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北宋东平窑和北宋惠州陶瓷业浅淡
作者:余小伦(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05-02 18:02:14    浏览:2260

  

惠州北宋东平窑是岭南三大民窑之一,属外销瓷窑口,19769月在惠州市郊区公社东平窑头地区外贸基建工地发现,当时惠阳地委、惠州市十分重视,为了配合清理窑址工程,当地文化部门加上省博物馆派出的曾广亿等四位专家共同进行窑址的初步发掘。

从初步发掘采集出土的遗物来看,从窑头山三处废址堆积而成,平面成品字型,形成一个窑群,加上不同时期发现的周边的古窑址来看,东平窑址和附近的废窑址在当时已形成一个巨大的陶瓷工业产区,不是个别一两个窑室,地域覆盖东平、竹子园、河南岸,冷水坑,是一个古代陶瓷生产比较密集的产区。

 

一、北宋时期惠州陶瓷业发展兴盛的原因

 

北宋时期惠州陶瓷业发展兴盛的原因:

⑴瓷土丰富,可以就地取材。惠州东平窑窑灶四周地底蕴藏着大量灰白色瓷土和石英沙粒,据当地人介绍,古代这里烧窑,窑工极多,来自四面八方,都是就地取村制坯。现在窑址东南西三面长约二千米,宽约数百米的巾字形大湖和东平一带的湖泊,是古代窑工取土挖成的。这种传说看来并非毫无根据。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地层下蕴藏的大量瓷土,采运极大方便,它为当时大量烧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⑵地理条件好,交通方便。惠州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窑址西距惠州仅约三公里,位于江河三角地带,其东面临东江中游,大小船只四通八达,上游可达河源、紫金、龙川、老隆,下游可通博罗、增城、东莞、石龙、广州。其南面是西枝江,江水西北与东江汇合,下游亦可通广州。陆路交通更为方便,窑址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瓷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北宋时期严禁铸铜为器。广大群众对瓷器的需要量急剧增大;加之北方人民不断南迁广东,同时广东、福建一带对外贸易又十分繁盛,外销数量也不断增加,这对惠州东平窑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二、北宋东平窑的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

 

出土的瓷器全部采用轮制或手轮兼制器形规整,厚薄均匀。瓷器上釉技术主要是采用荡釉、蘸釉兼用的方法。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有青白、青、白、酱黄、酱褐、酱黑、青褐、淡黄、姜黄、淡灰等种,突破了广东唐代烧瓷中的单纯采用青釉或青黄釉的旧规。至于瓷器的烧制,主要是将瓷坯装在匣内煅烧。碗、碟类装在漏斗状匣中,、壶,瓶、杯则装在圆筒形匣中。器底均用垫环或渣饼承垫,以免烧成器后与匣粘连。匣是分行逐个层叠堆放,最高一个加上盖,故烧成的瓷器不会被烟尘所污染。瓷器烧成温度一般均在1300°左右。瓷坯坚致细密,扣之似金属声。

瓷器各类纹饰归纳起来有印花、刻划、雕塑、镂孔等,都很精致。图案结构富于变化,按不同的器形、位置、角度来布局。碗、碟类一般采用团形图案结构,如缠枝菊花碗,内壁模印六朵菊花环壁对称,枝叶分布全身连成一圈,却不显得过于繁密,看起来花叶纷披,互相呼应,俯仰有致;加上釉色深浅相映,十分雅洁,刻划缠枝牡丹花的,线条也显得灵活生动,构图均匀自然,在器外旋纹之下还刻上整齐的花瓣环壁一周,表现了制瓷艺人熟练的手法。刻划卷草纹的还间以蓖梳莲花纹,看起来调和统一。碟类绘蕉叶纹的,有双线和四线之分,线条活泼生动。有些碟内刻花不多,但富于变化。炉类一般采用环形图案结构。

如Ⅱ式炉,利用环形平口沿刻划卷草一周,并捏刻兽首作为三足装饰,风格别具。Ⅰ式炉则采用凸雕仰覆莲花瓣作装饰,卷草和短条直线纹为衬托,立体感很强,外表加上晶莹青翠的釉色,极为美观。这是典型的作品之一,代表了此窑造瓷艺术的卓越成就。过去广州和潮州宋窑虽有类似的产品出土,但雕塑远比不上这里的精美。壶类的器身做成瓜形,外表加上旋纹数道,也很别致。器座及博山炉盖则采用雕塑、镂孔和刻划相结合的形式,手法熟练自然。

小狗则用手捏塑刻划而成,有卷尾、头作倾斜状的或仰视的,有蹲坐也有站立的。造型生动逼真,表现了陶塑艺人,高超的艺术才能。同时值得注意的是Ⅳ式凸唇碗和葵口碗、碟,这些都是唐至五代常见的器形。莲花瓣也是南北朝至唐代常见的一种装饰,可知在制瓷工艺方面还继承了前代的遗风。总的来说,北宋惠州东平窑生产规模大,烧窑时间长,窑具设备完善,制瓷技术熟练,产品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它的发现为我国陶瓷发展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广东发现的宋窑一般都是依山势的倾斜坡度而建,而这座窑灶却整座建筑在窑具碎瓷废品堆积层之上,这是过去窑灶建筑设计上极为罕见的。再从其窑壁粘附的一层很厚的墨绿色琉璃来看,这座窑灶结构良好,烧瓷时间很长,说明了当地窑工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敢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也是当时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实践出真理的一种具体表现。

 

三、北宋东平窑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废窑址堆积层最下一层的黄色土壤中,发现一处已被破坏的唐代砖窑墓,估计这座墓是建筑窑灶的时候破坏的,因此推断建筑窑灶是在唐代晚期或以后,从出土样本工艺装饰手法来看,都与陕西耀州窑同时期耀州窑出土的同类器形或花纹也基本一致,可推断北宋惠州东平窑很有可能是北宋早期因开始海上丝绸之路而政府引导开设的,为了节省运输的成本,从耀州迁移一批制瓷技术人员至南方,找近海边交通出海便利的惠州建筑瓷窑,国家主导、社会民办的方式,生产的陶瓷产品是当时西方、东亚各国青睐的高档商品,建成可赚取外国财物的陶瓷生产基地。

2015年,日本的古陶瓷专家来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参观标本就明确指出,在东南亚一海捞瓷博物馆见过相似北宋东平窑的瓷器,这个依据就充分佐证了北宋东平窑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据史料记载北宋军事开支巨大,国家财政出口创汇很大程度填补了国库积蓄。

从堆积层的铜钱来看,最晚和最少的是宋高崇的建炎通宝,应在这时期熄火,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来看,南宋初年高宗腐败无能,社会秩序很不稳定,据清光绪《惠州府志》卷十七和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高宗皇帝绍兴二年十二月虔贼谢达犯惠州”,“三年海寇黎盛犯循惠等州,命集诸络兵讨来之”,“六年冬十月惠州盗曾衮作乱,统制韩京袭破之”( 里指的谢达、黎盛和曾衮可能是当时的农民起义军),从出土的二百多公斤大量的铜钱埋藏来看,最晚的是高宗的建炎通宝。宋高宗建炎通宝的年号只有四年,即公元1127年至1130年。距绍兴二至六年仅相隔数年,铜钱主人可能就是这段时间为了急于远走,有意将这批难以携带的铜币埋藏在废窑堆之上的。所以可以断定北宋东平窑在烧至后期已经社会很不稳定,战乱频发。

在北宋东平窑烧制年间,大文豪苏东坡在熙宁年间被宋神宗贬至惠州,东坡寓惠期间,也主要居住在东平半岛,白鹤峰的东坡故居也是他唯一有记载置办的家业,这里离北宋东平窑址只隔不到一里路,苏东坡对定州、汝州的瓷器都描赋过,证明他对瓷器非常热爱和有很深的研究,离他家这么近的精美瓷窑作坊、规模又这么大不可能没到过,但现阶段没出土有力证据和史料又没明确记载,但我们也非常期待将来有出土证据、物件或记载苏东坡与北宋东平窑的关联故事。

 

 

分享到: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