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有幸随广东省古村落考察组的专家们一起,实地考察了惠阳区内几个著名的古村落和客家围屋。崇林世居是惠州最大型的客家围屋,自然在考察范围内。当走进崇林世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几副题写在大门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显示出庄重的气氛。接下来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巧妙的雕塑,以及那鳞次栉比的房屋、规模庞大的园区等景观,皆引得专家们赞不绝口。 就在专 其中有一副对联内容是:“学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遵司马公遗训种德为先”。东平王何许人也?他是东汉的一个王子,名叫刘苍,为人博学多才,品德忠良,待人至诚,非常关心百姓,在极有声望的时候不去追逐名利,而是主动归隐。皇帝有一次问他做什么最开心,刘苍回答:“为善最乐”;而司马公则是指北宋名相司马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历来受人景仰。他在教导子孙时着重强调了要“积德”。对联中“种德维先”可理解为“施德维先”。 从挂有对联的大门走进去,前面高耸着一个布满各种雕塑图案的牌楼,牌楼中间的横额写着“树德务滋”几个大字。滋者,增加也。穿过去后回头看,背面的横额又写着“为善最乐”,这样对联和牌楼就有三句话令我感受颇深:“为善最乐”、“种德为先”、“树德务滋”,它体现了围屋内教育的主题思想,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做善事最快乐,施恩德应在先,树美德务必多——多么美好的语句! 笔者不由得想起以前所见过的各地围屋或古建筑,都有写着这类格言警句。比如一次在江西婺源看到有副对联:“欲高门第必为善;要好儿孙须读书”,也都是为了教育和勉励后代要积极学习、积德行善、奋发图强。其实,这些内容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久以来一直存在我们心中,所以才会经常以对联等形式表现出来。几千年来,华夏儿女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直到今天依然迈步向前,所凭借的正是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和力量。古老的《易经》在教导我们做人要像天道一样“自强不息”的同时,又提倡要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从而引导我们做人要有博大的胸怀,涵容四方广布德泽,才能“厚德载福”。而另一部古老的典籍《诗经》也强调“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就是教导人们要常思自己的言行合乎天理,才能求得幸福生活。因而前人早就提出了“忧德不患贫”的观念,说明有德才有福,无德纵然富贵也会衰败,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而且教育子孙后代乐善好施、树德流芳。 然而,回看我们今天,科技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美德似乎渐渐被淡忘,人们的道德精神,究竟还存有几分?在物质生活条件丰富的今天,不少人家财万贯,金屋华堂,却有多少人愿意将积德行善的格言写在家中?人们平常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是否还会强调树品德、行善举?古代的围屋建造者,大多是富商巨贾或达官贵人,用今天的话说,都是有钱人家,他们富裕后建造房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子女的品行教育,把立德、修身、行善等话语,和相关的家训镌刻或题写在家中显要位置,让子女和家人每天进出都看到,并铭记于心,从而付之于行,体现出营造良好家风的美好愿望。 当今社会,为了追名逐利,人心浮躁,已逐渐反映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惟利是图、弄虚作假、不择手段等诸多不良行为充斥其中。一些人早把道德观念抛弃,更不要说乐善好施了。只怕眼里只盯着金钱,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践踏法律,甚至丧尽天良干出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来。就拿目前大家深痛恶绝的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来说,其状况之严重,可谓触目惊心,正危害着民众的身体健康。记得一百多年前,洋人为了掠夺,曾运来大量鸦片,侵蚀中国人的身体。林则徐严正指出:“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从而坚决提出禁烟。而今天的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威胁到千千万万国人的生命安全,我们不用被帝国主义挟坚船利炮轰开国门送来鸦片,就已经人人自危了。歪风邪气不可长,除恶务要罄尽,传统美德应当弘扬。倘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将直接影响到民族生存之大业,此决非危言耸听!观对联思古今,古人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对着我们。先哲们良好的道德品行,以及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之风,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年来我们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得到了很多很多,然而在精神生活方面,我们似乎失去了很多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