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日28日,省文联和省民协命名了首批27个“广东省古村落”,惠州市唯一被命名的就是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古围村。 具有居家生态和世俗传统文化的东方气派 “皇思扬”又名黄狮村,黄沙洋村,处于西枝江畔,距惠东县城25公里,距多祝镇府1公里。皇思扬古围村的古建筑群按“设治防御”需求所建,施工技术巧妙绝伦,具有居家生态和世俗传统文化的东方气派。在这村庄生活的人们主要有萧、杨、许、郑四大姓氏。他们在明末清初从福建漳州迁至这里,围寨建屋,繁衍生息,谋划“天人合一”,图展未来,打造基业。定居的几户人家起先是开荒垦地,男耕女织,和衷共济。直至乾隆、嘉庆年间,才成为有几千人口的村庄。那时在建筑设计上,讲究房系、姓氏划分,以及天文、地理、人和的因素。在古建筑物四周,以房屋为屏,占地约20万平方米。屋连屋,墙连墙,把四姓的民居紧凑相连。建筑庞大,形成了人口几千的大围村。古围村的建筑群内,有城门、神庙、青丝观、书院、学堂等。村内分布有近10口井,水质清甜,水美人寿。建筑物群除祠堂是梁架殿堂式结构外,大部分住宅是二进或三进硬山式结构。屋檐、门楹、窗棂,都饰有灰塑、石雕、木雕。它们以蝙蝠、龙、鹿、花草等为题材,表示吉祥如意,生动形象,内容丰富,装饰华丽,工艺精巧,堪称岭南民间建筑装饰之精华,也饰隐着古围村的古代文化基业的内涵。 皇思扬古围村在清朝有过鼎盛时期。村人非常重视文化,经商有钱就设私塾、办书斋、兴学堂。当时全村就有10多间的书室。村人认为入仕为官是光宗耀祖、福荫子孙的义举。据四姓的族谱记载,当时考取20多位进士、举人,官居一品至六品。村中随处可见精美的镏金匾额和楹联,有武魁楼、翰林第、大夫第、将军第、都尉第等。石柱有40多条,当时村里每出一名举人,就树两条旗杆夹,并注明年号、科名。这是“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标志。 古村北、西城门和部分民居围成一个小城堡。城堡内有协天宫、北帝爷庙,几姓的宗祠和民居。古村人的发迹,都是祖先创下的基业。故村人把宗祠当作最尊贵的东西来保护。北门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墙身下半部是青麻石,上部是青砖,布有枪眼,用于防御。屋脊有灰塑龙,西侧山墙开一石拱门,门上有阳刻楷书“大兴门”三个字。为忌北煞,“大兴门”上面装饰五只灰塑蝙蝠,表示“五福临门”,化凶为吉。入拱门右转又有拱门,这是北门西开,一方面显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别一方面还有“西丁北财”的意思。这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是一种精神寄托。 城堡内的祠堂建筑既精美又显得尊贵。雕梁画栋,就连门楹、窗棂都有表示吉祥的花草和动物的木雕,生动玲珑,工艺精巧。因萧氏数代为官,其祠堂就有“钦赐花翎”、“旨赏戴蓝翎 西门上镶嵌一块青麻石刻楷书“皇思扬”。此门始建于何时暂不可考。村人只知“皇思扬”三个字来历不凡。据说是皇帝寄望古村人要把萧凤来、萧宪章的风范发扬光大。萧宪章是咸丰年间为官,有御赐三令旗。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其威名令四方刁徒闻风丧胆。曾为平息海丰梅垅一宗村邻恶性争斗而散尽家财,救了姓黄的一村人。咸丰十一年(1861),皇帝赐两道圣旨,表赞萧宪章的母亲和祖母,圣旨上:“奉旨承皇帝诏”字眼工整,引人注目。其中一道旨是赞颂萧宪章之母熊氏:“赋质温恭,秉心柔顺,事夫洛慎,备四德以流徽育子,勤劬展六韬而树绩”。意思是赞熊氏教子有方,使其成才。给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海丰梅垅新屋黄姓,把萧宪章的灵牌做得比他们的祖先牌还大,放在他们祖牌的中间来敬奉朝拜。现在海丰的新屋黄氏,每年都有狮队到黄狮来朝拜。 武魁楼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 “武魁楼”又名“官厅”,是萧凤来考取功名后,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为七开三进深,四角为两层碉楼,青麻石大包门。第一进为山门,门楣原挂有“武魁楼”镏金匾额,在“文革”时被毁。进门为影壁(已拆),即屏风,使人无法窥视它院内部,又便于产生空间交换的感觉。两侧小屏门为下人及平时出入,中间的大屏门只有官宦豪商之类的贵宾才能有资格进出。后有宽阔的青石板天井,以通风采光之用,也有聚四方水之意。第一进是接见贫民百姓之用;第二进是主厅,是办案议事之处。其上梁架结构为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高低俯仰,勾心斗角,欲争有让,具有力学原理;梁的两端雕有表示如意吉祥的花草纹,抱头梁上一对虎虎生威的木狮,上置斗拱,以承托上梁架,这模式不仅设计精巧严密,而且也完全是美伦美奂的艺术品。而上梁更是不遗余力地精雕镂刻花鸟草木,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第三进是后厅,是接见官宦贵宾之用。村中有人考中举人、进士,也在这里设宴庆典。山门、主厅和后厅两旁均置十多间厢房。各厢房的布局和装饰都有明显的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整个“武魁楼”建筑布局都渗透了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内涵。现“武魁楼”建筑已被列入惠东县第三批重点保护文物。 清朝的科举制度,给皇思扬古围村人施展才能带来了好的机遇,繁星璀灿,人才辈出。其中最令村人自豪的就是萧风来。其武功盖世,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考得武进士,官居一品,任广西左江、右江两镇总兵,屡立战功,为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官清正,和易笃厚,好善乐施,深受同僚的敬重。嘉庆十五(1810)年,适逢萧凤来母亲八十大寿,且五代同堂,皇帝钦赐恩准,建石牌坊以表彰其功德。牌坊是四柱三开门,分三层,正门上层有皇帝钦赐的“圣旨”、“恩荣”和皇帝钦颂“介寿怡谋”的楷书,据说是当时皇帝亲手谕书,字迹端庄秀丽,笔划刚健有力。牌坊高约十米,中间大门宽四米,石柱上有蝙蝠、八仙过海、双龙吐珠、文武百官、九龙海谆等精美浮雕;中间层有数百个石刻文字,每个约五平方厘米;下层前后有石狮二对,石鼓一对。石狮形态雄威,含珠带笑,显得栩栩如生。整座牌坊的结构模式美丽壮观,气势雄伟,施工技术巧妙绝伦,二百多年来都耸立在村前。它是皇思扬古村在清朝鼎盛一时的里程碑。可惜“文革”时此石牌坊已被炸毁。日前,在“广东省古村落”惠东县多祝镇皇思扬古围村正式揭匾仪式上,该县文联主席刘车介绍:皇思扬古围村被省文联、省民协评为广东省第一批古村落,是我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古村落。当地政府计划投资100多万元,重修古村重要文物——圣旨牌坊。重修所需的主要石料将仍在建造牌坊时原采石处取材。 皇思扬古围村村名的起源与沿革 据志书记载,皇思扬古围村距今已五百多年,先后有黄沙洋、皇思扬、黄狮三个村名。因历史原因,对村名的来由大都没有文字记载。近年来,由于古围村独特的建筑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游人纷至沓来。鉴于以往对村名来源缺乏深入的考证和规范的解释,造成游人的种种猜测,连村民间也引起不必要误会。为此,惠东县文物主管部门偕同该村村民委员会组织专门人员,查阅了村中有关姓氏的族谱,研究了国家部分档案文书,询问了村中的老者,结合古围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探寻古村名的来由,已取得共识。 古围村距惠东县城24公里,属惠东县多祝镇管辖。近村的北面有一条自东向西汇入东江的支流,名曰西枝江。西枝江南岸与村相望有一片二千多亩金子般由河水冲积而成的黄沙地,当地人称“下洋底”或“下景”。村所处的具体位置就是西枝江南岸一片黄沙即“下洋底”旁边。古代地方名称大都是以地理位置、地貌、重要标识物等来起名的。“江”也称“洋”,于是西枝江边一片黄沙旁边的村落就叫“黄沙洋”了。如同属多祝管辖的洋口村,其位于皇思扬村下游三公里处,是洋口河(溪)与西枝江交汇口旁边的村落,故叫“洋口”。因此,黄沙洋应是古围村最早的名称。 “皇思扬”是古围村第二个名称,其名曾镶刻在该村建于康熙年间的西城门上。此名的来由争议较大。一种说法,说是从左读起,念“扬思皇”,认为是姓杨的人思念皇帝;或是说从右读起,认为是皇帝思念姓杨的人。对这种说法人们不禁要问,为何不写与该村杨姓“木”字边的“杨”呢?村中世代从来也无此相传。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皇思扬就是从黄沙洋的谐音演变的,意思是“皇帝都思念着要为其扬名的地方”。大家赞成这种说法。理由有二:其一,刻在城门之上的皇思扬三字应与该村原名黄沙洋有关。两者读音用三种语言包括普通话、客家话、闽南语都基本同音,且应从右读起。因当时横写的书写习惯是从右至左,嘉庆年间该村御赐牌坊上所刻的“介寿诒谋”就是从右至左写的。其二,皇思扬此名是在我国古代一个盛世即康乾盛世产生。查乾隆四十八年《归善县志》归善总图,就见有“皇思洋”标记,与城门所刻的有一字之差,即“洋”与“扬”不同,但毕竟是官方认可的名字了。再查该村各姓族谱和政府有关档案,结合村建筑的时代特色,此时村已进入鼎盛时期:文武秀才、举人、进士辈出,在朝为官的有五至二品的将军、翰林及其他官员多人;商有经营至东南亚的“源和糖”“胜昌谷”等著名商号;人口集十余姓,达五六千人集居。该村于道光廿三年(1843)所立的《重修北帝庙碑记》所载:“本围……迨入本朝二百年来,涌濡盛泽,歌咏太平,户口殷繁,甲科继起。”是最有力的佐证。可以想象那一个个高中的喝彩声,皇帝一道道圣旨传来的欢呼声,此情此景,是何等的欢欣与荣耀!此时将村名改为“皇思扬”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但此名是谁命的,无证可查。村民本身所命可能性不大,因为不符合国人自谦的品德,更有“犯上”之嫌。可以认为是当朝的高官或名人所命较为妥当。至于“洋”与“扬”之别,是编印错误,还是当时实际就是如此,又无证可查,只能望文生义,皇思洋就是皇帝思念的地方(村),而皇思扬立意更高,就是皇帝都思念着要为其扬名或赞扬的地方(村)。不论何种,都表明那时村已与国家息息相关了。 古人云,盛极必衰。清末以后至民国时期,由于列强侵入,朝廷腐败无能,村运也随着国运的衰落而衰败。1946年,该村各姓族老组成校董会,商谈振兴村的教育事业。决定以村的挹华学校为基础,兴办一所完全小学。在起校名时,有人提出希望该村像雄狮一样重振雄风,起名“黄狮小学”,且“黄狮”读音与村名前两字“黄沙”“皇思”相似。众校董赞同。由于该村重教育,聘名师,学校的教育成就闻名惠阳地区。至新中国成立,校名亦用作村名,使用至2005年。因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古村的保护和宣传力度,还向省政府申报“古建筑群保护单位”,据此由村申请,经惠东县人民政府批准复原名皇思扬,以体现古村的特色。 古村的村名从黄沙洋、皇思扬、黄狮再复皇思扬的更替,反映了皇思扬人奋斗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记载了村人的开基的艰辛,村的兴起——衰落——兴起的轮回历史,也形象地体现该村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林原树视察该村时,曾给村名定位:黄沙洋是村的地理名称;皇思扬是村的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名称;而黄狮是村的文化名称。 古村继2006年被省评为“最美乡村示范点(人文历史类)”之后,2008年省公布的首批省级“古村落”又榜上有名。古村以精湛艺术构造美伦美奂的古建筑群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供人们观赏、浏览,为人们提供一份丰盛的精神粮食。愿古村的后人像祖辈一样,开拓进取,为强国富民,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让古村再现辉煌。 (注:编写者袁治平先生是原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09年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