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湖镇围:广东省古村落
作者:博罗县湖镇镇人民政府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9-28 22:52:39

博罗县湖镇镇湖镇围古村落是一个集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文化的古建筑群体。古村落的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恢宏,东、西、北三面都围有一条连贯的护城河,背靠后山,护城河内侧边还遗留有一小段城墙,是岭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能够较好地反映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及地方和民俗风情。

随着湖镇围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人才辈出,文化繁荣,湖镇围政治地位逐步提高,胡氏成为当地第一大姓,加上湖镇围是块风水宝地,所以,明朝在此设城,建池筑郭,成为博罗县城外唯一一个建有古城墙、护城河的古村落,胡姓家族也被誉为“罗浮名宗”。

   

一、地理位置及资源概况

1、地理位置

湖镇围坐落在博罗县湖镇镇湖镇村内,占地面积大约294.4亩,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4.1512°至114.1670°,北纬23.2418°至23.2473°,属于南亚季风气候地区。湖镇围处于四面环山的盆地中央,坐北向南,东顾秦山,南看太平山,西望罗浮山,北眺白马山,村内土壤以沙地为主,呈浅酸性。

2、气候水文

湖镇围地处低纬度南亚季风气候地区,群山环抱,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0.9℃,全年以7、8月最高,平均温度才29.8℃;降雨量丰富,年平均降雨量达到1985.2毫米;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间2027小时;无霜期长达305-341天。

3、生态环境

湖镇围古村落坐落在岭南第一山—罗浮山脚下、紧邻显岗水库,东江第一大支流湖镇沙河从古村落后面逶迤前行,古村落左有青龙山东门岭,右有白虎山西门岭,后连古树参天的后山,前面沃野千里,上风上水,古村落四周临水,昔时的古城护城河已演变成一口口鱼塘,包围着大半个湖镇围。湖镇围四面环山,植被覆盖率高,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且地下水道建设科学,虽四面临水,但其合理科学的排水设施,千百年来庇佑着这里的人们免遭水患,几乎每十户人屋前都有一口井。湖镇围就是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质环境下,养育着一代一代勤劳质朴的村民,培育出许多能工巧匠,淳朴的民风、浓厚的文风使之朝朝有官,世代昌盛,所以湖镇围从古至今都是繁华昌盛之地。

4、人口和交通

据史记:“明万历中,欧必元游记所云:居民数百家,胡其巨姓者是也”(《博罗县志》民国版690页)。“万历十年,博罗县10371户,人口29975人;万历十二年,10447户,人口23638人;万历二十年,8797户,人口27219人”(《博罗县志》民国版176页)。如果湖镇围户数数百家暂且作为300家,那么湖镇围户数约占博罗县户数三十分之一。可见,当时湖镇围人口繁衍,烟火鼎盛。

改革开放初,居住在古村的人口将近3000人,现在大都搬迁到新村居住,目前,在古村落居住的不足40户,由于欠缺维护,古村落建筑日渐破落,亟待重视和保护。

湖镇围交通发达,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省道S244广梅公路和县道X217博罗中部通道成T字型傍古村落而过,湖横公路倚村而过,国道G324广汕公路和省道S244广梅公路呈倒Y字贯穿博罗县西南和东北部,距罗浮山7公里、距博罗县城13公里、距惠州30公里、深圳70公里、距广州100公里,便捷的交通把湖镇围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紧密相连。

 

二、农耕、商贸概况

1、农耕生产

湖镇围是一个农业大村,早期以种水稻、冬瓜、番薯、花生为主,其中湖镇围的冬瓜有个体大、瓜肉厚、产量多等优点,在产量多的时候堆积成山,周围邻村的人都过来湖镇围购买冬瓜,美名在外,远近驰名。随着时代变迁,村民都移居古村外围,部分村民开发鱼塘,种植果树,至此村落里传统的农耕生产才被取代。

2、商业发达的湖镇围

在很久以前,湖镇围的工商业较为发达。有记载:“博罗县城店户150家(《博罗县志》民国版187页),湖镇圩店户50家”(《博罗县志》民国版188页),湖镇圩店户数是博罗县城的三分之一。

明清时期,明万历年间,博罗县建有四个社仓,分别“在莫村、罗洞、石湾、善政(即湖镇围,编者注)” (《博罗县志》民国版247)。而湖镇就有一间,占全县四分之一。

为了与湖镇圩竞争,周边一些村落纷纷建圩场,先后建起了显岗圩、天和圩、联安圩、广宁圩。这四个圩场在与湖镇圩的竞争中被淘汰,最终成为废圩(《博罗县志》民国版188页)。

湖镇围村民每逢月的初三、初六、初九都会出去圩里赶集,可见湖镇围的商业是多么的繁荣,此惯例也延续至今。

 

三、古建筑

湖镇围现存古建筑300多处,占地约为27433平方米,主要为古祠堂、古民居、古赢房(书院)、古庙宇四大部分组成。湖镇围的东西北三区均有庙宇分布,分别为东庙-七圣宫、西庙-昌福宫和北庙-北帝宫,它们和村内其他古建筑一样,大多都是砖瓦房结构,但在房屋修饰的方面多用精工雕刻的木头,作为湖镇围古村落的一大特色,房屋装饰的木头雕刻做工精细,内容丰富,雕刻的物体清晰可见,活灵活现。村内主要有三条主街道贯通古村,至今能使用的剩下一条。

1、古建筑年代

宋朝落居:湖镇围的祖先早在宋代就定居博罗县城。“胡衍,号云峰,庐陵人,俗所称胡六真人也,生于后梁。宋初行医至博罗,遂家焉。炼药捣三千杵,成八百丸,号胡氏家宝丹,治疾疫赖以全活者甚众。城西丹邱祠,其捣药处,石臼犹存。尝居水帘洞,即玉蟾所谓胎仙也。雅能诗,有宿冲虚及铁桥诗,载本书古迹中,卒之日,以火解,得舍利三十六颗大如绿豆,色黄紫,藏之金盒。子二,长曰椅,次曰。椅避乱至苏州驿,私金盒而弃舍利于潭婆庙。衍凭佃人召语前事,令白于官,出椅,改氏为符”(《博罗县志》民国版665页)。后来,其后裔从博罗分枝湖镇孟径。北宋时,文俊公从孟径迁入湖镇围,之后其后代一直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1047年历史了。

明代设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人才的辈出,文化的繁荣,湖镇围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加上湖镇围是块风水宝地,所以,明朝在此设城,建池筑郭。“湖镇城,县治西北四十里,明设巡司于此,故有城。明万历中,欧必元游记所云:‘居民数百家,胡其巨姓者是也’”(《博罗县志》民国版690页)。“善政巡检司署在县西北四十里湖镇村,洪武四年建”(《博罗县志》民国版246页)。由此可见,湖镇城应该是明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所建,距今已有641年历史了。

2、建筑群风格及特色

宗祠在中国宗法社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宗祠不仅是祭祖敬宗的地方,也是宗法社会族权的集中体现。宗祠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所以一般来说,宗祠的规划是宏大的。湖镇围胡氏十分重视宗祠建设,并视作家族的一件重要大事。

据《胡氏族簿》记载:自宋朝以来,湖镇围胡氏先人先后建起胡氏祠堂、愈宽公祠、希孟公祠、德众公祠、逊众公祠、东岭公祠、椿堂公祠、德基公祠、东庙、西庙、北庙、观音庙、大庙、东林寺、西林寺等十五座祠(庙)宇。其中东、西二祠及德基公祠等三座祠堂至今还保留较完整,东西两祠均为胡氏族人敬尊孝祖之所。

一直以来,胡氏族训都告诫子孙要保护好周边风水环境,严禁砍伐古村落后山的树木,所以后山古树林保持原生态,古木参天,鸟语花香。现存古树有槐树、五味子、楠木、檀香、香樟、相思、不知春及其他一大批不知名的树种。

    西祠: 西祠为胡氏祠堂,分两进而建。祠堂正门两边有石柱斗梁、檐雕、梁雕及壁画。大门上方嵌有石匾一块,上书“胡氏祠堂”,门框下嵌有两个“门当”,分别刻有“祀”、“胤”两字。祀为祭祀,胤为后嗣。入门处乃仪门,仪屏已毁,只剩下两侧各立着的八角石柱。仪门上方悬木牌匾两块,向外一块上书“昭代名儒”,向内的一块上书“诰封大夫”字样(浮雕)。据传,胡氏二世胡,自幼勤学,潜身奋志,博学多才,得中高升爵位,官至朝廷“谏议大夫”,誉满京城,此三块牌匾(复制)为当朝皇帝所赐。天井两边为左右廊庑。正厅为“尊亲堂”。正墙设神楼一座。神楼上方嵌木匾一块,上书“兰桂腾芳”字样,篆体。神楼两侧挂有一幅楹联,上联为“祠宇喜维新瞻仰先灵异日衣冠罗几席”,下联为“厅堂欣告峻高升令祖他年世代卜簪缨”,落款为“愚世弟关德义堂敬拜”。

东祠:东祠为愈宽公祠,该祠分上、中、下三进而建,三殿显得宽畅。正门上嵌石匾一块,上刻“愈宽公祠”字样(浮雕),门框下有两个“门当”,分别刻有“福”、“寿”两字。青石门框上贴对联一幅,上联是“苏湖世泽”,下联为“吉水家风“。愈宽乃文俊六子,学士学位,其性情温和,以仁为善,民之所顺。愈宽逝世后,其后裔为祭祀先人建此祠。

愈宽公祠正堂亦设有神楼一座,下三殿保留较为完整的斗梁斗架,檐雕梁雕古色古香。早些年珠影选址拍摄《东江纵队》时,这里曾为东纵司令部。

正殿为名宗堂。高高的斗梁上悬挂着一块上书“罗浮名宗”(阴刻)字样的木牌。该牌匾为明朝惠州府授封湖镇围胡氏为“罗浮名宗”之族。名宗堂两侧挂有楹联一幅。上联是“泽满罗阳金丹济世真人裔”,下联为“灵钟吉水湖镇环城学士家”。

德基公祠:距愈宽公祠右侧约二十余米处,乃德基公祠,是龙华五村陈百万嫁女的陪嫁嫁礼。

据传,建造此祠时,招募能工巧匠近五百人,按各项施工程序调配人力。其中打磨青砖工人达200人之众。青砖打磨是一项细腻的操作工序,严格规定每人每天只能磨砖六块。砖块长、宽、高尺度统一,平面光滑整齐。200民工每天磨砖不止,花了五年时间才完成。此祠的雕刻色彩斑斓、栩栩如生,亦用了五年的时间才雕刻完毕。总之此祠占地面积之广,动用民工之多,建筑时间之长,技术之精,工程之巨,实为罕见。

昔日恢宏的古城墙:湖镇围是一座客家围屋建筑模式的古村落。屋场自西向东横恒千米,村中各式院落数以百计。村里主村巷布局为“耙齿”形,近百条大小各异的小巷纵横交错,分布在各个院落之间。环村南的一条长1000米的主街道就如一柄巨型“耙梁”贯通西东。街道原本由花岗石条铺成,1958年修建显岗水库时,所有石条均被撬一空。

在湖镇围的北面,有小段残墙,四周长满了杂草。城墙用长方形青砖所砌。砖比现在的砖要大,长32厘米、宽15厘米、厚8.5厘米。此城墙原为“北镇门”楼阁,楼阁高两层,四周墙壁设有枪眼、瞭望孔。以前,湖镇围四周均有城墙环护,城墙外亦有护城河,设有迎阳门(东门)、北镇门(北门)、望庚门(西门)。三座城门都已经不在,只剩下三块门楼石匾。石匾分别长1.26米、宽0.62米。其中一块为红石匾,上刻有“北镇门”字样;另两块为青麻石,上刻有“迎阳门”“望庚门”字样。随历史的更替,昔日气势恢宏的古城墙也只剩下残垣断壁。建国前后,湖镇围北面还保留几段比较完整的城墙。1958年,所剩城墙均被拆掉。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各地兴起“大养其猪”高潮,墙基多被村民撬挖一空,以建猪舍,只留下几处不可多得的墙基遗址。

据《胡氏族谱》记载:村环城围,建有东西城门、还有北门,都是两层楼角 (阁),东有迎阳门,西有望庚门,北有北镇门,大街全有方石砌成,平坦清雅,(村面积)长千米,宽五百。

湖镇围为何建有城墙?又建于哪个朝代。据《胡氏族谱》记载,此乃南北朝时期当朝皇帝诰命而建。南北朝在宋代之前,北宋距今已有千年之余。而《博罗县志》则另有记载:“湖镇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明设巡司于此,故有城。”“善政巡司署在县西北四十里湖镇村,洪武四年建。”凭理而言,《胡氏族谱》记述的只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说;而《博罗县志》记载的是一种史实。由此可见,湖镇城应该是明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所建,距今有600多年历史。

湖镇围古村落因唯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神话传说,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惠州日报、东江时报纷纷前来采访和报道,2005年由省委宣传部和珠影联合拍摄的“东江纵队”连续剧,许多战争场面和古村、古建筑就在这取景和拍摄,2009年,广东南方电视台华夏探秘摄制组专程到古村落拍摄,以“华夏探秘——湖镇古城”专题,在南方TV3三集连播。

4、建筑空间格局

湖镇城坐北朝南,北靠对面岭,东依东门岭,西接西门岭,南临“一马平川”的广袤田野。

古村坐落的位置严格按风水格局而建,左有青龙东门岭、右有白虎西门岭、前朱雀明堂开阔、后玄武以后山为靠山,一条小溪自东向西从村后流至村前,如玉带缠腰隐隐曲折而去,是为“曲则有情”的风水理念,古村落民居沿后山南面由东往西呈弯月状分布,周围有城墙和护城河,远眺护城河如一轮上弦弯月护着古村落,护城河外围按北斗七星的天象设有七座土墩,意为七星,每墩高十余米,整个古村落按“七星伴月”天象而筑。村落北面的后山(靠山)长满上百种参天古树,林中常年栖息着数百种鸟类。傍晚时,成群结队的白鹤、画眉、猫头鹰等觅食后飞回林中时,好一幅“百鸟归巢”。

此外还有东西二祠、德基公祠均建有石狮麒麟等皇家神兽镇宅,壁画绘有松鹤延年等瑞图。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