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论《诗经》风雅精神对当代诗词创作改良的意义
作者:曹杰(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03-29 12:01:41

  

引 言

    《诗经》是我国先秦诗歌发展的结晶。当时诸侯之间的朝聘盟会,战争谈判等,都要赋诗,百姓对政局有所诉求,或美或刺,也要形成于诗。献诗所以知政得失,贵族子弟也将《诗经》视为必修课,在《诗经》的浸润下,其代表的风雅精神也逐渐成为我国诗歌的传统。

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历代文人结合各自时代的语言和文化特色,逐渐形成了以诗词为主体中国诗歌形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风雅精神传统日渐式微。这种背离中国诗歌传统的倾向,也导致当下诗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要重新恢复诗歌传统,我们首先必须厘清风雅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风雅精神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所谓风雅精神,是人们对《诗经》中的“风”诗和“雅”诗等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诗歌特征和诗歌精神进行的概括,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人们视“风雅精神”为创作之臬。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1](P503),就是古代诗人对风雅精神的看法的代表。不仅是诗人,古代文学评论家也都以风雅精神为范式,来品评诗歌。后世归纳的汉乐府的缘事而发、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本质上都是对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过去的诗坛改革,往往也以“风雅”精神作为精神指导,可以说每到文学萎顿之时,风雅精神都如同一声洪钟,让整个文坛为之一振。

风雅精神蕴含在《诗经》之中,对古代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中,陈亢问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2](P435)”。可见在当时《诗》的重要性。具备诗的修养,是一个有文化,有品位的士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史记·孔子世家》) [3](P132)”,即使厄于陈蔡之间,在“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的情况下,仍然“讲诵弦歌不衰”,这显示出诗乐文化给孔子带来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翻开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我们都会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诗经》味,从大量引述的《诗经》原文到为数众多的《诗经》式句法,都能看出《诗经》对当时士人的影响。

士人作为古代诗歌创作的主体,自然将风雅精神带入到创作中去,加之社会环境的熏染,风雅精神成为了古典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风雅精神所表现的关注现实的热情,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中很多史诗、政治诗(包括政治讽刺诗)、爱情诗、劳动诗、战争诗等众多题材,也为后代诗歌发展,开拓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这些篇目很多用到了“赋比兴”等多种修饰手法,为我国后期诗歌写作技巧提供了范式。历代有名的大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也都能看到《诗经》的印记,例如建安七子的昂扬进取,杜甫、白居易的关心民瘼,张若虚、李商隐穿透时空的深邃,本身都是对《诗经》风雅精神内涵的延伸和发扬。

 

风雅精神在当代诗作中的缺失的表现

“老干体”的盛行。以“老干体”为代表,创作的概念化趋向明显,在语言上标语化、口号化,使诗歌毫无含蓄蕴藉之美,是当代诗坛创作的通病。风雅精神的核心是美刺,表现在诗歌中,即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对掌权者的规劝和建议。但“老干体”诗歌很多一开始便贴上“正面”的政治标签,它们用诗图解政治;只要召开各级会议,就肯定有胜利召开、圆满闭幕、意义重大的盛赞。诗中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歌颂。由于这些人在诗坛上具有强大的话语优势,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品对整个诗歌风气产生了极大的误导,很多针砭时弊的优秀作品被嗤为“异类”,受到打压和限制,诗歌的风雅传统就在这一片“主旋律”的颂扬声中消失殆尽。时下诗坛“老干体”更是逐渐趋向年轻化,广泛化,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风雅精神在当代诗坛中更显得岌岌可危。

“大跃进”似的创作风潮背离了诗歌的风雅方向。诗词创作是一项高雅而艰难的文学活动,不仅需要作者有深厚的语言把握能力,还需要有敏锐的情感认知。流传至今的诗词作品虽然浩如烟海,但是只有少数富含真感情、真意境、符合风雅精神趣旨的作品,才真正能打动人。反观当下诗坛,有些地方甚至扬言:“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创作诗词数量超过盛唐时期流传下来作品的总和。” 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多诗词,到底有没有人在看?事实上我们真正记住的当下人创作的诗词作品,少之又少,甚至很多人嘲笑说当下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这种脱离群众基础的诗词创作到底有什么意义?恐怕不需要历史来证明,我们自己都能衡量得出。

诗歌缺乏时代感和人文关怀,导致浅俗的作品日益增多。人的情感体验是有限的,能将其恰当地表达出来的作品并不多。同一个题材写得过多,肯定会有重复累赘的地方,不关注时代民生,缺乏人文情怀,不仅悖离诗歌规律、也悖离了诗歌创作的雅正方向,必然导致诗词格调低下,陈词滥调不断泛起。《诗经》的时间跨度近八百年,流传至今也就三百余篇,之所以很多篇目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其内容丰富,关注现实,符合人阅读体会的需要。但凡流传千古的作品,很少是写风花雪月、溜须拍马的事情,大多是以小见大,寄寓了人类的良知和情怀。而这种情怀,在当下诗坛已经很难见到。

 

风雅精神的缺失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对白话文的提倡,一定程度上掀起了“薄古厚今”的浪潮。很多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或被删改或被打倒,当然这也包括良好的诗歌传统。虽然当时很多建议或许并不是当时人们的初衷,只是改革的权宜之计,但是这些建议的影响是深远的,其负面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现在。虽然这一时期古体诗的创作还很流行,但是新诗已经在社会上慢慢普及开来。外加西方文化在中国知识界得到了盲目的传播和宣扬,很多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被视如敝帚。其中也包括中国诗歌中优秀的风雅精神,这些是导致近现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缺位的重要原因。

对美刺精神的曲解也是风雅精神沦丧的重要原因。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实行政治主导一切。很多与主流思想相悖的言论和文字都遭到禁毁和打击,很多痛陈时弊的美刺作品,被当成了反革命,遭到了残酷打压,这一时期在经济上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在文化上也提出“每个县都出一个郭沫若”的口号。这样一来,中国文学界逐渐形成了以歌颂为主体的文化风潮,作品数量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这股风潮几乎席卷一切,各类文体都或多或少受到其影响。这样一来,诗歌就容易乖离雅正的方向,以致造成打油诗、白话诗泛滥,这是造成风雅精神在当代诗坛日渐消弭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言直白,打油诗、白话诗泛滥的诗风影响风雅精神的发展。风雅精神之所以能够经历文字狱和政治清洗而文脉不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雅正含蓄的表达方式。也正是因为诗词具有雅正的特点,才使得其表达能力和表达层次,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也日渐加快,“文化快餐”在当代社会很快成为文化主体,以风雅精神为核心的雅文学被束之高阁。但是很多人又期待像古代诗人一样,能够万世流芳。他们纷纷以诗人自居,以“大跃进”的方式创作大量的诗作,这样一来,导致诗歌整体水平下降的严重,就算偶尔有一两首好的作品,也很快淹没到这股浪潮中去。这也是当代风雅精神日见沦丧的重要原因。

  

当代诗坛如何复归风雅传统

发扬美刺精神,重归风雅传统是诗坛复归风雅的根本。诗歌的真正魅力不在于怎么写而是在于到底写了些什么。关于当代诗坛存在诸多问题,有识之士也提出了不少精辟的看法和改良意见,有从韵律入手,有从词语入手等,但总结起来,这些都只属于“怎么写”的范畴。当下诗坛缺乏的不是手法创新,而是美刺传统为核心的风雅精神的回归。只有发扬美刺精神,才能使当今诗词创作摆脱困顿的局面,重归风雅传统。

端正创作动机、用心感悟生活是复归风雅的前提。诗词创作是一个“言为心声,以手写心”的过程。过分的在形式上效法古人,在内容上润色宏业,都是有违诗词创作规律的。我们回顾那些曾经读过的优秀作品,杜甫《兵车行》、陆游《示儿》、岑参《逢入京使》等,他们写的都是社会的真实和个人的真实。而且作品之中,包涵着对家国政治的见解,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肉食者”委婉的劝谏。所以树立历史责任感,重铸诗歌主文谲谏的美刺精神,才是解决当下诗坛言语空洞的良药。同时鼓励写真事,说真话,让百家争鸣的气息真正回到文化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这也是实现风雅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回归诗词的前提。

重归含蓄典雅,培养诗坛新人是复归风雅的动力。让诗词回归典雅,不是一代人之功就可以完成的。当下诗词组织大多是以退休老干部为主体,很多地方诗词协会会员的平均年龄,甚至在七十五岁以上。这些人拥有绝对的话语优势,写诗填词的目的也是让自己老有所乐。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创作出的诗词格调自然很难有所突破。因此积极培养诗词新人,为当下诗词写作,开辟源头,注入活水,才能为诗歌发展增加新动力。为广大青少年诗词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树立一批诗歌典型,是转变风气的重要方法。近几年出现的“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这些比赛的评委诗歌功底都较为深厚,通过评选诗歌获奖作品,可以较好的为诗坛树立榜样,从而循序渐进,逐步改变当前诗坛混乱不堪的状态,让风雅精神和含蓄典雅的审美趣旨,在当下诗坛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继承前人经验,勇于推陈出新是复归风雅的关键。国学大师辜鸿铭曾说过:“任何真正伟大的文化,都是孕育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之中的[4](P326)”。他对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激进思想,多有讽刺和批判,“不合时宜”地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无数的事实证明,风潮中的极少数“异端”往往是正确的,真正意义上的改良是建立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改良才会真正有效,诗词也是如此。在继承中稳步改革,才能让风雅精神真正回归诗歌中去。当下很多人刚学习诗词时候,觉得诗词创作非常麻烦,提出对诗歌创作通俗化、去掉平仄的要求,美其名曰“旧瓶装新酒”,命之为“古体新诗”。其实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诗词创作除了在格式体例上要尊重古人,在写作内容上,更要尊重几千年诗歌传统,只有坚持说真话、写真诗,才能让美刺传统和风雅精神,重新回到诗歌中,并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成为指引我们进行诗歌创作旗帜。因此虚心学习古人诗歌创作传统,让诗歌重归风雅,推陈出新,既是我们诗歌创作的责任,也是诗歌发展改革的客观要求。

 

结 语

    《诗经》的风雅精神是我国诗歌创作优良传统,在它的指引之下,我国诗歌创作在古代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作为古代文学主流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我国也因为诗歌创作的成就,被誉为“东方诗国”。当下诗坛日渐颓靡,很大程度上是背离《诗经》风雅传统造成的,可以说风雅精神是挽救当下诗坛的一味良药。因此让风雅精神回归诗坛,不仅是每个诗人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相信在所有人共同的努力之下,风雅精神一定能回到诗歌创作中去,中国诗歌也一定会有所突破,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杜甫.杜工部诗文集[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2]阮元校注.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出版.1980

[3]司马迁.史记[M].岳麓书社出版.2009

[4]辜鸿铭.东方智慧:辜鸿铭随笔[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