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湖镇镇响水坪山村的大田村坐落于象头山山脉,总占地面积约50多亩,清朝、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至今部分保存完好,有近200年的历史。 一、地理人口及资源概况 1、地理位置概况 大田古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湖镇镇,属于博罗县中部地区,北回归线贯穿此地,地处象头山脉西面,罗浮山东面,四面环山,地下水丰富,水质优良,年均气温21.5摄氏度,冬暖夏凉,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植被、林木为显著特点。 2、村落地貌与人口概况 大田古村占地50多亩,现有人口500多人,水田600多亩,旱地500多亩,山林3000多亩,全部栽种,没有空荒。从围屋的南边干二栋山顶,向角洞、黄草坑伸延,直到沙公圢、松山、屋北岭;北面的横坑、高岗船岭,以及门边的圢下,方圆十里几千亩,都是可耕可垦、旱涝保收的宝地。 3、村落姓氏宗族: 响水大田黄氏是由博罗黄氏始祖(宋朝)黄千九郎,由横河西角繁衍而来,到十一世祖,由法稳、法获从湖镇西亚迁居到响水塘下,到二十五世祖熺廷由塘下迁入大田至今,生四儿;长子道藩(国学生)、次子道屏(国学生)、三子文彬(光禄寺)、文辉(国学生)。 4、便利的交通条件 坪山大田村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广惠高速、深惠高速将古村与惠州、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核心城市紧密相连,村内道路畅通,村道连接S244公路,距县城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二、农耕、作坊商贸概况 1、村落农耕生产 大田古村农业生产较多元化,以种植荔枝、水稻、玉米、番薯、花生、冬瓜为主,同时各家饲养少数的鸡、鸭、鹅、猪等禽畜。 2、村落传统作坊 村内有榨油坊和酿酒坊。榨油坊是农村榨油的场所,一般为现场加工。油坊榨油多为副业,多为秋后开工,春耕大忙前收摊。以花生、黄豆等为原料进行榨油。在民国时期,村内的榨油作坊是用一条粗树干,中间挖一条凹槽,并在凹槽下钻了几个小洞。榨油时,就把原料放到凹槽里面,然后用压板压制原料,压出的油经凹槽下的小洞流出,这样榨出油的油更加浓郁、醇香,现今村内还保存着此榨油的传统工具。村内有一间几十年酿酒坊,酒坊的老板黄焕林子承父业,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将传统的酿酒工艺加以改良,酿造出自己独特的美酒。该酿酒坊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每月却能产5000公斤左右的酒,很多人慕名而来买酒,其中有名的蛇酒、荔枝酒、巴戟酒、糯米酒、黄精酒等畅销珠三角地区。除了榨油和酿酒外,早期冬天时候还有人家榨糖。 三、建筑风格 大田古村现存古建筑100多处,占地约为8000平方米,主要由古祠堂、古民居和古书院三大部分组成。这些古建筑大多都是砖瓦房结构,但在房屋修饰上花了许多心思,如有檐雕、壁雕、梁雕,在安全防盗上更是独具匠心,机关重重,设计巧妙。雕刻和安全构造是大田古村建筑的一大特色。 1、古建筑年代及由来 响水大田“四儿堂”,又称“四怡堂”、“九厅十八井”。经查族谱、碑文、文物志,实际名称“曙楼书室”。 在近两百年前建成,可称是响水地标性建筑。 “九厅十八井”古村落创建人,是原博罗黄氏二十五世祖清嘉庆贡生,讳熺廷,号曙楼,官任光禄寺署正字。村落建成后,创建人以其号定名为“曙楼书室”。始祖熺廷出下四个儿子,分别居住在村屋的四个角片,故后传“四儿堂”,雅称“四怡堂”。 据传说,为兴建“九厅十八井”,大田先祖开了一个石山(城洞大山),打石上万吨,挖了一个五六亩的水塘,垒起了一个屋背岺;为建这个高格局的围屋,请了三个全省闻名的打石、做木、砌墙大师。上吨重的石条、石板,上千吨重的石柱,共计上万吨,全部都是在城洞大山打成品,再经两三公里路运回工地。这些石条、石板、石柱如何运载,如何建竖,现在难以想象。据说所用木材都是从广西买回来的,大的直径超过40厘米。据说石条、石柱、石门骨、外墙转弯的衔接都有石凖,木柱“榫”头的东瓜形木梁墩的弧形接口,如何巧合亦难于想象。这些石雕、木雕的建筑工艺高超、精湛,难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2、村落传统建筑群的格局、风格、特色 曙楼书室:大田始祖黄熺廷,亲手兴建了清代宏大围屋“九厅十八井”,定名为“曙楼书室”,不叫“黄氏宗祠”,体现了其本人的谦逊情怀,把希望寄托在重教育人上。“曙楼书室”正止门有副楹联: “头门纳采,栋宇增光”,横额是“满堂吉庆”,上方横匾铭文“贡元”,以启后人。 四教山房:继“曙楼书室”后,其后代又兴建了私塾学校(赢房),名为“四教山房”。其结构是:上五下五两横厅,中区一花苑,北附有内井(饮水井)的生活区,南扩花园式的小操场。“四教山房”的函义是:“四书”“四房”“山乡赢房”“由此登科”的意思。学校正大门的石级,门框均以花岗岩石板铺砌而成。走进大门,可见圆门内的树木花草一派生机。 3、建筑装饰工艺 该村落的主建筑格局为“九厅十八井”,天面滴水线长64.8米,宽34.8米,墙内建筑面积共计2400多平方米,连同三子四子后裔扩建的讃昌、合兴,两座建筑面积共计超过3000平方米。占地总面积包括晒谷场、鱼塘,垒起来的屋岺共计超40亩,整个村落占地超过50亩。 “九厅十八井”,以晚清建筑格局新建,是前十五,后十五,中九两横的“曰”字型的客家大围屋。围屋大门口有四道防盗门,实属罕见(一般围屋最多只有三道),四周的墙是两米多高的花岗岩石板与古青砖围砌至屋檐下的全包围防火墙。所有向外的门都以1~2寸厚的原木门扇,内外加设两至三重十五厘米直径的原木柱加固,其中主碉楼下边的侧门,还有铁板镶嵌(现铁板已拆除),在抗战时期敌人的机关枪也对这扇门无可奈何,现今还保留有子弹射击门面的痕迹。屋内暗井天面还以间隔十厘米左右的排桁(并排的圆木)承载瓦面,以防天贼。在另外一间民屋燕贻堂的天井上,还布开一张由铁丝做成的网(至今保留),防止盗贼从天而降。就是这样谨慎安全的布局,才使围屋至今屹立不倒。 从大门开始观察,可以发现许多与其它古建筑的不同之处。大门前面那两条石柱虽经近200年风雨仍完好无损,柱脚十分特别,方角有致(共108个角)。围屋大门的墙拐处的花岗岩石呈半圆弧形,里面是有凹凸两面镶嵌而成的两块石头砌成,这样石块就不能随意拔出石块,可以防止盗贼偷盗,让大门更加安全稳固。两旁的墙由花岗岩石块堆砌,石与石之间细缝如丝,相传毛发不能进。屋檐下墙壁上雕刻着八仙贺寿图样,栩栩如生。檐板与栋梁雕龙画凤,清晰可见,雕刻的人物形象生动。在曙楼的内堂横梁上,雕刻着字画,有书“奕世”“其昌”,并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从大门正面,经过中厅到中堂左右共计有十四条四米多高石柱、木柱墩,三厅四廊内空,可容400多人。站在其中,可感受到此围屋的富丽堂皇。围屋的三个大门的石级和地面,都以10厘米厚的花岗岩石板铺砌而成。三个大门的檐蓬及上下厅之间的天井檐蓬都以25~30厘米宽的上好木板雕满龙凤,四季花鸟吉祥物。室内有些木构件至今仍保存完好,透出昔日的气派与辉煌。 围屋前有一个面积近2000平方米晒场,晒场外有个对村屋形成半包围面积20多亩的水塘,村落的集雨全部流入水塘。建成后180年,从未出现过堵排积水现象。此塘终年蓄水养鱼,又作应急。晒场南北两端有两口古井,百多年供村民饮用,从未干缺,生机盎然。 这“九厅十八井”的围屋建设曾帮助大田黄氏在日军侵华时期避开两次毁灭性灾难。由于当时社会不稳定,这座“曙楼书室”呈现出易守难攻的特点,枪眼、炮眼设计得十分巧妙。不管敌方站在哪个方向,里面的人从枪眼往外望都能看到对方,以便枪击。进入大屋内总共有9个厅,18个天井,即“九厅十八井”。屋内天井有明暗天井之分,明天井用来采光通风,暗天井用来藏人。据村里老人说:这种暗天井一般用来避难,防止敌人进入屋内斩尽杀绝。当时,日军侵华飞机见建筑物就炸,一棵炸弹投下后,炸弹擦破树皮后刚好落入屋后避难的村民旁边,当时逃避灾难的人就有几十人躲藏在那里,幸好没有爆炸,原来那是一枚哑弹。另一次是日军见到房子就烧,住在“曙楼书室”这座老屋的老人见周围火光冲天,便心生一计,用干禾草堆在屋前,点燃后又浇些水,浓烟遮住了古屋,日军见到古屋有人在放火燃烧,便再没有前往。这座古屋终于又躲过了一场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