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望月庆团圆,家和国泰,万众欢腾。如今国内的节日五花八门,不少从国外泊来的节日不停地入侵着我们的生活,在传统节味渐淡的今天,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用传统的麒麟、花灯与元宵,与广大市民过了一个热闹的元宵节。
2月11日上午,惠州市民协在惠州市民间艺术馆举办了“惠州民间灯会•正月十五闹元宵”活动,市文联主席安想珍、副主席李长林也到场共度佳节。在300多盏花灯、156幅灯俗照片的烘托下,来自惠东稔山大墩村的麒麟队献瑞佳节,翻飞的麒麟为元宵活动舞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慷慨激昂的鼓声中,民间艺术馆里人潮涌动,馆内一片欢腾。活动中,市文联、市民协为1月23日开幕的“惠州民间灯展”中的优秀花灯举行了颁奖仪式,同时也为优秀的观灯摄影作品颁奖。
这次活动,最具文化内涵的是林志华作的惠州灯俗讲座。民间文艺家、摄影家林志华先生热爱本土文化,自2008年以来,一直深入惠州民间,追踪乡俚民俗,用摄影机记录了惠州花灯的制作、使用民俗、分布区域与传承状况。他的灯俗讲座如从历史深处流泻出来的一道清流,使现场听众得以窥见花灯背后的传统寓意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传统花灯在惠州民间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它们一般出现在元宵前后,用于游神、朝拜或喜宴、祝寿等场合;特别是正月十五的花灯,它代表着传宗接代,有着财丁两旺的象征。一只造型复杂的灯笼,不只是为了观赏助兴,而是有着更深的社会意义。目前惠州的花灯大致分为传统灯与现代工艺灯,较有代表性的是龙门永汉的虎头灯、客家灯;博罗柏塘茜塘围的佑八门灯、大花灯、伯公灯;惠东多祝的走马灯及淡水的花灯。传统灯所使用的材质多为竹、木、纸等材质,各地花灯造型各不相同,花灯上的图案,都有其民俗含义及吉祥的祝福。现代工艺灯不仅材质五花八门,造型也十分多变,不拘一格,它的意义不再偏重于传统灯的“添丁发财”等寓意,而是更注重外观美,突显庆贺的氛围,且小巧玲珑,在现代家庭中具有装饰意义。
正月十五的闹元宵,市民协还提供了甜糯糯的汤圆和深入浅出的灯谜助兴,民间文艺家傅颖喆、叶彩英、伍翠婷现场表演制作水果灯、利是灯,戴卫征、秦景星等表演汉服旗袍的提灯秀,杨再武、刘立芳等表演京剧《红灯记》选段《光辉照儿永向前》,唐清华等表演旗袍舞蹈串烧,最后来个花灯拍卖。满场古风古韵,满堂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摄影:张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