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小小的隔间里,十几件的陶瓷作品,古朴而雅致。其创作者是全身入行不过4年的陶艺家。 陶艺家余小伦。王昌辉 摄 龙门画、名家书画、石雕、剪纸,本届书香节上,民间艺术品展区上的好东西不少。其中一间小小的隔间里,十几件的陶瓷作品,古朴而雅致。其创作者是全身入行不过4年的陶艺家。 余小伦,现为惠州市陶瓷艺术家协会主席、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客家中国画院副院长。他这3年在平潭致力打造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离惠城市区十多公里,依山傍水,一幅世外桃园的景象,作为曾在宋代辉煌一时的惠州东平窑的研究、创作、展览基地。 “复兴东平窑,恢复的不止于当年的技术,更希望复兴当年惠州陶瓷业的盛况”,余小伦说。 复兴 吸引名家打造惠州陶艺名片 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位于惠阳区平潭镇附近。进院门不远,一片荷花池旁,便是一座占地约300平方米徽派古建筑四合院,大门建有牌楼,石匾上刻着“金玉流芳”4个字。木构架为主,四合院造型,格局严谨而对称,天井之下的水中,鱼游荷花。 不仅如此,为了保护周边的环境,余小伦已经将周边坡坪、山体种植各种景观树木、绿化灌木,建筑周边布置雕塑。他表示,只有打造有特色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都很好,才能吸引国内外陶艺家到此创作。 余小伦幼年学书画,1993年从广州工业大学室内设计专业毕业。之后十多年里,一半艺术一半商业:开茶庄,做装饰公司,业余又画画,以国画为主——这对以后从事陶艺有很大帮助,也参与惠州本地和各种省市级别的书画活动。2004年开始接触陶瓷后,一直很喜欢青花瓷。2010年,和美院毕业的师弟到景德镇去创作陶瓷,让他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用他自己的话说:“从此爱上了这个行业,此后无事不围绕陶瓷进行。”后来又回到广州美术学院就读硕士研究生研修陶瓷艺术。 陶瓷产业在景德镇已经很健全,有着完整的产业链。然而,余小伦觉得,在景德镇做得再好也是外地人。作为惠州本地人,他很早就知道东平窑曾是广东省四大民窑之一,可惜已经烟消云散。自己做陶瓷之后更觉得不甘心其就此湮灭。 余小伦介绍说,即使在现代,广东也是全国的陶瓷大省,潮州以日用品、洁具为主;佛山以地砖瓷片和佛山公仔为主,还保留着古龙窑(南风古灶),它依山而建,用有油的松树做燃料,属于柴窑。 惠州古代的东平窑也是龙窑,属于陕西耀州窑的分支窑,有着一百多年的生产历史,特点是制作精细,从挖泥到成型有72道工序。以酱黄釉和青白釉的日用具为主,在装饰风格上,主要有纯清釉的器件,古朴简单。也有薄雕、刻画后上清釉的器件,精致高古,深得当时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复兴东平窑,更准确地说借着“东平窑”的名号复兴惠州的陶艺行业,余小伦说,他希望结合当代的艺术风潮,引进国内、国际的陶瓷大师来此进行创作。他的思路很明确:每位名家都会带有自己的风格,利用他们可以不断提升东平窑的名气,主要还是带动惠州本地人的陶艺爱好,让更多人加入陶艺行业。 目前,正式烧窑一个多月,已经有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四川美院教授王元寿、北京陶瓷研究院冷冰、惠州画院副院长余小传等国内名家来此研究、创作。接下来准备邀请广州、佛山、潮州、景德镇的大师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协会主席考夫曼以及日本、韩国、德国等各国陶瓷专家到东平窑指导创作交流。余小伦还准备聘请其中部分人员作为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的艺术顾问。 此外,余小伦还准备根据古窑建一个规模较小的馒头窑柴窑,按照古法烧制一些东平窑作品,作为古瓷工艺研究开发。在延续东平窑香火的同时,为研究、挖掘东平窑的器物、工序提供条件,“大规模的烧制基本不可能,主要是古法需要大量木材,对现在来说会影响环境”。 和书法、画画不同,制陶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否则个人烧制成本过于昂贵,研究院也为惠州和周边地区的制陶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制作的平台,成为惠州陶瓷艺术家协会的创作基地,这是他作为惠州陶瓷艺术家协会当家人的另一个目的。 釉变 每次开窑都是一次奇遇 “炼泥这一环节原本就包括数道工序,现在有专门的工厂去做,就省了这些。目前东平窑研究院烧窑大概还要10道工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陶艺就变得简单。 搓泥,拉柸,晾干后修柸,然后是补水——防止含水量太少导致彩绘时沾笔。彩绘后便是喷釉,以前的古法是手拿一个喇叭式的器具用口吹,现在则是用电动。喷釉时往往会有多余的釉淋下,这时就需要细细地“修底”,防止表面凹凸不平或者壶口等处被封。这些都完成后,便进入最后一道工序:满窑。“这是个几何问题,要考虑到各个作品的大小高矮,最好利用空间,涉及到窑变的就更要仔细。” 余小伦的作品以青花釉下彩为主,特别是釉下窑变。在白坯的表面上,可以将窑变的颜色釉与国画技法结合。釉层的厚度不同,烧制的温度不同,摆放的位置不同,空气流通情况不同,都会影响最后的成品。“想你穷,让你烧祭红。”这是陶艺行业中的玩笑话。祭红作为窑变颜色釉的一种,工艺性高,偶然性高,制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作品,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技艺,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运气。 “满窑之后,烧制时窑内温度高达1300多度,只有12小时的烧制和12小时的冷却之后,才能知道最后的结果,经常开窑之后,觉得哎呀,要是当时再转一点就好了。”看似难以摆脱的苦恼,对于余小伦这种陶艺玩家来说,却正是烧窑的最大乐趣所在:每一次开窑都意味着与未知碰面,总会有缺憾,也常有惊喜,永远没有完美,永远让人想着下一窑如何做得完美。 也正是因为此,余小伦尽量每道工序都亲力亲为,每一道都是创作的一部分。他深信,只有这样,他与作品才是贯通的,只有自己烧窑,通过对气门、火头、还原、氧化的操作控制方可达到心中的作品想要的效果和窑中在烧作品尽量高度和谐统一。 一只鸟雀立于石上,回首望着爆开的石榴。这就是余小伦最喜欢的作品。“我不开口谁言秋”,“窑变成色和自己设想的很接近,在普通的青色中加入黑色的色料,让岩石显得更加高古、立体。”在传统中加入创新,是他的得意之处。 谈到下个创作系列,余小伦准备做一些更加现代的装饰,造型上可能不会对称,会有更多变化,在彩绘内容上也会将较为抽象的现代水墨融入,可能利用大的色块增强视觉冲击力。 (原载2014年8月22 日《南方日报》,余小伦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