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客家文化传播与产业创新探析
作者:蒋武生 袁凤忠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03-19 12:32:40

                  

引言:客家文化传播与产业创新,尤其是客家文化产业化研究,是近几年全球客家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了客家文化研究新领域的开拓,由纯学术转向接地气。

关键词:客家文化  接地气  创新

 

一、客家文化传播与客家文化产业研究的现状

自上世纪30年以来,客家文化研究成为显学,已经风光了半个多世纪。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之下,客家文化无论是从研究的范式、成果的影响、精神的传承、产业的创新与推广诸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局限性。

1、从研究的范式来说。今天我们仍然无法超越罗香林“文化—民系”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谱牒学、民俗学、语言学上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引入人类遗传学方法,尝试建立客家基因数据库。在如何利用网络计算技术开展社会计算?开发利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库?利用考古成果佐证文献资料,论证客家文化研究最基本的“客从何来?”问题诸方面,还显得茫然无从,甚至有一种拒绝的研究心态。

2、从研究成果的影响来看。早期的客家研究著述,绝大部分立意在于为自身正名,论证客家人来自中原士族,来自中原名门望族,关注的重点和个案研究在兴梅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后,赣南、闽西地区受到客家学者的关注,一些关于客家族群和聚落的论述开始出现,一些成果和课题开始在国家层面得到重视。借助世客会的召开,每个举办地都产生了一批成果,形成了本地的城市名片。但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来看,基本上是台湾、闽西、梅州、赣州以及以后的河源、北海等地的自家几个客家兄弟对话,影响的范围也局限在这几个客家地区。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初期,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北上,粤语歌曲风行全国,30年过去,风水轮流转,这十多年来主流媒体和有影响的省级大台大报,又曾几何时看到过岭南文化的影响与踪迹?现在大家接受的都是西北、东北地域文化,“二人转”几乎成为继京剧之后的国家小品“京品”,一些相关口头禅如“忽悠”、“杠杠的”、“小样”、“必须的”等等,几乎成为国人的口头语。岭南文化尚且如此,而在岭南文化当中处于劣势的客家文化,更是处于边缘化,至今没有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一曲经典的歌曲传世。这些载体都没有利用,难道客家文化传播还是要靠血脉相亲的口口相传?这种危机感,这种现状,我们的许多同志不能正确看待。

3、从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来看。台湾地区的客家文化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早,为内地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络。大陆成功的案例不多。梅州客天下、成都洛带博客小镇目前还算比较成功的案例,通行的做法,一是依托物质载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如河源地区的苏家围、林寨、龙岩地区的永定土楼等等。二是依托非遗资源发展演艺业,如梅州的《客家映像》、永定的《土楼神韵》等等。三是依托传统手工艺开发工艺品,如广西博白的编织、连平忠信花灯等等。在如何利用国家文化元素进行产品的创意设计与开发方面,普遍显得不足。

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树立客家文化资产产业观念,要将客家文化资源当作文化资源来经营,“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观念落后的领导”。

需要政府部门及早谋划,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将客家文化产业化提到议事日程,提到关乎地区文化发展的高度,统一认识。我们要呼吁将客家文化产业化纳入到当地的大文化产业规划当中去,融入一体。

 

二、要围绕“客家文化传播与产业创新”这个主题,接地气,再深入,正视现实、切合实际、避免空谈,力求实效。

一是整合资源,构建阵地,建设“客家云”服务平台。

网络是当今传播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与途径,网络媒体是当下宣传思想战线的主阵地,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日益退化,网络在线阅读成为年轻人主要的阅读方式。因此,如何利用网络传播客家文化是当今最为现实最为重要的课题。

河源《古邑客家》电子杂志开始了有益尝试。现在上述几个客家地区要整合资源,组织各地的研究机构建设 “客家云”服务平台,实现研究资源共享。

二是寻找差异,发现特色,探索实践文化发展路径。

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在广东河源举行,客家古县龙川又迎来了建县2222年庆典……这一切将客家文化的弘扬、客家精神的传播带入了一个全新发展层面,不断创新就是留“原味”更要添“新韵”。和平林寨四角楼、龙川佗城越王井、紫金中坝孙中山祖居地、连平花灯……这些河源的客家文化遗存,近年来渐被学术界及外界熟知。由此也促进了客家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创新了客家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与大多数民间文化的发展轨迹类似,客家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客家文艺表演,也在保留“原味”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客家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广东河源紫金花朝戏是客家文化瑰宝,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文化整体看来深入人心,但只有让年轻一代客家人真正领略客家文化魅力,才是客家文化传承传播的根本动力。为使更多的客家年轻人喜欢上客家文化,不少客家文艺工作者正在为之努力。客家文化的传播创新一定要多跟年轻人交流,要创新,揣摩怎样的客家话歌舞能受到年轻人喜爱。在客家文艺表演形式、内容新意要创新不断,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近年来,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文化节、演出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这些活动带给人们的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客家文化的理论研究,客家文化应适当增加研讨会等内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客家文化的传播创新与发展,从而使演出、展览和理论研究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从艺术文化、历史文化和文化理论研究三方面,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中国岭南,在珠江流域,岭南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灿烂多彩,成为华夏文化一朵奇葩。河源客家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滋长一方文化。河源原为古龙川属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后设龙川县,由平定岭南副将赵佗任龙川县令。之后,受南海郡尉任嚣所托,主南海郡事,公元前204年,为防中原战乱祸及岭南,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南越国延续93年,其中赵佗执位67年。赵佗任龙川县令和建立南越国,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带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岭南百越人过去野蛮落后的风俗;他施行“与越杂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将几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成为南迁的第一批北方移民,为后来历代中原人迁入岭南打下了基础。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为解决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缝补浆洗问题,曾上书朝廷,要求拨三万北方妇女,结果朝廷许其“万五”。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所以,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三是与时俱进,正视现实,吸收和利用时代元素与技术。

1、研究客家文化要有世界眼光,传播客家文化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夯实客家文化内容要吸收时代文化元素。

反观客家山歌走不出客家地区,难登大雅之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难以吸收现代流行音乐元素,无法流传。而那些陕北民歌、宁夏花儿、云南情歌、广西三姐山歌、康藏风情歌曲(唐古拉)、草原情歌流传至广,都是吸收了现代人的音乐元素,与时代节奏相吻合。由此可见一斑。

创新客家文化传播形式和内容,河源市是一个绕不过的关键之点。因为,河源现属的大部分地区,为古龙川的一部分。古龙川,是岭南最早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广东最早的四县之一,沟通岭南岭北的要冲之一;古龙川是滋生文化的沃土,是南越文化最早的发酵之地,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自“百越”时期,就有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秦朝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先进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汉族居民进入岭南。

2、河源保留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印迹,四角楼、排屋等具有河源客家风格的古建筑真实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生活的种种特点。

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乡村、溪流边散布着一座座浓厚东方元素的建筑。以兴隆镇民俗风情村、林寨镇“大夫第群落”、热水镇石圳村九扇门排屋为代表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展现了河源瑰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皆以宗族、家族为单位建筑的住宅群,屋形多为围龙屋、四角楼、四合院和吊脚楼等客家屋式。其中河源地区的围龙屋是以半月形为主体,四角楼是以炮楼式为主体,四合院是以天井采光为主体,吊脚楼是以走马楼为主体。除吊脚楼属山寨人居住,有着明显的山民建筑特征外,四角楼、四合院建筑内部设计都与半月形围龙屋有着大同小异之处。这些民居建筑既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客家文化,又在悄无声息地传承传播了客家文化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客家历史文化发展变迁。

3、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客家菜也是传播客家文化的一种形式或者载体。河源的烹调技术和菜色制作别具一格,如扬名海外的“客家酿豆腐”、“东江盐鸡”、“客家酿猪红”、“客家菜卷”等,都是河源客家人所创造。红焖猪肉、肉丸、焖香菇、炒仔鸭、全猪汤等,也是河源著名的客家菜。

4、丰富多彩的客家风情文化对传播客家文化也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河源客家人能歌善舞,有着呤诗作对的习惯。客家民间艺术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戏、舞龙、舞狮、舞春牛、舞纸马、打功夫、杂技等。现在,河源每个县区都有客家歌舞团,紫金县的客家花朝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平县的忠信客家花灯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川县的杂技团是全国首个县级杂技团,和平县的采茶剧团有着汉剧和采茶剧相结合的戏韵。这些都对客家文化的广泛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5、客家山歌以及客家话同样起到了传播客家文化的重要作用。客家山歌剧是在客家山歌及客家民俗、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行于粤、闽、赣等广大客家地区及东南亚海外客属华人聚居地。因其具有浓郁的客家地域风情特色,深受海内外客家观众的喜爱。广东河源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居住地之一,也是客家山歌剧流行最广、表演团体最多的地区,改革创新,激活了文化原动力,为客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向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客家地区调整发展战略,瞄准文化是朝阳产业的趋势,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新增长点来抓,作为客家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来引导,努力推动客家文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是面向市场,注重传播与营销,推动客家文化产业走向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为客家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鲜空气。客家文化传播先锋,中国动漫原创力量,以传承光大中华文化为己任,胸怀“天下客家系一家”大客家概念,创作具有客家特色的、拥有自主产权的动漫作品和形象。着力打造成为客家旅游文化产业的动漫形象代言人,每一届世客会都推出一个客家形象大使。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为培养本土人才,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客家文化的传播形式,客家微电影创新并拓宽了客家文化的传播途径。通过大力推广全球客家微电影大赛等活动,在年轻一代中传播优秀的客家文化。客家微电影,为全球客家文化传播创新搭建了一个前期创意创作、中期投资拍摄、后期展示传播的产业链式交流互动平台。

历史机遇,高端策划、密集宣传、强力运作,促进客家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使客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直线上升。客家文化搭台戏仍是关键!客家人自古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各类官学、私塾、书院、学馆遍布城乡,由于重视教育,客家地区自古人才辈出,对传播客家文化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闻媒体对传播客家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之外,新媒体的出现也为客家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活力。客家网络新媒体,主要关注在新媒体环境中,如何运用创新的平台和路径来传播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因此围绕客家文化自身特征与新媒体优势开展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十分必要。因为新媒体是客家文化传播走向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的一个新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更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客家文化信息共享平台,紧跟城市发展步伐,推动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媒体在传播客家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客家文化的传播形式日趋走向多元化。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文化传播任重道远。应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传播客家文化、促进客属地区的发展是每一位客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媒体要与客家文化学术单位无缝对接,要接“地气”,还要处理好传承、传播、创新的关系。

 

五是应进一步打响客家文化品牌,不断创新,让客家文化唱主角。

客家文化传播创新还需要平台,需要具体的项目。客家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所以需要下大力气擦亮客家文化品牌。

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创新还需要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务虚是对事物发展规律与走势进行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而务实则是将决策变成现实的过程。在发展客家文化的过程中,两者都不可偏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立竿见影”的,必须要研究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发展思路。

“创新”这个字眼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需要智慧、毅力、勇气,因为创新就往往意味着和传统唱反调。文化创新,首先要有一种开放的氛围。开放,就是让人勇于创新。要营造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各种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积极性。应增强客家文化研究的危机感急迫感

文化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要通过表现形式的创新,使其具象化,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让人心领神会。文字、语言、图像、音乐、舞蹈、戏剧、雕塑、建筑,还有新兴的网游、动漫等,都是文化的载体,要对这些表现形式加以重视,力求创新。事实上,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文化表现形式值得我们去发现和利用。客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如能与时代流行元素有机结合,比如网络、手机、流行音乐等带来的流行元素结合起来,则能使客家文化传播与发展得更丰富,也能使更多人理解、参与、享受客家文化。文学、影视剧、音乐等作品,由于其更具群众性和传播性,理应得到更多重视,涌现更多精品,增加客家文化的分量和影响力。“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五代前。”这是黄遵宪对于客家民系的诗意描述。历经五次大迁徙,客家话始终是维系客家人文化认同感的纽带,

客家围龙屋是目前客家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 无论走到哪里,客家围龙屋始终是客家人的根。无论是客家话还是围龙屋,对于故土和宗族的眷恋构成了客家文化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上强烈的归属感,河源成功地举办了二十三届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吸引了众多客家人参与,成为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河源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渗入这座城市的砖墙瓦隙中,经千年风云变幻,遂积淀成河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对于每个客家人来说,这种文化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已融入他们的血液之中,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应努力让客家文化唱主角!

    

参考资料:

【1】中国文明网:《中原根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2】蒋武生:《客家先祖赵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3】谭元亨:客家新探.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3】房学嘉:客家民俗.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4】张桃:《客家传统文化中的宁化祭祖习》. 厦门大学

【5】蒋武生:《河源客家特质文化符号》,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6】河源电视台:http://www.gdhytv.com

【7】河源旅游网:http://www.djmzh.com

【8】紫金花朝戏:http://www.huachaoxi.com

【9】河源政府门户网:http://www.heyuan.gov.cn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