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车外,仲秋早上的气温略带微寒;车座内的温气却烘人心暖。在民协叶副秘书长的引带下,各民协会员先后向大家简自作介绍,以增进互相间的了解和友谊。他们之中,文学、书画、戏曲、音乐、工艺等,各有所长。引带人时不时一句诙谐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故事笑话,引发车内一串串的笑语,使人感受到民协这个文学艺术团体的向心力和魅力。 车到秋长周田村,下车与已在此等候的惠阳区的市民协会员汇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园地内一座骏马奔腾、将军抽剑的铜像,刚毅激烈、气势凛然——这就是园地主人公叶挺将军征战铜像。这也就是说,我们一行已进入采风第一站—— 一、叶挺将军纪念园。 据园内工作人员介绍,叶挺将军纪念园坐落在秋长周田村,一期规划面积 入园及沿园道前往叶挺将军纪念馆参观,先后见有江泽民的石刻题词:“北伐名将,抗日英雄,铁骨铮铮,浩气长存”!还有邓颖超、徐向前、杨成武、叶飞等一批军政要人、名人留下宝贵的人文题字。 纪念馆位于园区的中心位置。四周群山拱护,正门前有一大湖塘。举目远眺,但觉山形地势、水云村树谐和相衬,给游人有赏心悦目之感。馆内分两大展厅,内容设计上以时间为序,用近400张照片、141件实物和5个场景,展示了叶挺家族世源、先人遗像、将军夫人及子女、将军一生的军旅经历,特别是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这些历史时期为革命和民族所立的彪炳战功和贡献;再现了一代名将叶挺将军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叶挺将军是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新四军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名询,字希夷,号西平,一八九六年九月十日出生于惠州府秋长周田村的一个耕读农家中。经塾学、府属下学后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粤军,1924年在苏联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跟随 从纪念馆后门走出,大家接着游观了育英堂、腾云学堂、叶挺将军的故居以及会水楼等。 叶挺将军的故居为清未建筑,是其祖父叶沛林所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面积 会水楼由周田叶氏五世祖叶成发于清朝道光5年(1825年)修建,建筑风格为三堂两横客家围龙屋,占地面积 这些文物建筑及其发生的故事与将军纪念馆展出的内容相呼应,构成一个较完善、又互为补充的整体,增加了历史的内涵和厚重。 二、游观周田村碧滟楼 碧滟楼是惠阳区将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纳入叶挺将军纪念园规划建设的一部分。它与会水楼相距大约 从远处看,围屋依山而立,非常壮观。尽管墙体部分剥落、院内地面潮湿和长时间无人居住而长满青苔,空空的院落里堆积着一些陈年农具、凌乱的木柴,残缺的床,散架的鸡笼等。但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阁楼建筑上看得出来。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宏,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 故居正门上方镶嵌“碧滟楼”三字石刻门额是清代著名才子江逢辰所书,其上置一牌楼,墙体上端塑正脊两卷纹翘角,碉楼正脊两端饰博古纹灰塑,垂脊亦为卷纹翘角,颇为生色灵动。一进门楼则紧接横向相连三内门的庭院,围屋内纵向分三路,正内门通深三进的传统式祠堂建筑,其余两边内门通向二路的居室,居室中以宽阔的庭院间隔,居室区又细分各设置“天井”的单元,形成“九天十八井”之佳构。门楼、祠堂、居室、碉楼皆以廊房、廊道和回廊连接和相通,庭院错落有致,其空间布局十分合理和实用。整座建筑浑然一体,气势恢宏。 围屋艺术装饰侧生于外围及祠堂内部的建筑上.居室建筑则于实用性为主。外墙和四角碉楼上设飞檐。除保护墙体外更增层次感。中心祠堂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格调高雅、装饰细致巧究。前厅和中堂各置门屏。前院左右厢廓、中堂及前檐两侧置雕花屏风,梁柱、檐板、柁椁、雀替等构件均饰以花乌走兽为主题的浮雕、通雕,加以金漆彩绘,更显得富丽堂皇,内则配以传统题材而作的书画,其富于观赏的同时,更添几分清雅。 在碧滟楼门口的“漂洋过海打州府,业立南洋振乾坤”对联,已经磨损不堪,难以辨认,但依然可见当年叶亚来在吉隆坡独闯一片天下的豪气。据史料显示,遗憾的是碧滟楼建成时,出资建造者叶亚来已经因病逝世4年,年仅48岁。当年叶亚来斥巨资拜托族人兴建碧滟楼,为的是衣锦还乡之后有安身立命之所,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这位名震东南亚的游子,最终未能回到故乡的怀抱。今天,当我们作为游观者,瞻楼思故,那一种海外游子落叶归根的情怀,似在这里成了物化的凸现。思乡、爱乡、老来归乡,此情绵绵无绝期,给现在的人以无穷启发。 三、午餐添泉生态文化园餐厅 参观碧滟楼后,已是中午时分。我们一行来到添泉生态文化园参观并准备在其餐厅进午餐。热情的东道主已打起了大幅欢迎的横额标语,并准备了一些特色小食、茶饮,如“逆滋”、“萝卜角”、“ 艾粄”及“客家山茶”等,以暂解我们一行的饥渴。随后不久,即共进午餐——菜式是富有客家山村菜式烹调特色的“九大碗”,其菜料,如鸡、猪、鸭、鱼、豆腐、青菜等,均产于当地;酒是客家山村特酿的“客家黄酒”。这富有地方特色的餐菜,平时难以见食,真令我们这些长年生活在都市里的文艺家们赞叹不已。 午餐之后,东道主与我们民协一行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小联欢会。首先,由东道主简要地介绍添泉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宗旨、创业及发展等经过,并期望文艺家们多作宣传和如实报道,让社会各阶层人士多到这里旅游、观光或度假。 我们了解到惠州市添泉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11月,旨在配合叶挺将军纪念园、碧滟楼及周田村自然环境的规划、保护和建设。其中“添泉生态文化园” 是该公司的首个项目。第一期建设集客家酒楼、客家茶馆、客家土特产为一体的客家文化园,其中客家酒楼主要向游客推介独具惠阳特色的“客家九大碗”菜式;客家茶馆,推介特色“客家山茶”;客家土特产店专门销售惠阳本土企业生产的名优产品以及本地特色产品。第二期将建设大型的本土山茶种植基地以及休闲旅游产业基地,利用周田村的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本项目建成以后,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叶挺将军纪念园景区的文化内涵,把周田村整体打造成为集红色文化、侨乡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等多重文化为一体的地方特色旅游景区,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提高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市民协邹永祥主席应邀作了简要讲话。邹主席感谢东道主的盛情接待,介绍了民协各类人才和服务、传承、发展民间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目的,并代表民间文艺家祝福添泉生态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随后,双方开始了文艺交流表演。无论是东道主的原生态的客家山歌,或是文艺家的诗歌吟诵、地方曲艺、歌舞,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和带来极大的欢乐。 二 下午三时许,与东道主惜别,登车回程,再向惠城区横沥镇驱奔,于四时许抵达目的地,从而开始了第二站的采风。 一、访矮陂“‘悠久牌’无公害惠州梅菜”生产基地 矮陂原属惠阳区镇级单位,现已归属惠城区横沥镇管辖。它四面环山,西临东江,状貌如似一小盆地。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使它很早就成为惠州“梅菜之乡”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据《惠阳县志》记载,明朝下叶这里已开始生产制作梅菜,距今有四百年历史。它是岭南特产,上京朝贡,为宫廷食品,故又称“惠州贡菜”,至今北京各饭店仍保留“梅菜扣肉”粤菜食谱一例可证。民间传说,在矮陂镇土桥村,500年前有卢姓人从江西迁来定居,娶了个年轻的媳妇名叫洪梅,她勤劳善良,孝敬老人。但因此地属胶泥土质,种菜难,一到农忙季节,村里人就缺青菜。每逢此时,阿梅经常都要走几十里回娘家拿菜来供养公婆。村外有条小河,河上有座独木桥,凡过河之人都要走这条独木桥。有一次阿梅在河边洗衣服,有位阿婆要过河,但见独木桥太窄了不敢过。阿梅说:“阿婆,我背你过去。”于是,阿梅背阿婆淌着齐腰深的河水,把她送到对岸。阿婆为阿梅的善良孝顺所感动,遂从口袋里掏出两粒菜种对阿梅说:“这菜猪不吃,牛也不糟踏,稻子收割后你把它种上,明年春你用足盐把它腌好,农忙时就不会缺菜吃了。”阿梅接过菜种,回过河那边,一回头,河上出现了一座土桥,再看阿婆,阿婆也不见了——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显灵哩!后来这个村就叫土桥村,阿梅遵嘱接种广传的菜就叫梅菜。村上还建座禅寺供奉观世音菩萨,寺内有口钟为明崇祯年间铸造,当地人说梅菜就是在那之前开始种的。可见无论是史籍记载或是民间传说,都说明矮陂种植梅菜的历史悠久。 成品的梅菜色泽棕黄、芳香浓郁、味道鲜美、口感嫩脆。据华南农业大学化验中心测定:梅菜含糖5.7%、蛋白质5.6%、并含有多种维生素、17种氨基酸及锌、镁等7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消滞健胃、隆脂、降压等保健功效,并获美国食品管理局认可,被定为“天然健康食品”。 在日常饮食中,人们用梅菜与猪肉,或成段成块炆煮、或切碎混和成饼清蒸,成为一道老少咸宜的菜式;或杂掺入其它一些辅佐汤料煲水,成为人们喜饮的常用汤饮。至于疾病患者,更是将梅菜用作保健菜式的首选。故民间又将梅菜称为富贵菜、正气菜。 民间往来,更把梅菜作为平时及节庆日赠送礼物的佳品,使梅菜具有传送友谊、亲情的浓厚色彩。此习俗最流行于粤中都市、港澳和东南亚华侨之家与乡村间的亲戚往来,近年范围已扩展到西亚、欧洲等华裔之间。小包大包,这里塞、那里提,真有“人过宝山手不空”之趣。 我们一行下车来到矮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及悠久梅菜专业合作社大门前,早见到大门石墙有前总理温家宝的题词:“酵素茵技术是中国农业未来之希望”、梅菜简介(略)、及门口两侧对联:“质为根承前敬世,信作本诸事为民”。这些文字资料提纲挈要地介绍了梅菜的种植历史、作用、意义和经营方针和宗旨等。 走入公司办公室参观,里面陈列着的公司各种文件资料,国家农业部、省、市、区等各级政府专业机关颁发的专业证书、荣誉证奖以及各级领导亲临视察、指导留影合照等,目不遐收。在合作社内,除有省、市、区级示范单位证书外,还有几位高级技师的证书,给人以产品保质保量、科技人才充实的可信感。 在公司法人代表刘总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梅菜加工的一些厂屋,再来到梅菜制品晒场上。望着那一大片加工后即将成为成品的金黄色并逗人喜欢的梅菜,饶有兴趣地听着刘总对梅菜的生产、加工的介绍: “梅菜属冬季作物,一般在收晚稻前播种培育。菜苗期约一个月,收完晚稻即栽种。从种植开始,头一星期每天要浇水;第二星期开始,可两天浇一次,相隔一段要施肥。梅菜生长期约80天,待菜芯长至10至15公分便可收获。收获时先将地里的菜砍倒仰晒一天,然后用刀将整棵菜开成菜芯突出、一片一片连成一体的形状,再晒一天;接着把菜放进水泥池内,放一层菜加一层海盐,用脚踩实,并用大石块压住,3天后便可取出放到晒场铺晒;每天早上晒,晚上收,中途还要适量加点海盐。待晒至七成干,呈金黄色,入库包装,就大功告成了”。 刘总还特地从晒场拾起一些样品,一边翻掀一边继续介绍: “梅菜有三种,菜芯、菜片和粗叶,其中菜芯以芯嫩、色黄、味香为上品。它不但可以做菜,同时又有消暑解热之功效。因此,在炎热的暑天或蔬菜青黄不接的季节,农人特别喜爱用梅菜做膳食的。 “要多少斤原菜剥得一斤菜芯?”笔者与同行们好奇地问。 “十斤得一斤,一百斤得十斤,这是梅菜类的精品,价钱较高”。 “剥去的片叶是大部哟,还有用吗?” “有啊,就是加工成菜片和粗叶这两类梅菜了,一百斤得二十余斤。你别看它们档次似乎低了,但销路却好,一般人家就喜欢买来食用,因为它们货真价廉,适合平常消费需要。” “也就是说,一百斤原菜才得三十余斤成品梅菜?” “完全正确!但市面上一些其它地产梅菜加重了盐的,就可得四十多斤的了。这类事我们是绝对不做的,因为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我们一贯持之。” “矮陂梅菜种植面积有多少,产量高吗?” “种植面积各年有所不等,一般在一万亩上下浮动;亩产一般在五、六千斤以上,少数最高产可上万斤。” “公司与合作社是怎么关系?”笔者不解地问。 刘总说,“是合作伙伴关系。公司负责加工、销售;合作社负责本地菜源,包括规划和指导菜农种植及收集原产地原菜等。既有分工,又通力合作。外地的同属菜源我们是一概不接的,因为它们质品变异,会降低我们产品的名望和寿命。” “公司的拳头产品是那种?” “‘悠久牌’无公害惠州梅菜,这也是惠州市的梅菜品牌。你们在市面上购买时,各地梅菜品类多,要认准‘悠久牌’这三个字哟,矮陂特产,绝对无错的!”刘总自信的笑道。 “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菜源来自本地自然生态栽植,精工制作、按类销售,矮陂梅菜名传远近、经久不衰,或许重要的因素就在这里吧?采风离去时,我在车座上是这样想的。 二、走访墨园古村落 离开矮陂梅菜生产基地到墨园古村落,已是下午接近黄昏时分。天色转暗,车停人下,步履也匆匆。由于笔者乍到,情况不明,故边看、边寻拍、边问同行的作家苗姐(她访此地几次,已有作品发表),还是逐渐增加了些对古村的了解。 墨园古村落离镇中心近十公里,现有人口近5000人,有陈、徐、朱、曾、苏等姓氏,其中以陈姓为大姓。村人以本地话(近惠州话)为主,又兼使用学老、客家话。据陈姓村人介绍,其先祖是在明朝未年从福建迁徙来此定居的。为划定族人的居住地域,村人一人拿一瓶墨水,骑上马开始往下滴,滴完墨水圈下的范围,即墨水划定的地界,就是墨园围。“墨园”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村中保留有明代古井及清代围门楼、大夫第、老书室、茂记大屋、英记大屋和义记大屋等古代建筑,是惠州现存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 墨园围门楼(又名协天宫),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乾隆癸巳年间,是村民们祭祀及烧香许愿的场所。门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外观呈长方形,面积约为 大夫第主体保存较好,整体规模较大,型制较有特点,对研究清代的岭南建筑较具价值。 整个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其中包括房屋9栋、围墙1堵、院门1座。分前后两进宅院,其中外堂宽约 随着近几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墨园村几乎每家都建起了新房。但村民们都守着村里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不管修建什么,都不能拆古建筑,而且连村委会办公楼前的3个藕塘,现在还保持着清朝时的老样子。这反映了村民对古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据民协邹主席介绍,墨园村已被列入“广东省古村落”,并入选首批由住建部和文化部评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们期待墨园古村落能够得到更好的维修和保护。 天色已暗,夜幕降临。我们离开古村赶往横沥镇食堂进晚餐。在这里,我们不但品尝到了梅菜汤、梅菜肉饼、横沥汤粉的美味,更感受到镇府领导对我们一行的一片盛情。随后,我们坐车回惠州,圆满结束了秋长、横沥两地采风之行。 附图: 作者在叶挺将军铜像前的留影 徐向前元帅题词石刻 会水楼 碧滟楼 邹永祥主席与东道主商讨添泉生态旅游发展问题 添泉酒楼特色菜式“客家九大碗” 联欢表演选照 矮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门墙前总理温家宝的题词 听取梅菜生产介绍 梅菜特照 墨园古村落大夫第 墨园围内徐氏宗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