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龙门马图岗古村惊现陈白沙诗碑
作者:朱如丹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10-24 11:11:05

 

邹永祥(左一)与刘氏后人研究这块明代诗碑。

 

▲马图岗古村是近900年前修建的。

 

▲瓦当上有一个“寿”字。

 

▲虽然人去楼空,但马图岗古村的建筑看起来依旧宏伟。

 

1020,市民协会员在龙门县永汉镇振东村马图岗村民小组(以下简称马图岗)的一次考察活动中,发现了一块明代弘治年间的石碑。这块石碑上雕刻的诗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惟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大儒陈献章写给马图岗先祖刘宗信的。经过多方面考证,昨日,市民协主席、惠州市博物馆专家组成员之一邹永祥认为,这块诗碑的诗、书法、雕刻俱佳,是惠州乃至全省的珍贵文物。

发现

村民搬出一块石碑,没想到是明代大儒诗碑

1020,市民协一行专家专程到马图岗考察。马图岗古村落的宏伟建筑和精美木雕、石雕吸引了众人。在一条小巷里,一位专家发现,一扇大门上的瓦当写着“福”字,另一扇大门上的瓦当则写着 “寿”字。从外表上看,这些瓦当可能是清代建筑,众人对保留如此完好的瓦当惊叹不已。

让众人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几位村民搬来了一块刻满了字的石碑,说是在古村内找出来的。当地村民说,这块石碑原本存放在马图岗内最高最大的碉楼里,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在小时候都见过。随着村民陆续搬离马图岗,这块石碑也莫名地失踪了。几个月前,有村民在马图岗一个村民的老宅里,发现了这块石碑。于是,村干部就把石碑搬了出来存放好。石碑虽然拿了回来,但大家都不知道石碑上写的是什么,于是专门拿出来给专家们看看。

石碑不大,表面呈灰白色,上面刻满了字。“明代石碑!”一看见落款写着弘治癸丑年,邹永祥就初步确定了石碑的年代。再仔细查看,专家们有了更多的发现,这块石碑上刻着陈献章(即陈白沙)的诗,落款上写着:陈献章公甫书。村子里的老人也说,老一辈口口相传说,这块石碑上的诗句是根据陈白沙的真迹雕刻的。村民只知道陈白沙是一位明朝书法家,但具体是什么人不清楚。

邹永祥说,经过他与多位民协会员仔细考察,基本上能确定这块石碑是明代的诗碑,但还需回去进一步查找史料来确定。

考证

史书中记载陈献章确实作有此诗

现场经过众人仔细分辨,认出石碑上的碑文全文为:“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 夜宿黄云坞,秋登碧玉楼;归时一片石,见月过罗浮。山到铁桥西,青天乙角低;送君高处望,天与帽檐齐。菊花笑我前,梅花撩我后;问花花不言,驻楫增江口。山人偶出村,送客村南道;江山风日佳,岁月乾坤老。弘治癸丑年十月望前一日古冈病夫陈献章公甫书。”(断句标点为市民协会员蔡磊所注。)

蔡磊说,这是一首五言诗。返回惠州后,他在 《钦定四库全书》《陈白沙集》(卷五)找到这首诗《送刘宗信还增城》。《陈白沙集》中记载的诗与石碑上刻的诗有些许出入。《陈白沙集》记载的标题为《送刘宗信还增城》,刻碑标题则为《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文集上标题无“四首”二字。此外,石碑中诗中第4句的“乙”,在《陈白沙集》中用的是“一”字。邹永祥表示,古代“乙”与“一”相通,意思一样。此诗之出处有史可依,有句可查。有些许出入之处,可能是清代编《四库全书》时造成。由此看来,马图岗石碑上的诗,才是陈献章的原稿。

价值

保留陈献章书风特点,雕刻工艺上乘

除了考证《陈白沙集》有无记载此诗外,市民协会员还在诗碑的落款时间及书法上进行多方面考证。这个诗碑的落款全文为:“弘治癸丑年十月望前一日古冈病夫陈献章公甫书”,据了解,弘治癸丑年为弘治六年,即公元1493年。邹永祥认为,弘治六年,龙门县永汉镇一带还属增城治所。到了明弘治九年才置龙门县。陈献章此诗作于龙门县设立的前3年,所以是“还增城”。

蔡磊认为,刻碑《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书法为行书体,是陈献章65岁晚年时期的精品力作,符合其以茅代笔(以香茅草来代替毛笔)、拙而愈巧、刚而能柔的书风特点。

除了诗和书法写得好,蔡磊认为碑刻的工艺也属上乘。刻碑虽为上下两排,但估计原件篇幅应为长卷,字体大小如指,结构疏密有致,大都清晰可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雕刻手法不是一般的雕刻工匠,其浅刻的技法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大书法家陈献章行书中 “飞白”的书风精髓,估计应该是广州雕刻师的精品之作。且这块石碑的材质很好,已经达到了玉石级标准。这块由当时顶级雕刻师雕刻的诗碑已经不单是石碑,而且还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1022上午,邹永祥给记者打来电话高兴地说,查阅资料后,最终他们认为此碑所刻、撰于弘治六年(1493年),诗、书作者是陈献章(1428年~1500年)。此诗碑诗、书、刻俱佳,是惠州乃至全省的珍贵文物。

1关于马图岗

建村近900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

据了解,马图岗是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 “广东省古村落”,是永汉镇刘氏宗族最早的发源地。

修建马图岗古村的刘氏祖先名字叫刘仲明,进士出身,后来当了官。根据马图岗刘氏族谱资料记载,刘仲明从外地来到惠州当官,后来发现马图岗这个地方环境很好,很适合居住。于是1125年辞官,在这里修建起了第一栋房屋——— 马图岗古村内最高最大的碉楼。碉楼周边的房屋是随后陆续修建起来的,至今已有约900年建村史,居住在这里的都是刘氏家族的后人。

据当地村民介绍,碉楼原来有5层高,第一、第二层都是用两层80厘米厚的花岗岩建造,墙上还留有?望孔。碉楼内有一口井,是当时村民主要的饮用水源。此外,马图岗古村还有广府围屋、明代宗信刘公祠等古建筑。马图岗古村四面环水,只有两条石板桥可通往村子里。

马图岗村人口最高峰时,居住过2000余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不断有村民陆续搬离马图岗。当最后一位老人搬走后,马图岗就被废弃了,一些房屋也倒塌了,令人感叹不已。从不少房屋的建筑上,至今还可欣赏到许多精美的壁画和木雕,其宏伟的建筑也吸引不少游人、画家来探访、写生。2012年,经过省专家组实地考察论证。201212月,广东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认定马图岗村为“广东省古村落”。

2关于陈献章

陈献章许多诗与惠州有关

陈献章 (1428年~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又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等。因是广东新会(现为江门蓬江区)白沙乡人,故世称白沙先生。

陈献章从小颖悟非凡,过目不忘,而且勤奋好学。19岁应广东乡试,考得第9名举人;21岁参加礼部会试,考中副榜进士,入国子监 (中国古代设立的国家最高学府)读书。

陈献章经过十年苦学,于1465年春天在故里春阳台设馆教学。1483年,55岁的陈献章应诏上京,为朝廷献力。到北京后。因见往日有矛盾的权臣当道,盛气凌人。陈献章乃称病,要求延期应诏。并写了一份《乞修养疏》给宪宗皇帝,请求批准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亲。皇帝被《乞修养疏》所感动,准许他回归养母,还封赠他一个“翰林院检讨”的官衔。以后,陈献章就一直隐居,侍奉老母,继续致力讲学。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陈献章创立了江门学派,其门徒甚众,最著名者有张诩、林光、湛若水等。

陈献章的书法自成一家。他以圭峰山硬朗的茅草自制成茅龙笔写字,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陈献章有许多与惠州有关的作品,如《赠吴惠州绎思》、《蕉丽望罗浮》、《偶书遗湛民泽龚日高游惠州者》、《卧游罗浮》(四首)、《张克修别驾约游罗浮》、《偶忆梦中长发道士用一囊贮罗浮山遗予戏作示范规三首》、《赠曾确还博罗》、《罗浮二首》、《增城刘氏祠堂记》等。

3关于刘宗信

马图岗刘氏先祖,与陈献章交好

陈献章诗中提到的刘宗信,是马图岗古村刘氏先祖。刘宗信曾被选送国子监读书,两到京城,未得功名,因此淡薄功名,喜欢静养山林。他曾多次与陈献章会见,共住小庐山精舍。后得到陈献章写的诗相赠,回到马图岗建铁汉楼,潜心读书。后因朝廷为未当上官的国子监生员授七品职衔,始任沔阳州判,卒于徐州,时年六十三。

刘宗信为人正直,曾严词斥责并制止谋夺他人田产的亲戚。生活俭朴。陈献章曾用茅龙笔写了“一崖”两个直径一尺的大字送给宗信,故宗信把“一崖”作为自己别名。陈献章作诗《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雨后示刘宗信、林时嘉》(二首)等,可见陈献章与刘宗信交往甚好。现马图岗古村北侧还有始建于明代的宗信刘公祠纪念刘宗信。

碑文全文

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

夜宿黄云坞,秋登碧玉楼;归时一片石,见月过罗浮。山到铁桥西,青天乙角低;送君高处望,天与帽檐齐。菊花笑我前,梅花撩我后;问花花不言,驻楫增江口。山人偶出村,送客村南道;江山风日佳,岁月乾坤老。

弘治癸丑十月望前一日古冈病夫陈献章公甫书。

(注:五言诗的断句标点为蔡磊所注)。

 

(原载20131023<<惠州日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