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松黄仙祠中,一副楹联高悬。联曰:“师去丹留度归天外客,缘深圣显笑乐地行仙。”这地行仙就是黄大仙,俗称黄野人。黄野人是葛洪的弟子(有的说是葛洪的仆人),葛洪在罗浮建了东南西北四庵,悟玄修道、采药炼丹。黄野人一直陪伴左右,从中也学到不少本领。
有一天,他一大早就爬上飞云顶的悬崖峭壁采药,直到红日中天,才摘满了一筐,坐在一株老松树下休息。这时,空中祥云朵朵,隐隐传来阵阵仙乐之声。到底是怎么回事?黄野人正在纳闷,忽听到松林中微声传来:“黄野人啊,你师父马上就要升仙飞天名列仙班了,还不赶快回去送行。” 黄野人回头四望,只见身边老松树的枝条在微微抖动,树上的片片松麟似乎在一张一合。黄野人马上醒悟:这是仙人百里托树传音之法。于是急急忙忙飞身下山。可惜当他赶回朱明洞时,已是人去坛空。师父的好友,广州刺史邓岳等人已将葛洪的灵柩安葬
在大王凹下。“师父啊!你为什么不等我回来,让我见你最后一面啊!”“师父啊!你为何不带我一起走,好让我侍奉你终生啊!” 黄野人在师父的丹灶旁边,呼天抢地,悲痛万分。这时,天色已晚,黄野人忽然看到师父的丹灶柱石缝间,微微透出金光。黄野人仔细端详,原来一粒金丹遗落在这柱石之间。黄野人慢慢地把他掏出来一看,只见这粒滚圆的仙丹黄澄澄,金灿灿,不禁心中大喜:这不是师父潜心苦炼的“九转金丹”吗?黄野人当空遥拜,叩谢师父之恩。他急急忙忙回到房中,沐浴更衣,把仙丹吞下。“不出三天,我就可以和师父在天上仙班见面了。”为什么黄野人断定,服丹后三天就可以升仙呢?原来,葛仙师在他的名著《抱朴子•内篇》中曾明确写道:“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三转之丹,服之一年得仙;四转之丹,服之半年得仙;五转之丹,服之百日得仙;六转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七转之丹,服之三十日得仙;八转之丹,服之十四日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三天过后,黄野人来到葛洪的衣冠冢边,焚香望空遥拜。冲虚观的道士们听说黄野人就要升仙了,都在葛洪衣冠冢边的赤松下静静地看。大家都屏着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惊动了下凡的仙家。可是,直到红日西沉、玉兔东升,还不见动静。难道是那粒金丹落在柱石间,沾了地气而损了灵气,功力大减?晚风中传来呼呼的松涛声,黄野人焦急万分,抬头大呼:“师父,怎么还不接我上天?”在松树下旁窥的道士等得不耐烦,正想离去。忽然,一片黄绢从松梢上翩翩飘到黄野人面前。黄野人一看,绢上写着似篆非篆,似草非草的“中士游于名山”几个字。一位须发花白的老道士走上前来看了一眼,就跪地叩拜道:“恭贺道长,成为地行仙。”大家一听,都拥到黄野人身边,众声齐唤地行仙。原来,葛洪早在《抱朴子•内篇》中就明确指出:“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于是黄野人就“留在人间作地仙了”。晚上,黄野人梦见葛洪祖师对他说:“你道行甚好,只是尘缘未了,还是留在人间做一个地行仙吧!只要广种善缘,扶贫济困,日后必成正果。”自此以后,黄野人游踪飘忽,四处云游。“金丹专度有缘人”,许多地方都留下他形似放荡不羁,实则普度众生的传说。有一天,一个樵夫在朱明洞边砍柴换米度日。他的左脚长了一个大毒疮,红肿发炎,几年不愈,单薄的裤管上沾满了斑斑血迹。黄野人看到他坐在溪边疼痛难忍,就叫他过来。黄野人随手削下一片树皮捣烂,敷在疮上。不到一袋烟的功夫,樵夫脚上的毒疮红肿消退,溃烂之处,愈合完好。樵夫正想感谢眼前这位不修边幅的老翁,抬头看时,已不见他的踪影。寂静的山林只有淙淙流水,啾啾鸟声。
在桃园洞天附近,有位挑夫以替游人挑行囊上山为生,有时也挑货上山摆卖。有一次,他挑货上山,不小心扭了腰,又无钱医治,经常疼的像熟虾一样弯着腰。为了挣钱养家活口,有一天,他弯腰驼背,挑着上百斤的东西,在弯弯曲曲的崎岖山路上艰难地走着。一位衣衫褴褛,披发过肩的老人迎面走来,看到这个挑夫痛苦的样子,不禁心头一颤。他叫挑夫放下担子,说要看一下他的货。挑夫把担子放在平坦的“仙人卧榻”石上。这老人拿起一包罗浮特产松花饴,看了一下,就丢在前边的草地,说:“你走过去拾回来,我就把它买下。” 挑夫为了生计,只好艰难地走上前,弯下腰拾回那包糖。当他艰难地走回来时,眼前的老人又说不要了。挑夫气得一下子站起来,想责问这老人为何要戏弄他。忽然,他觉得自己全身经络通畅,腰痛全无,好象从来就没有腰疾。挑夫这才醒悟,他有幸遇上了黄野人这位地行仙了。正想叩谢,这老人已不知所踪了。
有几位游客在重阳前夕,攀崖至飞云顶看日出,夜半在深谷幽岩中过夜。忽然,在微微的月色中,朔风劲吹,一个人影走进,可是全身没有一丝衣帛,只有长长的毛发遮身。这几位游人又惊又怕,连忙跪拜问:“游仙高姓大名?”这个怪人毫不理会,头也不回走了。不一会,山坡上的松林里,传来一阵悠长的歌声,歌里唱道:
云来万岭动,云去天一色。
长啸两三声,山空秋月白。
游人顿时醒悟,他们有幸遇到地行仙了,这歌词就是收录在《罗浮山志》的黄野人仙诗。
宋度宗咸淳年间,有一位头戴鸟衣巾的游客在罗浮山经常出现。奇怪的是,他从不开口说话,迎面见到人来,就大笑着往回走。三年来,他从不告诉别人叫什么名。有一天,他在一酒馆大醉沉沉。只见他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木炭,在酒馆的墙上写道:
云意不归沧海,春光欲上翠微。
人间一坠千劫,犹爱梅花未归。
写完就不见了他的踪迹。人们看到墙上的题诗,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黄野人。
有关黄野人的另一个传说更为离奇:离罗浮山南麓四十多里,有个绿兰乡(即现在博罗园州镇绿兰村,现已分为李屋、梁屋村)。宋明时期这个乡所养之水牛,条条都体壮膘肥,从不染病。在牛市上,价钱比平常的牛高出一倍,但人们还争先恐后争着买。为什么绿兰的水牛特别茁壮?传说绿兰乡有位老人叫李有财,家境富裕,遇到三、六、九圩期,必到集市饮酒,每次都不醉无归。他常常对杯独饮,自叹无人可以陪他畅饮。有一个圩期,他在酒馆看到一位老翁,也在对杯独饮,就上前和他搭讪攀谈起来。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相对开怀畅饮,大快平生,真有相见恨晚之感。直至红日西坠,才分手而别。以后每到圩期,他们都在市上相遇共饮,从不间断。有一次他们饮到半酣,李有财才想起请问老翁高姓大名,家居何处。老翁笑着回答说:“鄙人姓江名夏,家住罗浮山冲虚观附近的三松荫室。” 老翁诚心邀李有财到他家作客。不久,李有财按老翁所说的地址前去寻访。来到冲虚观,他向一个老道士打听三松荫室所在。老道士说:“从观左入山谷,远远可望到三株古松,高耸入云。老翁的住所就在松树旁。” 李有财按道士所指方向寻去,那老翁果然出门相迎,说:“我准备了美味佳肴,等你好久了。”又说:“贵客暂且坐下休息,我下山去买酒。锅中之物,够我们饱餐的了。”说完,老翁提了酒壶下山了。李有财坐了一会,不见老翁回返,就偷偷地四处张望。只见灶台的炉火早已熄灭,但锅里却热气腾腾,沸沸有声。李有财感到十分奇怪,打开锅盖一看,只见锅里煮的乃是一颗将熟的人头,五官齐全。这可把李有财吓坏了,“这个老头杀人宴客,决不是善良之辈,哪可与他做朋友?”于是李有财三步并作两步,飞奔下山。行到谷口,只见老翁沽酒回来,看见李有财惊慌失措而行,就拉着他说:“酒还未喝,为何要走?” 李有财坚决不回去,支支吾吾地说:“家有急事,只好告辞。”老翁见他去意已决,就说:“你在此逗留片刻,我去去就来!”不一会,只见他背着一袋谷、牵着一头牛、手挽一对草鞋,送给李有财。李有财依礼拜谢江老头,牵着水牛出了谷口。布袋里的谷子又重又硬,李有财感到有点吃力。他想:我家谷米满仓,要这袋谷何用?就把谷子倒在草丛中,而将布袋别在腰间。看看手中的草鞋,他又想:这样的贱物,要来何用?就随手扔入溪涧之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草鞋不但没有沉没,反而像两片巨大的落叶逆流飘去。李有财感到非常奇怪,想上前追回草鞋,可是怎么也追不上了。
李有财回到冲虚观,详细地向老道士述说刚才遇到的奇事。老道士叹息地说:“你这个凡夫俗子,真是有仙缘,无仙骨了。你所遇到的江夏,就是常人难得一见的地行仙黄野人!他那锅里煮的不是人头,那是世上罕见的人参娃娃精,吃了就可长生不老!” 李有财连连捶胸,懊悔不已。他想那谷子也定是宝物了,就沿原路而去,想找回他丢弃的那袋稻谷,可是什么都寻不到了。他再看腰间的布袋,袋角残留的糠末,原来都是金光闪闪的金屑。李有财懊悔万分,回到冲虚观,再看看那条水牛,这才发现那条牛绳原来是一条丈多长的竹篾。奇怪的是,中间一个竹节也没有。老道士告诉他,这是千载难得一见的龙公竹。又说:“你留下来也无大用,不如留在观中,用来悬挂铜钟。” 李有财就把这竹蔑留下,赶牛回家了。自此之后,这仙牛繁殖了一代又一代。绿兰一带的水牛,都是这仙牛的后代。力大无比的“绿兰牛”,自然身价倍增,连东莞、增城等地之人,也慕名前来抢购。
至于那留在冲虚的竹蔑,被用来悬挂千斤巨钟,数十年不朽不折。游人都喜欢上前摸一摸,希望能沾上仙气。这竹篾越摸越浑圆光滑,金光灿灿,光彩照人。明代有个御使叫柳寅东,巡视民情,来到惠州。他慕名来罗浮,游冲虚观。看到这能吊起千斤巨钟而不朽的龙公竹篾,十分奇怪。就将他的俸银捐出,在冲虚观修了一座钟楼,用铁链吊住铜钟,把竹篾换下取走了。
采集地点:罗浮山冲虚观
采集时间:1987年
讲 述 人:余信昌、黄诚伦
整 理 人:邬榕添据道士口述和《罗浮书》有关记载整理
流传地区:博罗县及东莞、增城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