1050826_看图王.jpg

 

L1050851.jpg

 

L1050854.jpg

 

L1050856.jpg

 

L1050859.jpg

 

L1050985_看图王.jpg

 

L1050991.jpg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