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晶(左)在联欢会上唱读惠州话儿歌《查莲子》。 “查莲子,子连牵,连到太公脚前面。水淼淼,入茶壶,茶灯盏,水瓜浦,左手弯弯转,右手到河源。河源到水口,水口到木棉,木棉树下洒金钱,洒一百,洒一千,问下雷公劈奈边。十字将军迎起手,古灵精怪奈谁边。”近日,在惠州市民协组织的一个联欢活动中,市民协会员刘雅晶在台上用惠州话唱读一首惠州话儿歌。节奏感很强、韵味十足的惠州话儿歌,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小时候唱读惠州话儿歌时常一边做游戏一边唱 今年59岁的刘雅晶父母是南下干部,她在惠州出生长大。小时候她住在桥东花园围(地名),附近的一位老阿婆经常教她唱读惠州话儿歌,刘雅晶因此学会了不少惠州话儿歌。 “当时我们一群小朋友经常在一起,大家一边唱惠州话儿歌,一起做游戏。”刘雅晶告诉记者,惠州话儿歌读起来有些说唱的韵味,而且很有节奏感。只是,随着岁月增长,很多惠州话儿歌记不全,只能说出一些零碎词句。对于惠州话儿歌,记者小时候也曾唱读过不少,如今忘得差不多了。当天联欢活动在座的有10多位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但大多表示惠州话儿歌很多都记不太清,能把一首儿歌全部唱读出来的很少,大多只是记得一两句。 刘雅晶说,她与小伙伴唱读惠州话儿歌时,多是一边做游戏一边唱。唱读《查莲子》时,是一群小朋友在玩一种类似“丢手绢”的游戏中唱读的。这样的游戏经常是在下午下课后,同学们一起玩。或者是吃完晚饭后,邻居小伙伴们玩了一轮后才去做作业,当时没有电视、电脑可看可玩,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成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的主要娱乐节目。 除了做游戏时唱读惠州话儿歌,有时一群小朋友坐在一起玩耍时,也会唱读《老伯公》等儿歌。就是一群小朋友坐在路边上乘凉时,看到一位老伯走过来时唱读:老伯公,吹火筒。买碌蔗,又生虫,买仔(个)饼,又穿窿;买碗猪红粥,碌(烫)死老伯公。这首儿歌很有挑衅的味道。 刘雅晶表示,惠州话儿歌有个特点,只能用惠州话说唱出来,如果用其他语言唱读出来,既不好听,也不顺口。 《惠州志》记载有20多首惠州话儿歌 当记者问及有没有惠州话儿歌的文字记载时,刘雅晶表示很少。惠州话儿歌大多是口口相传,很少有文字记载,她也只是在一本《惠州志》上,看到记载着一些惠州话儿歌。 记者在一本2004年出版的《惠州志》(艺文卷)(下简称《惠州志》)找到了20多首惠州话儿歌。有些儿歌比较长,大多数儿歌多是4句话,用惠州话唱读起来很押韵。记者比较熟悉的一首惠州话儿歌《排排坐》———“排排坐,食粉果。唔还钱,割耳朵”也记录在内。刘雅晶在联欢会上唱读的惠州话儿歌《查莲子》,在这里也有记载,只是其中的一些字与刘雅晶唱读的不一样。可能是口口相传时,有一些差异。 《惠州志》上写明,《查莲子》这首儿歌是流传于惠州市区,是儿童在玩一种近似击鼓传花的群体游戏时说唱的。歌止则猜传递的小瓦片捏在谁的手中。《查莲子》中的“水口到木棉”,水口即如今的惠城区水口街道;木棉即是如今的惠城区马安镇木棉村。奈边:哪(一)边;谁:谁人;十字将军:指两个手掌。唱至此句,参加游戏者均须捏着拳头,高高举起,以便猜测者观察判断小瓦片藏在谁的手中。书中的记载与刘雅晶所说小时候玩的游戏是一样的。 参与编纂《惠州志》的惠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邹永祥告诉记者,《惠州志》叙事的范围,是以1987年惠州市(县级)管辖的区域为界。所以该书记录的儿歌,主要是目前惠城区范围内的惠州话儿歌,采访的对象都是一些当时的老年人。邹永祥表示,惠州话儿歌不是很多,加上该书也不可能记录太多的惠州话儿歌,流传下来的惠州话儿歌也还有一部分没有收录进来。要记录惠州话儿歌,最难的就是要将儿歌中的口语翻译成文字,有些口语中的字难以找到合适的字来表示。目前有不少年轻人对这些惠州话儿歌比较陌生,估计年龄40多岁以上在惠州土生土长的人,可能还记得一些。 猜谜歌 一点一划长,一撇到西江,十字对十字,日头对月光。 一点一划长,二字口来装,两边丝缭绕,蚕虫卧中央。 一点三划长,口字往下装,侧边加五口,问你乜惹样。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于惠州的一首猜字儿歌) (原载2013年10月18日<<惠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