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吉隆美食啖啖香
作者:张燕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5-08-03 22:50:20

 

时下人们每逢节假日,出门淘景点就成了主要消遣方式,玩一玩,看一看,最好再来点美味小吃助助兴,更是其乐无穷也。许多朋友逮了空就往惠东跑,害得心痒痒的我跟着也到惠东驴了几次。随着一次次的行走,惠东美丽的面纱被我一点点地掀开:旖旎的海湾、古色古乡的民居、充满风情的渔歌、丰富的民俗文化……品读着惠东众多的人文魅力,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这方土地给我带来的愉悦。某日到吉隆采风,又引发了我另一番惊喜。

因对吃不太讲究,所以说我不是合格的吃货,但在吉隆,这个小镇的十多种地方小吃却让我回味无穷,终于跟吃货挂了个小钩。吉隆小吃的原料大多以米粉为主材,一般用蒸熟的方法加热,其中几种我颇感兴趣。一款是剪刀,圆柱形,两头尖尖,软韧咸香,嚼起来口感十分好;二是碗仔糕,它色如凝脂,口感松软嫩滑。三是米茶,这是一款口味特别的“茶汤”,用料与食法类似潮汕地区的擂茶,可它们的搭配完全超出我想象:汤底咸中带甜,茶的甘香芝麻的浓香,与炒得香喷喷的爆米花、蔬菜、花生混合一起,既解渴又充饥。觉得地处海丰边缘的吉隆,小吃也带有潮汕风格,注重原味,味道清淡可口。但在造访“郭师傅”后,才发现这里的口味其实多元化,特别是那些香喷喷的烘焙食品,是吉隆极负盛名的美食之一。

郭师傅是谁?在惠州,相信无人不认识“郭师傅”,这里所说的郭师傅,既是一个饼家的名号,也是一位师傅的尊称。早在好几年前,我就听说过这个饼家的月饼好吃,究竟怎样好吃,我没有吃过,不过在看到它包装盒上印着头戴餐饮帽那金灿灿的厨师画像,就觉得有些土气,也就不认为它有什么过人之处。这次在参观“郭师傅”饼店时,对摆得满满的月饼我就不太感冒,漫不经心地看着他人拎起一盒盒月饼,或把月饼包装一点点撕开,任由那看似普通的月饼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始料不及的是,一股浓烈的饼香倏然间从空气中飘来,肆无忌惮地霸占了我的嗅觉,惹得我立马齿颊生津馋涎横流。“这么香的?”我脱口而出,觉得十分惊讶。吃了几十年月饼,试问哪一种月饼可以香得如此霸气、浓得如此袭人?

我忍不住走上前,仔细地打量起月饼来。发现和大多数品牌的月饼相比,郭师傅月饼的个头还要大些,它的颜色土黄,饼面微鼓,表皮看起来有些干裂,与那些泛着油光的大牌月饼相比,“郭师傅”月饼可以说就像一个憨厚质朴的农家女孩,可闻起来为什么就这么香呢?我掂起一块刚切开的饼,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寻找答案,嗯,饼皮又酥又脆,不错,顶一个!这馅料十分丰富,有核桃、瓜仁、花生、芝麻、杏仁,还有冬瓜条、陈皮、叉烧肉……它们在舌尖中此消彼长,走马灯似地散发着各种香气,好吃!这就是真正的美食啦。馅子干湿适中,咸甜适度,而且一点也不油腻;光果仁的清香就多达四五种,加上肉品的浓香还有其他的香味,可是这些各具气味的材料在相互间并不抵触,怪不得这么香!我推翻了之前对这个“农家女孩”所作的武断结论。

我仔细观察并了解“郭师傅”月饼的制作流程与做法,发现郭氏非常注重月饼的品质与口感,他怕一粒坏豆子影响整个月饼的印象,宁愿舍近求远,不辞劳苦地在省内外寻找合适的辅材:筛选新鲜的陈皮,使用品牌花生油,从当地的土猪再到云南的核桃仁、杏仁、瓜子……他们追求的是鲜、香、好吃的月饼。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如香料的配制、叉烧肉的腌制、每种果仁的烘焙增香、陈皮再加工等等;再到成品的配馅、和料、制作饼皮、分装馅料、饼皮压制、上机烘烤等等,一环扣一环,很是复杂繁琐。而前期辅料的制作对时间很有讲究:太早做易失去香味,太晚做又赶不上工期。想想看这些制作流程大部分依赖于手工操作,整条生产线绝不少于数十道工序,那种紧张与复杂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原来细节成就美味,美味来自精工细琢啊。

据郭氏月饼传承人郭汉光说,早在明朝,郭氏祖辈就在江苏制作糕点,其色香味为同类食品之冠,在当地享有盛誉,一度被选为朝廷贡品,专供最高统治者享用。后来郭氏与许多客家人一样,经历了一次次迁居的过程,先是福建,几经辗转后定居惠东,就算多次迁徙,郭家也一直没有舍弃这份祖业,数辈传承至今已有280年历史。怪不得郭师傅月饼一直保持着如此质朴与传统的外观,也许在他们的心中,那份古朴的守望以及对历史的尊重就是他们的传承宗旨?

据说,月饼最早起源于吐鲁番商人献给唐高祖的胡饼,北宋时被称为 “宫饼”,而民间称之为“小饼”和“月团”,寓意团圆和美好;明朝,月饼逐渐成了中秋祭月的供品。因此月饼的形成与吃法,已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的演变与人文积累的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一些饼家各出奇招,让鱼翅、水果、冰皮、巧克力月饼等这些新型月饼跻身中秋市场,甚至出现了金箔月饼。新月饼虽然奇特,遗憾的是我总觉得这些时髦食品与传统的味道相距太远了,只能称为现代糕点而不是中秋月饼,失去了历史依托的怀旧,这类饼食无论如何也难以让我品出其内涵与意义。

惠东人擅长制饼,你看吉隆的郭师傅、郑师傅,多祝的黄师傅以及华宝巧师傅,他们采用传统配料进行手工制作,把月饼打造成当地特产,让这些传统、质朴、具有平民化的食品进入万户千家、甚至在海内外美名远扬。他们推行的不仅是月饼的做工与味道,而是在饼中继承了我国最具吸引力的传统饮食文化与精神文化——“皓月瑶池怨, 碗中泛青光;玉食皆入口, 此饼乃独绝;沾巾银丝透, 举头相思愁。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清:袁景澜《咏月诗》),让家人在欣赏中秋之月的同时,享一番天伦之乐,叙一叙厚意深情。所以说中秋月饼赋于人们的,是对渐行渐淡传统文化的缱绻回忆。我相信人们今天缺乏的不是食品,留恋的也不是商品本身,而是依附在它们背后的一种传统,一份情感,一些象征着合家团圆与美好生活的寓意。

香在吉隆,吃在吉隆。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