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沙上古村呈荷叶状 曾水运发达从未遭水淹
作者:朱如丹    来源:    日期:2016-01-12 22:00:31

 

图片1.jpg 

▲沙上村的谭氏大宗祠。

 

图片2.jpg 

▲沙上村的一些古宅巷道。

 

图片3.jpg 

▲东门。

 

 图片4.jpg

▲沙上村当年最气派的古宅之一。

 

 

博罗县横河镇生态环境极好,青山延绵如黛,溪流从无边无际的绿意中奔流而出,几条溪流产生的沙坝,孕育了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就是横河镇沙上村的谭氏家族。

400多年前,谭氏族人从横河十字圩迁至沙坝居住,人越来越多,沙坝成了村庄,这个地方被叫做沙上村。沙上村呈广府式梳式布局,全村有古民居72座,还有一片古树群,为能保护好这片古民居和古树群,沙上村最近申报“广东省古村落”。日前,广东省民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春教授率领省专家考察组一行,来到沙上村考察。

 

谭氏族人先祖从江西迁至横河十字圩,后在沙上村开枝散叶

谭氏族人的先祖是宋代从江西迁至横河,在横河一个叫十字圩的地方住了下来。明朝时,一位谭氏族人谭座契在横河靠养母鸭为生。有一天,他到一个沙坝放鸭子,发现有一只母鸭每天都在一个固定地点生一个双黄蛋,觉得奇怪,继续观察发现母鸭都是如此,于是,他干脆从十字圩搬过来,在沙坝搭个茅房安身。后觉得此地是风水宝地,建村肯定人丁兴旺。于是在他考取贡生小有所成后,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迁居于此,随着谭氏族人开枝散叶,居住的人越来越多,沙坝成了村庄,这个地方就被叫做沙上村。

沙上村的地形四周低村内高,村民说,古村地形为 “荷叶形”,不用担心遭水浸。据了解,此地从未遭过水淹,即使百年一遇的1959年的特大洪水也没有淹到沙上村,可能与村子周边水塘多有关。沙上村的村外有7口水塘,谓之七星伴月。绕村而过的溪水,直接流向横河圩镇的大河,能很快将水排出去。

 

一道围墙围着古村,东门基本保存完整

沙上村古村由一道围墙包围着,村子的东、北、西三面建有青砖围墙,南面建了两排较低矮的房屋,亦有围墙功能。从残留的围墙来看,当年修建的围墙很厚,但高度不是很高。

围墙建有东、西两座门楼,村民进出就要走这两个门。西门门楼已经倒塌,残留着一段花岗岩条的门框。只有东门还保留基本完整。东门为两层门楼,经历了400多年风雨后,呈现出凝重古老的气质。东门外墙由青砖砌成,半圆形的拱门外层由粗大的花岗岩条构成,里层是青砖砌成。拱门上镶嵌有红砂岩门额,阴刻“紫气祥临”四字。墙壁上,还残留一些模模糊糊的壁画。围墙虽已倒塌,进村的路多了几条,但东门伫立在村道边守护着村子,见证了村庄几百年变迁。

沙上村古村过去主要靠水运,绕村而过的溪流,可通增城、东莞、广州。或许是靠着水运,沙上村的谭氏族人聚集了财富,建起了房屋。

 

古村民居大多为凹肚式结构

穿过围墙,一片古色古香的民宅出现在眼前。古村内房屋排列整齐,房屋结构很相似。一些古宅的墙基由鹅卵石砌成,上半部分才是青砖。一些巷道地面也是鹅卵石铺砌。

古村内建筑为广府式梳式布局,村民称为铁耙式,现存巷道东西走向有10条,南北向有11条。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巷道并不是很整齐,但基本走向还是一致的。村里不少建筑物都有粗大的花岗岩石条构建。有些房屋,整个阁楼都是用花岗岩石条建成。

这里不少民居建筑物外形非常相似,都是两房一厅的凹肚式结构。中间一个正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小门。一些房屋屋檐的横梁上还有精美的花鸟鱼虫等寓意吉祥的木雕。村民说,原来的建筑只有一个大门,里面大厅是做饭的地方,两侧是房间。后来随着孩子长大、分家,或许是没钱另外修建房屋,只能在老宅的房间多开一个门,算是分家。所以,一座建筑物的3个门,建筑材料不一致,有些大门是花岗岩条石做门框,一个小门是较细的花岗岩条石做门框,另外一个小门则是红砂岩条石做门框。

在古村基本上都是一层的古建筑中,有一栋两层的古宅鹤立鸡群。这栋两层建筑物中,墙基由花岗岩条构成,约有2米高。房屋的二楼有一个大大的阳台,房屋外墙还有精美的琉璃窗和砖雕。村民说,这户人家当时在村里是最富裕的人家之一,所以修建房屋的材料也特别好,保留得也较完整。

 

村里有一座明末祠堂一座清代祠堂

古村中有两座基本保留完好的祠堂:谭氏宗祠和谭氏大宗祠。另外两座在谭氏宗祠后方的支祠或家祠都倒塌了。从倒塌祠堂残存的花岗岩条石门框和花岗岩柱子来看,当年也很气派。

谭氏宗祠是一座明末的建筑物,是谭氏先祖所建,为单间二进,建筑物比较简单。谭氏大宗祠又称世德祠,是一座清代建筑物,是谭氏开基先祖十二世的孙辈十四世世德公所建,比谭氏宗祠大很多。谭氏大宗祠的正脊为灰塑船脊,脊背近两端有一对灰塑鳌鱼。鳌鱼喜欢吞食火舌,在屋顶上安放鳌鱼,是希望它能帮助防火消灾,守护居庭。屋顶靠近前檐的位置,还有两个须弥座狮子(须弥座是雕塑的基座,须弥座源于印度佛教,象征佛教世界中心的须弥山,有独尊与稳固之意)。祠堂总进深四进,木匾上写有 “孝友堂”三字。祠堂内圆木柱,红砂岩做柱础,梁架上有精美的木雕,很是气派。

村民拿出了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手写的族谱。族谱很薄,纸张已呈现黄色,但里面的字清晰可见。村民说,就是靠着这本清代族谱,他们才知道先祖的来历。专家们对这本族谱产生了极大兴趣,用相机把族谱拍下来,说回去要好好研究。

 

古树林长着百余棵古树,树龄最长者400多岁

在沙上村,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村子里的古树群,有100多棵。这片古树群树种繁多,有榕树、五味子、秋枫树、龙眼树、乌榄树等树种。最老的有400多年树龄,是谭氏族人在此地落户时就种下的,最少的也有100多年树龄了。

古树盘根错节,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林中,有一棵古树树干十分粗壮,要三四个成年人才能环抱。几百年来,这些古树一直守护着沙上村的子子孙孙,见证着沙上村的点点滴滴。

村旁小溪边有一大片浓浓的竹林,竹子大的有碗口粗,十分茂密,据说已经有五六十年历史。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村民去砍。村子里有一个传说,这竹子是有灵气的,砍了会带来不好的运气,因此,没有村民去砍竹子,更没有人砍古树群中的树木。

在沙上村,每隔一段距离,挂有一个游览线路牌子。村民说,每逢节假日,有不少自助游的市民前来探幽。村民希望能申报为广东省古村落,将古村保护得更好。

线路图:从市区开车往博罗县城方向,然后走博罗中部通道到达湖镇镇。从湖镇镇转往横河圩镇,再从圩镇前往沙上村。

 

 

(原载201619日《惠州日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