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统购统销粮食定量之后
作者:王师式    来源:    日期:2015-08-01 23:05:58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六十一年前(1954年)出台了一项对民生影响极为深远的政策——“统购统销,粮食定量”。从而把地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带进数十年的票证时代。那一代人,无论谁都有太多太多、因票证引发的,或悲或喜的故事——特别是困难时期,深入到骨髓中,溶化到血液里,难以忘怀。

为了回忆当年作为票证源头的统购统销粮食定量在惠州落地的前后情况,我点击了惠州的大事记。那只有简单几个字——19547月实施统购统销粮食定量。我又不经意间点击了肇庆地区,却是19541月,于是我疑惑了。同个省份相距并不很远的两个地区,实行政策却前后相差有半年之久,多少有点难以思议;又,一个是寒假期间,一个是暑假期间,也与我的亲身经历发生了拼撞。

我当时是广东惠阳高级中学一年级住校生,在学校食堂搭伙。在学校的西边长地带有一座礼堂兼食堂。舞台上是老师的就餐区,舞台下是学生就餐区。就餐区摆满一排排方桌,开饭时每桌一盆菜,凑够八个人就可分菜开饭。开始饭是不分的。那时生活水平很低,大概老师的伙食费是每月10元,学生是6元。6元的伙食,当然很贫乏,糙米饭,素菜,间中食堂在周末组织学生加菜,馋了,兜里有钱就凑上两毛钱,可分到67炆豬肉(红烧肉)。

“统购统销粮食定量”政策,惠州城大致上规定居民每月24斤,中学生是30斤,小孩按年龄有不同规定。在当时这一定量是略为少了些。惠州人常说一句俗语:“万顷良田三碗饭,千间房屋一张床”,虽然碗有大有小,不能作为衡量的标准,不同人也不一样,但平常人家都用粗瓷饭碗,一碗饭就有二两,除非身体不适没有不回碗的,吃三碗是很平常的事情。那时油水少,大多数人一顿没有半斤粮食,总是觉得有点亏欠,劳动量大的还要多些。但那时惠州的市面都相当平静,没有太多怨言。原因是解放后大家的悟普遍提高;市面上粮食制成品和餐饮业也不需粮票(那时还没有实行粮票);市面上的番薯、芋仔、豆类也未纳入定量范畴,市场也比较松,有些东西可在市场买到。总的来说缺口不算太大,过得去。

中学生的定量显然已有所照顾,学生也很少议论,少有怨言,但校领导却很紧张:高级中学的学生都是十七、十八岁的年纪,正是长身体、发育的全盛期,活动量大,有能一条牛的气量,共和国军1955年才颁布,而他们个个早已“大尉”(大胃)了。于是校方判定30斤粮食肯定不吃,特别是一些运动量大的男同学可能缺口更大。到时一定影响学生情绪的稳定,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于是校方作出决定:互相调剂,并改为食粥——相信这样大肚子、小肚子拉平,30斤定量说不定也就了。

这一天中午,食堂在未开饭前已把一桶桶粥摆放在食桌旁的过道上,粥稠稠的,为了使粥更有味儿,把每人5分钱的菜金也加到粥里去——加入菜脯(萝卜干)和其他一些料熬成菜粥。为了顺利落实这一计划,说不定学校还进行了贴补,量也充足,同学们都还满意。这样过了两天一场“酣畅淋漓”之后粥桶便底朝天,渐渐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有的同学就先下手为强,更出现了轻度恐慌。一些体质较弱的,一些行动缓慢的,还有女同学,还来不及回碗粥桶就空了,嚷嚷饿肚子,甚至有的说这样下去没法过了。各种意见像风吹一样渐渐漫延开来,就是多食多占的同学,也有意见,说,肚是得鼓鼓的,可撒了两泡尿便前肚皮贴脊背了。那时绝大多数同学一日只吃两餐,晚饭后要待十几个钟头,也就是第二天中午才能进食,虽然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但往往上午最后一节课,也难免瘪肚子翻腾,精神恍惚,眼冒金花,无心听课。班干部把意见反映上去,可迟迟没有下文。一天,那是星期天下午,后勤主任在教务处前面的空场子路过,有的同学便围拢上来向他提意见,我们的宿舍就在旁边一层教室里,于是学生愈围愈多(当然,那是星期天,也不会有很多人),有的同学看热闹,个别同学声词激烈,比如我们班上一个姓戴的同学,平时就有点有理不让人的,就显得更为声音高亢尖锐一些。后勤主任显然是不善言词的老实人,嘴笨口拙,抓耳挠腮的急得脸红脖子直,总想逃避。这时罗家驹老师(那时是单身住在学校,“文革”后曾任校长)在教务处里闻声出来,见状在教务处的高台上向同学们按一按手,叫同学们安静……有人来解围,后勤主任便乘机一溜烟跑得远远的不见了踪影。罗家驹老师是教政治的老师,平时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有为师的尊严,应付这种场面,当然比后勤主任有更多更多的优势,于是他对大家进行了至情至理的疏导,同学们情绪便平伏了下来,加上没了提意见或者发泄情绪的对象,学生也就一一散去了。

……随后,便改吃头饭。

头饭就是人手一个头(一种土陶盛器),米自己掌握,食多少放多少,送到食堂去蒸。食堂只负责蒸饭供菜。这样同学们都感到灵活多了,有些饭量大的定量不够吃,就放点番薯什么的也就解决了;自己的的定量自己吃也不怕别人占了便宜,大家都感到满意。于是头饭在南粤大地上不约而同地实行了几十年。近些年,有些饭店也推出头饭,意义当然不同,这只是为了迎合顾客怀旧心理的一种营销策略,据说效果还不错。

面对这不起眼、甚至有点粗陋的头,我们这一代人却有牵扯不断的缕缕情思!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