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悲剧的真谛
作者:周汉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11-20 11:41:29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法,以主人公“手记”的形式出现,通过对子君和涓生两个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的描写,热情地赞扬了他们敢于和封建势力抗争的勇气,强烈地谴责了封建势力对他们的迫害,提出了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应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社会解放是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的前提这一思想。

争取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这是“五四”时期广大知识青年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也是当时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中的子君和涓生就是这一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在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他们敢于蔑视封建礼教,大胆地热恋、同居,对封建势力的种种迫害和压力进行了坚决的抗争,呼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渴望婚姻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心声。然而,当他们一旦获得了自由结合的机缘,达到了“婚姻自由”的目的,就沉缅于短暂的“安宁和幸福”之中,终日忙于家庭琐事,为生计操劳,并逐渐变得消极颓唐,无所作为了。可惜好景不长,可以想见那个时候,黑暗中国的地基是难于安置一座“宁静和幸福”的小屋子的,在顽固的封建势力的严酷打击下,他们终于陷入绝境:涓生失业,经济重压,子君软弱,爱情产生裂缝。以使子君被迫离开情人,回到“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的环境中去,终致含恨离开了这“无爱的人间”。涓生也成为生活的失败者。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最后涓生在失败中也清醒起来,又去寻找新的生路……鲁迅笔下的一出悲剧就这样拉下了帷幕。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首先,它是一曲反抗封建势力、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战歌。子君和涓生这两位年轻的知识分子,在封建礼教的层层重压下,在世人的白眼中,往来接送、共同温习、促膝谈心、热恋同居,相互传递着纯真而热烈的爱,终于赢来了虽是短暂但却幸福的“自由结合”。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旧中国封建礼教的反叛者——子君和涓生,作者对于他们与封建桎梏及旧习作努力抗争的叛逆行为,寄予同情,给予肯定和支持。正如书中写到的子君的“坚决”的话语,使我“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其次,它又是一曲个人奋斗失败的哀歌。纵观《伤逝》全文,不论在子君和涓生建立“宁静而幸福”的小家庭的过程中,或是在这“小家庭”走下坡路的困境中,他们两人都是孤军奋战,独立抗争,拼搏在个人奋斗的小圈子里。因此,在那黑暗的社会里,他们爱情的果实必然会被社会的血口所吞噬,抗争的力量也会被旧势力镇压下去。显而易见,他们爱情的悲剧,又鲜明地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任何离开群众的、集体的斗争,单凭个人主义的力量去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必然是要失败的。第三,它也是一支催人省悟的号角。鲁迅一反二十年代作品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故事的一般常规,没有像一些浅薄的作者那样,把一个爱情故事的廉价的喜剧结尾硬塞给读者,而是把社会的矛盾、时代的痛苦,合情合理地注入到一对青年的爱情悲剧中去;不简单地表现为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作的斗争,而是以深邃的目光,看到了婚姻自由的背后,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社会解放和经济解放。小说的爱情悲剧,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等问题是不能离开整个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的。如果社会不解放,这些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即使暂时取得了,但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也终于会失掉的,从而强调了社会解放是婚姻自由的前提这一中心要旨。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它产生出震撼和启迪一代人心灵的艺术力量,使人读后获益不浅。悲剧不“悲”,它使人看到二十年代年轻人向旧势力抗争的勇气,了解到当时“婚姻自由”的真正含义,并从子君、涓生的爱情破灭中看到新生的曙光以及延伸在当时年轻一代脚下的“新的生路”……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