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东脉象头山下有座慈姑庵。如今庵堂虽只剩断墙残壁,但每逢年节,均有不少村姑、老妪提着香烛三牲水果前往酬神,祈求合家平安,千子千福。
慈姑庵香火鼎盛是黎民百姓迷信思想的驱使吗?非也。群众是为纪念慈姑庵的庵主慈姑婆婆。
传说,百多两百年前,由于战乱,不少人被迫来到象头山下。这些逃难的人在山下建房造舍,安居下来。但是,有位林姓少女,名叫倩慈,父母早逝,祖上没留下任何家产给她。她独自来到龙头山下,没法建房造舍,只好“日割茅草夜盖房,山果泉水捱饥荒”。她辛勤地干了七七四十九天,一间四十多尺宽茅舍盖起来了。为了生活,她继承父母的遗志,选择了采药行医为业,一心去解除病人的痛苦和挽救危亡百姓的生命。
一天,有个叫金铃的少妇哭喊着来到倩慈家,诉说她结婚数年,由于没有生育受到家公家婆和乡民歧视。有人说她是狐狸精,有人说她是百足(蜈蚣)女。更有甚者,家公家婆由于轻信谣传,竟把她当作野狐狸关在一间阴暗潮湿的柴房里。今天,她趁家人外出,挖墙洞逃出来的。她跪拜着请求倩慈姑娘行行善,救救她,收留她。
自从金铃逃跑后,龙头村便传出了不少谣言:有人说“狐狸精锁不住”;有人说“百足精钻地洞去了”。一时间弄得全村民心惶惶。金铃的家公家婆派人四乡寻找,儿子大均埋怨父母虐待自己妻子,又怕金铃真的变成了狐狸精,就趁着月色朦胧,离开了龙头村。
话分两头。金铃自从逃跑来到白云深山找到了在这里扎根采药行医的倩慈并诉说自己的遭遇后,倩慈十分同情这位暂无生养的姐妹,并决定收留她,把她当作自己姐妹。自此,倩慈和金铃同食共宿,同出同入。倩慈传授给她识别中草药类别与功能;金铃把家务前后全包了起来。上山采药,倩慈带头攀爬高壁,金铃随尾;有时,涉水过河,金铃即扶着倩慈劈波过滩。春秋两季是这样,冬夏两季也是这样,行影不离,双双对对。姐妹俩把采来山药除了部分出售解决生活外,大部分山药就是用于帮助穷苦人家治病,一心行善,从不后悔。平时,倩慈也会指导金铃吃些滋阴药,增强体质。
一天黄昏,倩慈和金铃吃罢晚饭坐在草坪上闲聊。突然,看见从远处山路上,隐约行进着一个男人,深山野岭,断黑①时分,有谁还会到这里来呢?“啊,是……是大均。”这时金铃自言自语,又喜又怕。“大均是谁呀?”倩慈问。“他是我的丈夫,他怎么知道到这里来呢?” 金铃对倩慈说。这时,大均已来到了倩慈的茅舍前并大声叫了一声:“金铃!”泪流满面,扑倒在金铃跟前:“我找你足足找了一年。后来听人说你跟着一位大姐在山里采药,帮人治病。我走了五山十八洞,今天终于找到你了。”
“三人同行采药忙,扶危济困互相帮。”日子一天天过去,倩慈的茅舍也逐渐破烂,村民们为了感谢倩慈为村民行医治病,救死扶伤,自动捐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在倩慈原住的茅舍地基上,建起一座庵堂。这时,倩慈年已四十余,民众都称她为“慈姑”。为此,这个庵也称作“慈姑庵”。金铃的孩子也出世了,生的是男孩,大均说是托慈姑的福,就称这小男婴为“慈姑丁”,而蔬菜中的“慈菇”顶端也有条“笋丁”,为此,当有人生了男孩时,亲戚朋友都会说:“祝贺你生了个‘慈菇丁’。”这种称谓,一直流传至今。
【注】
①断黑:指傍晚。〖ZW)〗
采集地点:博罗县罗阳、柏塘镇
采集时间:1964年
讲 述 人:罗阳居民、柏塘居民
收 集 人:李 鹏
整 理 人:邬榕添
流传地区:博罗县罗阳、柏塘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