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门县永汉镇的河上,有一座清代嘉庆八年(1803年)建的石砌梁式桥,东西长86米,南北宽1.65米,桥面用5条花岗岩石并排铺成,桥墩用5条石条成倒“业”字状,承托桥面。据人们说,这座石桥是里人刘经邦、陈琮璜等人倡资创建。为何这座桥叫大通桥呢?当地有这样的传说。
旧时,永汉旧墟的大河对岸有12条村,住着400多户人家。村民常常要过河趁墟。春夏水涨,只好设渡,秋冬水浅,便架木桥。里人刘经邦、陈琮璜等人,见年年春夏设渡,秋冬架桥不是办法,便倡捐3000余金,并用了3年时间,建造了这座石桥。村里百姓为了铭记刘经邦、陈琮璜的功德,便想把这座石桥取名为经邦琮璜大桥。他两人认为不必要,在他俩的提议下,就叫做“大通桥”。
后来,由于人口的发展,旧墟对面的河岸,形成了一个新墟。东叫旧墟,西叫新墟。大通桥,成了东、西墟群众往来的通衢。
流传地区:永汉镇
搜集时间:1994年
搜集整理:罗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