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 夏夜 花香 “把泥团揉成长条后捏扁,沿着下边角转动,保持同一个角度,看,一朵玫瑰花就出来了。”几秒钟时间,庄敏做出一朵形象逼真的泥塑玫瑰花,让一旁的观众惊奇不已。庄敏是一家艺术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还是一位泥塑达人,多年来她自制泥塑材料,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手作画,其泥塑作品还走出惠州参加省级展览。她希望能有一位志同道合的人,与她一起探索发展泥塑艺术。 作品融合泥塑、雕刻和绘画特色 进入庄敏的工作室,就能看到她挂在墙上的作品。作品是一只造型别致的小龙,立体感很强,仿佛要从画中跃出,这个泥塑作品类似于浮雕画,小龙的鳞片片片金黄,并可以触摸到。 庄敏说,这是她用白色面包土塑成小龙的造型后,再上颜料涂成金黄色。此外,在小龙四周,庄敏还选用天然的贝壳涂上颜料进行装饰,整幅作品元素丰富,既有别于传统泥塑,又与传统画不一样,可以说,是泥塑与绘画、工艺的结合。在庄敏另外几件作品中,记者同样体验到了泥塑与绘画结合所带来的清新别致感。除了贝壳之外,庄敏还运用沙子、木头木棍、纽扣等各种材料来丰富作品的质感。 迄今为止,庄敏共创作了30多件泥塑,作品内容有动物、风景等,由于创作泥塑,她被吸纳为市民协会员和省民协会员,作品多次入选省民间工艺展并获奖。在惠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展中,庄敏的作品也位列其中,受到不少参观者好评。这种结合泥塑、雕刻和绘画的作品,被业内人士定义为手作画。 10年间不断研究改良泥塑材料 庄敏热爱生活与艺术,在艺术教育中经常跟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打交道。刚开始,她与学生们玩陶泥,但很快发现了问题,陶泥要烧制才能成型,而且需要送到外面才能烧窑,制作繁复。如果用一种东西替代陶泥,能快速成型,且不用烧制就省事多了。 于是她想到用面粉来代替陶泥,面粉具有很好的粘合性,但干了后容易碎裂且不易保存,庄敏还发现久了之后,做好的成品里长出了不少虫子,原来是面粉长虫了。后来庄敏还试用过其他材料,近10年来,她几乎不计成本地投入,有些材料达不到她要的效果,只能整桶整桶倒掉。后来,她发现了滑石粉。滑石粉是爽身粉的主要原料,后期也能避免发霉、发硬以及碎裂的问题。通过不断改良配方,现在她的泥塑材料已经比较完善,她在滑石粉中添加了纤维素和食用色素,让其富于色彩变化,另外她还别出心裁地在其中加入精油,把这个滑石粉做成的“泥土”称为“面包土”。目前这个配方仍在不断调整,“用食用色素虽然安全,但是只有在湿润状态下,颜色才会比较鲜艳,干了之后颜色会变淡。” 别人不要的她收集,家人笑称她“收破烂” 只要是不太难看的东西,庄敏都会把它们收集起来,盘算着哪天作画时能用上。 10多年来,她和学生们用完的颜料盒,一个都没扔过;用过的纸巾筒,也都好好收着,哪怕是走在路上见到一根形状不错的小木棍,庄敏都会捡起来。为此,家里人都笑称她是“收破烂的”。 10多年前,有学生家长帮庄敏从海边收来了一大货车贝壳,她至今还在用。在画室里,摆放着不少她的收藏品,有费尽心思从工厂收来的废弃纽扣,也有买回来的两吨砂石。“别人不要的东西,在我看来却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庄敏说,这些小东西总能激发她的创作灵感,成为她画中美丽的一部分。 这些年来,庄敏收了不少学生,有些是幼儿园老师。为了把泥塑画传承下去,她还举行不少公益教学活动,面对前来学画的孩子,她不收学费,只收取一点材料费。“孩子们对动手捏泥都很感兴趣,给他们一点指导,他们就能用心捏很久。”在画室里,孩子们捏出来的手作画整齐地摆放在展架上,虽显稚嫩,却能看得出孩子们的心思。 每个周日下午,庄敏都带着30多名学生在丰湖书院教学。尽管孩子们对泥塑热情高涨,但庄敏还是有些担忧:“要找到像我这样的泥塑发烧友,真正把泥塑传承下去,恐怕还是很难。”这么多年来,庄敏始终没有碰到一个愿意付出大量心思去学泥塑的人。她希望能有一位志同道合的人,和她一起延续对泥塑的“发烧”。 (庄敏是惠州市民协会员,本文原载2013年5月22日<<惠州日报>>) |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