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福田镇徐田村地处罗浮山南部,是一个有具历史文化资源及原始生态资源的古村。该村已有300多年历史,保存有“五经魁”、“四德堂”及徐兆麟故居“都尉第”四合院等一批有相当历史价值的古文化遗址。村内古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历史悠久,体现出岭南古村文化底蕴之深厚;古村建筑靠山而立,绿竹林环绕,周边溪水贯穿田园,加上清幽淡雅的绿荫小路,反映出清朝时期的岭南村落居住、生活、劳作三位一体生活方式及民俗风情。 一、徐氏族史与村名由来 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徐姓,是距今四千两百多年前虞、夏之际,一位伟大人物伯益的苗裔。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中下游(今江苏省西北部和安徽省东北部);周初,以今江苏省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为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徐国被吴国所灭后,徐偃王子宗以原国名“徐”为姓氏。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从魏晋开始,徐姓人大举南迁,隋唐时期在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的上杭、连城等地。徐田村先祖徐申公,于大明永乐年间,由江西迁至五华长乐(现在叫华城镇)开基。徐田村的始祖来凤公仍申公八世,在清朝康熙末年由五华长乐移居博罗福田徐田村内,繁衍生息至今有近300多年历史。 古村位于福田镇东北面,原名“陈屋田”。由于徐氏始祖的迁入,繁衍生息,开荒拓土,对当地民俗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后徐氏后代越发壮大,已占据村落主导,村落改名“徐福田”,而后徐姓人变迁改革,改名为“徐田村”。 二、生态环境 1、地质地貌 徐田村坐落在罗浮山南面,村落生活环境占地面积600多亩,“都尉第”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3°58′32.0″,北纬23°14′08.0″。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北端的半丘陵区,因在历次地壳运动中,受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山地、丘陵、台地等地形地貌,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面距罗浮山2公里,屋后(西北)20米为弧峰,背靠龙颈山,前向马头山,周边尽是浓郁的树木林荫。村内土壤以沙地为主,呈中性。 2、气候水文 徐田村地处低纬度地区,濒临海洋,季风明显,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累年年平均气温20.3℃,以七月最高,平均温度29.6℃。累年平均降雨量1957.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140小时。无霜期长达302~343天。由于徐田村北部与东北部山岭重叠,西部背山有石坑水库,地势自北向东南、西南倾斜,导致气候复杂。村内由于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河流的流向由东向西,由北向南。 3、山脉河流 徐田村背靠罗浮山,三面有罗浮山脉中的小山环绕,瓷土矿产含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地下水丰富,水质优良。发源于罗浮山上,有一条溪流贯穿徐田村,当地俗称“徐田河”。徐田河发端于罗浮山,将下游地区冲积成肥沃的田地,使这里物丰富饶。徐田河周边栽植有大片竹林。徐田河经历漫长的岁月,形成了多处自然的瀑布。徐田村西北部有石坑水库,东面部有大洞水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优质环境,养育着世世代代的村民,培育出许多能文臣武将,使徐田村都是个繁华昌盛之地。 三、资源概况 1、基本概况 徐田村(俗称徐福田)地处福田墟西北约两公里处,该村由下坝、上坝、苏田、油下、上排、下排、老屋、兰门八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约1500多人,除兰门小组村有少数别姓外,均为徐姓人家。在徐田,保存有“五经魁”、“四德堂”、“三星书室”及徐兆麟故居“都尉第”四合院等一批有相当历史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农作物以种植水稻、沙葛为主。 2、交通概况 徐田村落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徐田徐氏围屋周围为住宅区及农田,东面距福田镇府约3000米;位于324国道(广汕公路)旁,南距广汕公路约2公里,由福田市场向北2公里,全程大道及村内小道都已实现混凝土硬底化,交通便利。广惠高速、深惠高速等将徐田村与惠州、广州、深圳等珠三角核心城市紧密相连;国道、高速公路一起构成了县域公路交通网络,将徐田村与外界连接起来。 3、人文概况 徐氏家族在当时是东江流域远近闻名的富有家族,人才荟萃,多有朝廷任职官员。其中声名显赫的有:徐申公九世徐秋荣,被封为“武略骑尉”;徐申公十世徐英治,一生性格乐善好施,凡是赈灾救济,温恤邻里等事,无不乐意为之,家乡父老称之为善人;徐申公十一世徐镶,道光寅子年恩科举乡试经魁;徐申公十一世徐碧光,任清朝按都司照磨; 徐申公十一世,徐胜光,任清朝千总;徐申公十二世徐兆麟为清道光十三武解元,官至都阃(清代指参将,正三品武官);徐申公十二世绍芳,武庠生(清代武秀才),任提标右营之把总(清朝为七品武官);徐申公十二世徐绍业,任县丞;徐申公十二世徐绍远,迁清朝千总;徐申公十二世徐绍乾,迁清朝千总。在现代,有徐文,东江纵队团长兼中共博罗县委书记,后任增城县长,中共佛山专区书记;徐清,东江纵队团长,后任河源县武装部长、副县长,河源市人大副主任;徐元红(女),东江纵队巾帼豪杰,后是广州市外贸局处级领导;徐冠添,海军南海舰队检察长,大校副师;徐景贤,广州军区干休所所长,大校副师;徐建新,河源市公安局副局长;徐建华,惠州市安全局局长。 4、农耕、手工业概况 徐田村以农业为主,全村水田面积约600多亩,果林约2000亩,无荒地残次林,土地平整、肥沃富饶。农业主要以种植沙葛、稻谷、玉米、花生、黄豆为主;养畜家禽以猪、鸡、鸭、鹅为主;村人从事建筑和生产工具制造的有木匠、泥匠;从事日用品打制的有竹篾编织匠。竹篾编织工艺,是民间艺人以灵巧之手,将竹篾编织成箩筐、簸箕、鸡笼等日用工具,这一工艺在徐田村较为普及。 四、建筑风格 1、古建筑特色 徐田古村每座古建筑都有厅、房、天井、走廊等。其中,五经魁以三进二横屋而建,内有九厅十八井,一进下堂,两侧偏房;二进中堂为敞厅;三进上堂两侧置厢房,门前置禾坪和半月形池塘;四德堂亦为三进二横屋而建;而都尉第则建为两进。村内古建筑户户相连,走廊相通,房子排列整齐、对称,错落有致;建筑上的壁画、木刻、窗雕、石礅等保存完好,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反映了明清时代岭南古民居建筑特色,同时也代表着当时民间建筑高水平及文化底蕴之深厚。建筑方位蕴含玄妙的风水理念:每座古建筑进入堂内后,现代的手机通讯设备会信号全无,可见其建筑之玄妙。每座古建筑都是靠山而建,周边有竹林环绕,环境清雅。村内有河流贯穿,溪间满布天然奇石,水流清澈,山间小路绿荫环绕,展示了明清时代岭南村落居住、生活、劳作三位一体的理想家园。 2、古建筑布局及现状 (1)徐氏宗祠 徐氏宗祠坐西朝东,两侧有南北两门楼。宗祠建于乾隆初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模式与县内大多宗祠大致相同,宗祠分三进而建。内有天井、廊庑。正殿有斗梁斗架,前后天井均有檐雕,四面墙上亦有壁画,在经历长远历史后,现已不能清楚辨析。 徐氏宗祠的门前是一块院地,立着3对6座桅杆夹座(当地俗称“雷杆礅”)。这些桅杆均为清代徐氏弟子中举而立。桅杆中的石刻都记载着徐氏弟子获得的功名。其中一对便是赫赫有名的徐兆麟而立,刻写着“道光甲午年恩科解元徐兆麟立”;另一对刻着“道光寅子年恩科经魁徐镶立”字样。经查《徐氏族谱》,徐镶,乃徐英扬之子,也就是徐兆麟的叔叔;还有一对夹座刻着“光绪丁酉年徐勃安立”字样。 (2)都尉第 徐氏宗祠旁边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小四合院,叫“都尉第”,这便是徐兆麟的故居。该建筑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为皇帝诰命而建。四合院工整严谨且美观耐看。前墙为花岗石墙基,青砖至顶。都尉第背靠龙颈山,前向马头山,周边尽是浓郁的树木林荫,显得格外幽静。灰褐色瓦面均为密檩密椽密瓦,稳固牢靠。瓦分三层,上层为竖叠式小瓦,中层为防漏大瓦,下层为防尘托瓦。 正门上方原有石匾一块,上刻有“都尉第”字样,该匾已毁,现由族人用红纸每年书写“都尉第”字样张贴。正门张贴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西园春色”,下联是“东海家声”。正面墙檐下的檐雕多为花鸟虫鱼,图案清晰,颜色分明。墙上壁画保留完好,颜色未褪。其中《眷山几老图》两边各题诗一首。左阕是“筑室于其地/潜修俗宪删/开门何所见/对面马头山”落款时间为“壬戊年庚戊月丙午日”;右阕是“四山旋绕处/作室坐中央/竹韵松涛响/书声和自长” 落款是“希尹敬书”。两首诗所题均为行草。这两首诗正是对徐兆麟故居“都尉第”四合院幽静环境的真实写照。 四合院为两进建筑,面积330多平方米,内有12间房,天井一口,井底全由花岗石条铺成。天井两边为左右廊庑,廊墙上各有彩陶花窗一个。后殿前两侧各立圆柱一根,与两侧墙接榫,上有梁雕,图案为狮兽,其雕艺精细、棱角分明,圆滑得当,颜色稍褪。正墙上端保留壁画两幅,分别为“仙人对弈图”、“姜公钓鱼图”。后殿两侧墙上也有壁画,分别是鸳鸯配合图、水鸡穿芦图等,图案历经百载仍能辨识。 天井右侧廊庑,是一条幽暗的小长廊,廊末端有一间小屋,此乃徐兆麟当年的“敦诗说礼”(书房)。“敦诗说礼”是徐兆麟阅书与说教的地方,这里原有楹联一幅,上联为“栽花种竹生明妙”,下联是“唯善读书是安乐”,横批是“敦诗说礼”。这幅楹联原为石刻,在文革期间,楹联却被磨平了。 由于该建筑质量上乘,所以一百多年来,一直没有较大的维修。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徐田村,都尉第后墙被炸去一角,族人遂将被毁处修缮复原,现后墙上仍可见当年战争时期留下的累累弹痕。 小小四合院,见证了岁月沧桑与历史变迁,见证了徐氏族人勤奋好学、奋发图强的精神世代相传,同时也彰显了当朝武将徐兆麟保家为国,威震一方的辉煌。 (3)五经魁与四德堂 都尉第旁边有一座客家围屋风格的古建筑,名为“五经魁”,坐北向南,面阔67.6米,进深75米,占地面积为5070平方米,三进二横屋,内有九厅十八井,房屋30多间,悬山顶,阴阳瓦,墙下部花岗岩石墙基,上部青砖墙体,花岗岩石铺设地面。门前置禾坪和半月形池塘,禾坪置3对桅杆夹座(与徐氏祠堂前的是相同的)。正面开三门,中间为正门,两边为侧门,青云巷通往横屋。一进下堂,两侧设房;二进中堂为敞厅;三进上堂两侧置厢房。后冀两边各有碉楼一座,高约3丈有余,墙厚约两尺,雕墙上布满炮垒、枪眼。 五经魁正门上方有石匾一块,上书“五经魁”字样,门两侧挂对联一副,上联是“三星在户”,下联为“五经名家”。三星指徐田徐氏兄弟3人,分别是徐英治(长子,称福记公)、徐英扬(次子,称禄记公)、徐英佐(三子,称寿记公);“五经”指古代易、书、诗、礼、春秋5种经书,此联意为徐氏兄弟在世时以 “五经”“四书”为人生座右铭,为人谦和厚道,重情义,声名扬。《博罗县志》记载,徐英治(徐兆麟祖父),字健亭,博罗福田人,一生性格乐善号施,凡是赈灾救济,温恤邻里等事,无不乐意为之,乡人称之为善人。徐英治年届七十时,广东巡抚亲笔为其题写寿联:“盛世高年,庭罗贰善;名门上寿,案举齐眉。”可见当年徐英治已饮誉远外了。五经魁为徐英治所建,约建于乾隆年间。 五经魁左右两侧各有小门楼一座。左侧门楼大门至今保留石刻浮雕对联一副,左联是“文明日进”,右联为“林茂春长”,横批是“文林第”。 距五经魁往西约30米处,便是“四德堂”了,四德堂建于道光末期,为徐英扬所建。该建筑结构和五经魁相似,坐西北朝东南,面阔37.5米,进深37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房子有25间,两侧设有门楼,三进二横屋,内有九厅十八井,悬山顶,阴阳瓦,灰塑龙船脊。正殿斗梁上高悬木质牌匾一块,上书“四德堂”(浮雕)字样,牌匾后面亦有书“恭俭唯德”。大门墙体以石块铺设,门中设有两青石座。相传石座是罗浮山上开凿而出,颜色青绿,纹理均匀。前有正殿前翼分别立有四方石柱和圆木柱各1根,柱础为花岗石,呈“豆”字型。正殿圆柱中央,横跨着一块长达6米的石栏,整块为一体,没有接洽处。原石栏上设有仪屏,现已拆除。上下天井两边设拱廊,入门处原设有仪屏,墙体绘有壁画,封檐板木雕做工精细,该建筑保存较完整。早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拍摄电视剧《东江游击队》。 四德堂中的“四德”,乃指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儒家四德讲究的是凡事都要自省,要自我反思,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向自己内心去追去,寻找自己的本心;努力寻找自己已经丢失善性良知,并保养好我们的本心,涵养好我们的品性,要恰当在仁、礼的原则之内来满足我们正当的欲望,而不能无限的膨胀,贪得无厌。牌匾中“恭俭唯德”,亦源于儒家学说。据《周官》记成王戒百官云:“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可见徐氏先人以儒家四德修身,勤俭持家,谦恭有礼。相传徐氏德行高尚,因而留有祖训:徐氏后人,不得从事理发师及抬桥工等相关职业。 (4)三星书室 “三星书室”建于清乾隆年间,200多年来该学堂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文武英才,乃徐田村的文墨福地。在清朝,徐田村徐氏弟子曾有多人中举金榜题名,当中较有名气的当为清代武解元徐兆麟了。 现在,“三星书室”只剩下正门前墙,正门门框为花岗石条,门上方有浮雕石匾一块,上书“三星书室”字样。“三星书室”内原为两进学堂,乃徐氏族人弟子读书之所。1944年,东江纵队《前进报》社曾在三星书室设址。新中国成立后,三星书室为徐田小学校址。“文革”时期,三星书室被拆除,整座建筑只留下书室大门正墙。 (5)徐兆麟墓 徐兆麟墓位于罗浮山南部朝元洞南楼寺的洋五公山半山腰中。该墓为青砖灰沙结构,当中托基用花岗石铺面,墓围长约50米,宽约10米,基底分别用青砖石条铺成。墓碑呈门府形,碑石所刻文字清晰可读,上款为“光绪戊寅年季夏月吉日重修,本山坐巽向乾正针分金”,中竖刻“皇清显考诰授昭武都尉甲午科解元历任肇庆协镇都阃府讳铭阁徐公府君之墓”,落款是“祀男邑庠生府经厅 汝霖、梅、孙 张寿榕茂暨曾孙玄孙立”。墓地左侧立有土神一座。 清同治年间,徐兆麟因旧伤复发而去世,享年59岁,族人将其葬于此。道光年间,徐兆麟后裔曾对该墓重修。“文革”年间,各地坟墓受到冲击,由于徐兆麟墓地处偏僻,因而免遭被毁之难,其墓基、墓座、墓碑保留完好。2005年,徐氏后人集资数万元,再次修缮,乃我县历代朝廷官员墓地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一座。 【相关链接】 徐田村图片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