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原本是一片荒山野岭的长江垅,因为陶氏家族迁徙在此,便有如今的瑶埠村。
据《陶氏族谱》记载,瑶埠村人原居住在南雄石七星街珠玑巷。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惠州府同知陶天 祐、归善县知县陶情的帮助下,陶能及其妻赵氏率领全家三代30多人徙迁归善长岗垅(今惠阳区平潭镇长江垅)和瑶埠(今惠东县吉龙镇瑶埠)两地分置,开基建庄,聚居繁衍,业兴丁旺,至今约460多年。
瑶埠是指美隅之瑶,渡口之埠。“瑶”是指山坡有块似玉的美石,神仙的风水宝地;“埠”是指沿海船舶停靠的码头。
据说,陶能公由南雄珠玑巷南迁归善县择址时,归善县知县陶情陪同陶能走遍很多地方,发现瑶埠座落于依山傍水的坐椅山,前面是海路,后面是座椅型的山坡,山坡上许多石头表面长满了美如玉石的白石芽。石芽形似齿状,不吸水,色白如玉,晶莹剔透,棱角分明,石质坚硬,如同《尚书·禹贡》所云的“金三品”中的瑶。
听来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呢!而且这地方靠海,有一大码头,海河运输经此地,生意兴隆,因此陶家定居此地,取名“瑶埠”。
又一次领略了风水之玄妙。
瑶埠村位于吉隆镇吉隆圩的南边,在324国道的南侧,东接吉隆河,北连吉隆圩,西靠风水林,南临长湖村。村庄座西南向东北,依山傍水,后有靠山,前有鱼塘、河流。古村按“申”字形“三纵七横”布局,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格局。山坡从高至低向北偏东发展,按“风”字形向东北、西北延伸,东北至西南为中轴线,东南至西北对称排列拓展,层次分明,东暖夏凉。西南端高处为陶氏宗祠,东北端低处为堂下广场。
瑶埠有明清古墓:陶仲奇墓,属于明代万历古墓,位于吉隆大岭七伴月山;陶仲奇为开基祖二世男三,墓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陶仲音墓,明代万历古墓,位于吉隆打萝岭;陶仲音为开基祖二世男四,墓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2000年古墓迁至瑶埠大石头岭。
陶虞平夫妇合葬墓:是清代嘉庆五年(1800年)古墓,原位于吉隆坐巽山,后迁至瑶埠蛇皮沥山。陶德辉墓: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墓,位于吉隆卖伞埔,为清代嘉庆恩贡,例授儒林郎。后因吉隆城镇建设需要,将古墓迁至瑶埠蛇皮沥山。
还有古建筑:陶氏宗祠,位于古村中轴线西南端最高处,为“三开天井”形式,“岭南硬山”风格。始建明代,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原址重建;于1996年修缮入座。楹联:八州世泽,五柳家风。是祖训传承名门家风,铭记先祖侃潜恩德。
还有医灵帝宫、协天宫、北极宫、民居建筑,总觉得,瑶埠古村特别多的古建筑,好像一块宝藏一样典藏着许多宝贝取之不尽。
还有呢。奉宪勒碑:位于瑶埠古村西北端出入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立。旗杆夹石:嘉庆年间,陶德辉在瑶埠古村落中轴线堂下广场两侧对称立有旗杆夹石2副,竖有官旗;传凡能见旗范围,官品低者都要下轿落马。有明代古井,清代古井,均为瑶埠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源和补充用水源。
说到瑶埠古村的古树名木,更是非常的壮观。有100至600余年的古榕树16棵,至今枝繁叶茂。沉香1棵,在后山,树径大于1.5米。瑶埠古村背面的坐椅山,100年以上的乡土名木古树随处可见,形成一片独具一格的自然风景林。
瑶埠古村的婚嫁习俗、丧葬习俗和祭祖习俗也是十分地淳朴,传统思想民俗文化延续至今。民俗活动包括:闹元宵、扒龙船、八月十五做大戏、拳馆和舞狮。陶家拳馆原有2间,有舞狮、舞麒麟、舞拳,兴盛至20世纪末,由于时代变迁,今未传承。
还有医灵帝官的传说。瑶埠村的村民都信奉医灵帝官,每年八月十五必定要拜医灵帝官,拜后拿符纸回家贴在大门上面,驱邪保平安。据说,医灵帝官很灵,村民烧香拜它有求必应。
最后说说瑶埠村的特色小吃,总是把好的东西留到最后,只有加上这些了,古村才增添了更多的人间烟火味。我这厢先吞吞口水再把一道道让人垂涎欲滴的小吃端上来吧。看好咯,是:春节的年糕、端午的粽子、冬至的灯盏粄、萝卜粄、糯米糍、油麻茶,都非常的开胃可口。
古榕树被风一吹,沙沙作响,好像把我带进了明清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