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秋长、横沥采风一日行
作者:王国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10-11 11:11:03

928上午825分,40多名市民协会员,从惠城、博罗、龙门、惠东等地,纷纷赶到集结地——江北市民乐园门前,在民协邹永祥主席的带领下,共乘大巴前往惠阳区秋长。

车外,仲秋早上的气温略带微寒;车座内的温气却烘人心暖。在民协叶副秘书长的引带下,各民协会员先后向大家简自作介绍,以增进互相间的了解和友谊。他们之中,文学、书画、戏曲、音乐、工艺等,各有所长。引带人时不时一句诙谐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故事笑话,引发车内一串串的笑语,使人感受到民协这个文学艺术团体的向心力和魅力。

车到秋长周田村,下车与已在此等候的惠阳区的市民协会员汇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园地内一座骏马奔腾、将军抽剑的铜像,刚毅激烈、气势凛然——这就是园地主人公叶挺将军征战铜像。这也就是说,我们一行已进入采风第一站——

一、叶挺将军纪念园。

据园内工作人员介绍,叶挺将军纪念园坐落在秋长周田村,一期规划面积63190平方米,二期规划面积88000平方米,整个园区占地面积300亩。由叶挺故居、腾云学堂、练武房、育英楼、会水楼等历史建筑和叶挺纪念馆新馆、叶挺铜像广场、牌坊式门楼、池塘、果园等组成。纪念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挺故居、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叶挺纪念馆为依托,以展现叶挺将军生平和成长背景,并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侨乡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融合在一起,集弘扬叶挺精神、展示客家传统文化和发展生态旅游于一体。整个园区按“一轴、二水、三广场、六景区、二十四景点”进行规划,用景观来叙述伟人的一生,用形象化的手法来展现那一段光辉的历史,用景点来凝固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使参观者对叶挺将军精神有更直观的感受。纪念园建设于2006年启动,2011910举行开园仪式。当时正值叶挺将军诞辰115周年之际,解放军各部总、军区的上、中、少将二十多人;国家部委、省有关方面老领导项怀诚、谢绍明、吴福、柯小刚等;叶挺将军长子叶正大中将及叶挺将军子女、亲属等50多人;市四套班子领导黄业斌、陈奕威、刘耀辉、陈仕其等,还有解放军四总部、二炮部队、广州军区、75200部队、广东省军区、原铁军127师、惠州军分区的有关部队领导,部分老一辈革命先驱亲属,有关地市新四军研究会和革命纪念馆负责同志,有关省、市部门领导,香港、澳门及海外各界友人,中央、省、市有关企业负责人,群众代表、学生代表共600余人参加了开园仪式。目前,纪念园已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之内。

入园及沿园道前往叶挺将军纪念馆参观,先后见有江泽民的石刻题词:“北伐名将,抗日英雄,铁骨铮铮,浩气长存”!还有邓颖超、徐向前、杨成武、叶飞等一批军政要人、名人留下宝贵的人文题字。

纪念馆位于园区的中心位置。四周群山拱护,正门前有一大湖塘。举目远眺,但觉山形地势、水云村树谐和相衬,给游人有赏心悦目之感。馆内分两大展厅,内容设计上以时间为序,用近400张照片、141件实物和5个场景,展示了叶挺家族世源、先人遗像、将军夫人及子女、将军一生的军旅经历,特别是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这些历史时期为革命和民族所立的彪炳战功和贡献;再现了一代名将叶挺将军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叶挺将军是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新四军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名询,字希夷,号西平,一八九六年九月十日出生于惠州府秋长周田村的一个耕读农家中。经塾学、府属下学后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粤军,1924年在苏联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担任过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在北伐中,他率领四军独立团立下赫赫战功,为四军赢得“铁军”称号,被誉为“北伐名将”。叶挺在中共的指示下,与周恩来、张太雷等共同领导和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抗战爆发后,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率军抗战,勋劳卓著。一九四一年叶挺在皖南事变中蒙冤入狱,一九四六年三月获释,四月八日由重庆乘机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时中共领导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等,以及延安各界人士,曾挽文举场哀道。馆内集人文、实物、像雕、摄照、史记于一体,配以光影成像、电子翻书等高科技展示手段,给游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留下深刻印象。同行的文艺家们纷纷拍摄馆内的布设,或互拍观瞻情形,立此存照以为留念。

从纪念馆后门走出,大家接着游观了育英堂、腾云学堂、叶挺将军的故居以及会水楼等。

叶挺将军的故居为清未建筑,是其祖父叶沛林所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面积240平方米。面阔15,进深16,高5,有四房二厅及厨房和天井。大门向东,门前有草坪。里面除了叶挺将军和家人的生活陈设外,故居的砖墙上还展示了有关叶挺将军革命历程、新中国后重要领导人的题词等资料。

会水楼由周田叶氏五世祖叶成发于清朝道光5(1825)修建,建筑风格为三堂两横客家围龙屋,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95.6平方米,坐西向东,单间进深19.09,面阔9.6,建筑占地面积约183.3平方米。整座建筑呈现长方形,外墙夯土结构,正面开一门,窗口上有西式的灰塑。这座楼在进入民国后,曾作为中共共青团周田支部旧址。据惠阳文史介绍,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夏,共青团员叶文华,受组织的派遣,在暑假期间回到家乡淡水周田村开办夜校,宣传革命道理,培养发展一批共青团员。首先吸收叶吉祥、廖似光参加共青团。随后,又培养吸收叶庆荣、廖玉梅、廖佛如、廖荣生、叶真云、叶影芳、叶瑞梅、叶琴等二三十人加入共青团,并建立共青团周田支部,支部设在会水楼。,组织农会,传播革命道理,同时建立秘密联络站,掩护、接待由香港进入内地的省委、特委和县委机关的领导人。其后,还建立地下交通站,由共青团员负责淡水区委与惠州地下党交通站的联系,传递护送党的情报和文件,担负起革命斗争的重任。

这些文物建筑及其发生的故事与将军纪念馆展出的内容相呼应,构成一个较完善、又互为补充的整体,增加了历史的内涵和厚重。

二、游观周田村碧滟楼

碧滟楼是惠阳区将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纳入叶挺将军纪念园规划建设的一部分。它与会水楼相距大约1公里,是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之父”叶亚来的故居。叶亚来发达后出资捐建,于1889年建成,至今已经在风雨中飘摇了124年。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阁楼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

从远处看,围屋依山而立,非常壮观。尽管墙体部分剥落、院内地面潮湿和长时间无人居住而长满青苔,空空的院落里堆积着一些陈年农具、凌乱的木柴,残缺的床,散架的鸡笼等。但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阁楼建筑上看得出来。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宏,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

故居正门上方镶嵌“碧滟楼”三字石刻门额是清代著名才子江逢辰所书,其上置一牌楼,墙体上端塑正脊两卷纹翘角,碉楼正脊两端饰博古纹灰塑,垂脊亦为卷纹翘角,颇为生色灵动。一进门楼则紧接横向相连三内门的庭院,围屋内纵向分三路,正内门通深三进的传统式祠堂建筑,其余两边内门通向二路的居室,居室中以宽阔的庭院间隔,居室区又细分各设置“天井”的单元,形成“九天十八井”之佳构。门楼、祠堂、居室、碉楼皆以廊房、廊道和回廊连接和相通,庭院错落有致,其空间布局十分合理和实用。整座建筑浑然一体,气势恢宏。

围屋艺术装饰侧生于外围及祠堂内部的建筑上.居室建筑则于实用性为主。外墙和四角碉楼上设飞檐。除保护墙体外更增层次感。中心祠堂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格调高雅、装饰细致巧究。前厅和中堂各置门屏。前院左右厢廓、中堂及前檐两侧置雕花屏风,梁柱、檐板、柁椁、雀替等构件均饰以花乌走兽为主题的浮雕、通雕,加以金漆彩绘,更显得富丽堂皇,内则配以传统题材而作的书画,其富于观赏的同时,更添几分清雅。

在碧滟楼门口的“漂洋过海打州府,业立南洋振乾坤”对联,已经磨损不堪,难以辨认,但依然可见当年叶亚来在吉隆坡独闯一片天下的豪气。据史料显示,遗憾的是碧滟楼建成时,出资建造者叶亚来已经因病逝世4年,年仅48岁。当年叶亚来斥巨资拜托族人兴建碧滟楼,为的是衣锦还乡之后有安身立命之所,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这位名震东南亚的游子,最终未能回到故乡的怀抱。今天,当我们作为游观者,瞻楼思故,那一种海外游子落叶归根的情怀,似在这里成了物化的凸现。思乡、爱乡、老来归乡,此情绵绵无绝期,给现在的人以无穷启发。

三、午餐添泉生态文化园餐厅

参观碧滟楼后,已是中午时分。我们一行来到添泉生态文化园参观并准备在其餐厅进午餐。热情的东道主已打起了大幅欢迎的横额标语,并准备了一些特色小食、茶饮,如“逆滋”、“萝卜角”、“ 艾”及“客家山茶”等,以暂解我们一行的饥渴。随后不久,即共进午餐——菜式是富有客家山村菜式烹调特色的“九大碗”,其菜料,如鸡、猪、鸭、鱼、豆腐、青菜等,均产于当地;酒是客家山村特酿的“客家黄酒”。这富有地方特色的餐菜,平时难以见食,真令我们这些长年生活在都市里的文艺家们赞叹不已。

午餐之后,东道主与我们民协一行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小联欢会。首先,由东道主简要地介绍添泉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宗旨、创业及发展等经过,并期望文艺家们多作宣传和如实报道,让社会各阶层人士多到这里旅游、观光或度假。

我们了解到惠州市添泉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11月,旨在配合叶挺将军纪念园、碧滟楼及周田村自然环境的规划、保护和建设。其中“添泉生态文化园” 是该公司的首个项目。第一期建设集客家酒楼、客家茶馆、客家土特产为一体的客家文化园,其中客家酒楼主要向游客推介独具惠阳特色的“客家九大碗”菜式;客家茶馆,推介特色“客家山茶”;客家土特产店专门销售惠阳本土企业生产的名优产品以及本地特色产品。第二期将建设大型的本土山茶种植基地以及休闲旅游产业基地,利用周田村的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本项目建成以后,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叶挺将军纪念园景区的文化内涵,把周田村整体打造成为集红色文化、侨乡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等多重文化为一体的地方特色旅游景区,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提高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市民协邹永祥主席应邀作了简要讲话。邹主席感谢东道主的盛情接待,介绍了民协各类人才和服务、传承、发展民间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目的,并代表民间文艺家祝福添泉生态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随后,双方开始了文艺交流表演。无论是东道主的原生态的客家山歌,或是文艺家的诗歌吟诵、地方曲艺、歌舞,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和带来极大的欢乐。

 

下午三时许,与东道主惜别,登车回程,再向惠城区横沥镇驱奔,于四时许抵达目的地,从而开始了第二站的采风。

一、访矮陂“‘悠久牌’无公害惠州梅菜”生产基地

矮陂原属惠阳区镇级单位,现已归属惠城区横沥镇管辖。它四面环山,西临东江,状貌如似一小盆地。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使它很早就成为惠州“梅菜之乡”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据《惠阳县志》记载,明朝下叶这里已开始生产制作梅菜,距今有四百年历史。它是岭南特产,上京朝贡,为宫廷食品,故又称“惠州贡菜”,至今北京各饭店仍保留“梅菜扣肉”粤菜食谱一例可证。民间传说,在矮陂镇土桥村,500年前有卢姓人从江西迁来定居,娶了个年轻的媳妇名叫洪梅,她勤劳善良,孝敬老人。但因此地属胶泥土质,种菜难,一到农忙季节,村里人就缺青菜。每逢此时,阿梅经常都要走几十里回娘家拿菜来供养公婆。村外有条小河,河上有座独木桥,凡过河之人都要走这条独木桥。有一次阿梅在河边洗衣服,有位阿婆要过河,但见独木桥太窄了不敢过。阿梅说:“阿婆,我背你过去。”于是,阿梅背阿婆淌着齐腰深的河水,把她送到对岸。阿婆为阿梅的善良孝顺所感动,遂从口袋里掏出两粒菜种对阿梅说:“这菜猪不吃,牛也不糟踏,稻子收割后你把它种上,明年春你用足盐把它腌好,农忙时就不会缺菜吃了。”阿梅接过菜种,回过河那边,一回头,河上出现了一座土桥,再看阿婆,阿婆也不见了——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显灵哩!后来这个村就叫土桥村,阿梅遵嘱接种广传的菜就叫梅菜。村上还建座禅寺供奉观世音菩萨,寺内有口钟为明崇祯年间铸造,当地人说梅菜就是在那之前开始种的。可见无论是史籍记载或是民间传说,都说明矮陂种植梅菜的历史悠久。

成品的梅菜色泽棕黄、芳香浓郁、味道鲜美、口感嫩脆。据华南农业大学化验中心测定:梅菜含糖5.7%、蛋白质5.6%、并含有多种维生素、17种氨基酸及锌、镁等7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消滞健胃、隆脂、降压等保健功效,并获美国食品管理局认可,被定为“天然健康食品”。 在日常饮食中,人们用梅菜与猪肉,或成段成块煮、或切碎混和成饼清蒸,成为一道老少咸宜的菜式;或杂掺入其它一些辅佐汤料煲水,成为人们喜饮的常用汤饮。至于疾病患者,更是将梅菜用作保健菜式的首选。故民间又将梅菜称为富贵菜、正气菜。

民间往来,更把梅菜作为平时及节庆日赠送礼物的佳品,使梅菜具有传送友谊、亲情的浓厚色彩。此习俗最流行于粤中都市、港澳和东南亚华侨之家与乡村间的亲戚往来,近年范围已扩展到西亚、欧洲等华裔之间。小包大包,这里塞、那里提,真有“人过宝山手不空”之趣。

我们一行下车来到矮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及悠久梅菜专业合作社大门前,早见到大门石墙有前总理温家宝的题词:“酵素茵技术是中国农业未来之希望”、梅菜简介(略)、及门口两侧对联:“质为根承前敬世,信作本诸事为民”。这些文字资料提纲挈要地介绍了梅菜的种植历史、作用、意义和经营方针和宗旨等。

走入公司办公室参观,里面陈列着的公司各种文件资料,国家农业部、省、市、区等各级政府专业机关颁发的专业证书、荣誉证奖以及各级领导亲临视察、指导留影合照等,目不遐收。在合作社内,除有省、市、区级示范单位证书外,还有几位高级技师的证书,给人以产品保质保量、科技人才充实的可信感。

在公司法人代表刘总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梅菜加工的一些厂屋,再来到梅菜制品晒场上。望着那一大片加工后即将成为成品的金黄色并逗人喜欢的梅菜,饶有兴趣地听着刘总对梅菜的生产、加工的介绍:

“梅菜属冬季作物,一般在收晚稻前播种培育。菜苗期约一个月,收完晚稻即栽种。从种植开始,头一星期每天要浇水;第二星期开始,可两天浇一次,相隔一段要施肥。梅菜生长期约80天,待菜芯长至1015公分便可收获。收获时先将地里的菜砍倒仰晒一天,然后用刀将整棵菜开成菜芯突出、一片一片连成一体的形状,再晒一天;接着把菜放进水泥池内,放一层菜加一层海盐,用脚踩实,并用大石块压住,3天后便可取出放到晒场铺晒;每天早上晒,晚上收,中途还要适量加点海盐。待晒至七成干,呈金黄色,入库包装,就大功告成了”。

刘总还特地从晒场拾起一些样品,一边翻掀一边继续介绍:

“梅菜有三种,菜芯、菜片和粗叶,其中菜芯以芯嫩、色黄、味香为上品。它不但可以做菜,同时又有消暑解热之功效。因此,在炎热的暑天或蔬菜青黄不接的季节,农人特别喜爱用梅菜做膳食的。

“要多少斤原菜剥得一斤菜芯?”笔者与同行们好奇地问。

“十斤得一斤,一百斤得十斤,这是梅菜类的精品,价钱较高”。

“剥去的片叶是大部哟,还有用吗?”

“有啊,就是加工成菜片和粗叶这两类梅菜了,一百斤得二十余斤。你别看它们档次似乎低了,但销路却好,一般人家就喜欢买来食用,因为它们货真价廉,适合平常消费需要。”

“也就是说,一百斤原菜才得三十余斤成品梅菜?”

“完全正确!但市面上一些其它地产梅菜加重了盐的,就可得四十多斤的了。这类事我们是绝对不做的,因为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我们一贯持之。”

“矮陂梅菜种植面积有多少,产量高吗?”

“种植面积各年有所不等,一般在一万亩上下浮动;亩产一般在五、六千斤以上,少数最高产可上万斤。”

“公司与合作社是怎么关系?”笔者不解地问。

刘总说,“是合作伙伴关系。公司负责加工、销售;合作社负责本地菜源,包括规划和指导菜农种植及收集原产地原菜等。既有分工,又通力合作。外地的同属菜源我们是一概不接的,因为它们质品变异,会降低我们产品的名望和寿命。”

“公司的拳头产品是那种?”

“‘悠久牌’无公害惠州梅菜,这也是惠州市的梅菜品牌。你们在市面上购买时,各地梅菜品类多,要认准‘悠久牌’这三个字哟,矮陂特产,绝对无错的!”刘总自信的笑道。

“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菜源来自本地自然生态栽植,精工制作、按类销售,矮陂梅菜名传远近、经久不衰,或许重要的因素就在这里吧?采风离去时,我在车座上是这样想的。

二、走访墨园古村落

离开矮陂梅菜生产基地到墨园古村落,已是下午接近黄昏时分。天色转暗,车停人下,步履也匆匆。由于笔者乍到,情况不明,故边看、边寻拍、边问同行的作家苗姐(她访此地几次,已有作品发表),还是逐渐增加了些对古村的了解。

墨园古村落离镇中心近十公里,现有人口近5000人,有陈、徐、朱、曾、苏等姓氏,其中以陈姓为大姓。村人以本地话(近惠州话)为主,又兼使用学老、客家话。据陈姓村人介绍,其先祖是在明朝未年从福建迁徙来此定居的。为划定族人的居住地域,村人一人拿一瓶墨水,骑上马开始往下滴,滴完墨水圈下的范围,即墨水划定的地界,就是墨园围。“墨园”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村中保留有明代古井及清代围门楼、大夫第、老书室、茂记大屋、英记大屋和义记大屋等古代建筑,是惠州现存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

墨园围门楼(又名协天宫),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乾隆癸巳年间,是村民们祭祀及烧香许愿的场所。门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外观呈长方形,面积约为20平方米,门楼顶是龙船脊的造型,覆盖着墨绿的琉璃瓦。底层为进出过道,近2宽的门框上有“墨园围”三个灰塑黑字。门内左边有一架木梯,上层就是供奉关帝的“协天宫”。据了解,1959年大洪水将门楼两边和围内建筑冲毁,后来村民们将底层的大门、墙壁按现代方式加以维修,地面也铺上了水泥。大门两旁建起了两层瓦房。围内有徐氏宗祠和陈氏宗祠两座,疑是清未所建。

大夫第主体保存较好,整体规模较大,型制较有特点,对研究清代的岭南建筑较具价值。 整个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其中包括房屋9栋、围墙1堵、院门1座。分前后两进宅院,其中外堂宽约50,进深约30多米,建筑布局大致对称,建筑皆为两层砖木结构,青砖垒墙。 外堂正门的门廊两旁各有一根花岗岩梅花方柱,上面精美的花鸟雕刻清晰可辨,门厅正上方挂着一块长约1的暗红色木匾,上刻“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会试中式第七十九名进士钦点营用守府”。据村中陈姓老人称,这匾额是当年祖先陈兴中了进士之后,为光绪皇帝所赐,原本有近五六米长,由于年长日久逐渐被腐朽,到现在只剩下一米见方。在墨园村中现存多座陈氏古宅中,保存最好的两座是举人陈泰的儿子的宅邸。据《惠州府志》记载,陈泰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戊寅科中举,不久就因病去世。陈泰之子陈兴于光绪二十四年中了武进士(据称是惠州历史上最后的一名武进士)。后来在他的主持下,村里建起了宏伟的“大夫第”、“茂记大屋”和“英记大屋”等建筑。这些建筑总体保存较好,部分物件在“文革”中遭破坏,如现残存的部分文革的标语和毛主席像就取代了原墙上的壁画。此外还有部分砖木建筑有崩塌、霉烂等现象 

随着近几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墨园村几乎每家都建起了新房。但村民们都守着村里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不管修建什么,都不能拆古建筑,而且连村委会办公楼前的3个藕塘,现在还保持着清朝时的老样子。这反映了村民对古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据民协邹主席介绍,墨园村已被列入“广东省古村落”,并入选首批由住建部和文化部评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们期待墨园古村落能够得到更好的维修和保护。

天色已暗,夜幕降临。我们离开古村赶往横沥镇食堂进晚餐。在这里,我们不但品尝到了梅菜汤、梅菜肉饼、横沥汤粉的美味,更感受到镇府领导对我们一行的一片盛情。随后,我们坐车回惠州,圆满结束了秋长、横沥两地采风之行。

 

附图:

 

作者在叶挺将军铜像前的留影

 

徐向前元帅题词石刻

 

会水楼

 

碧滟楼

 

邹永祥主席与东道主商讨添泉生态旅游发展问题

 

添泉酒楼特色菜式“客家九大碗”

 

 

联欢表演选照

 

矮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门墙前总理温家宝的题词

 

听取梅菜生产介绍

梅菜特照

 

墨园古村落大夫第

 

墨园围内徐氏宗祠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