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抢救名人故居叶亚来故居:百年豪宅期盼新生
作者:朱永红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日期:2013-04-28 16:23:11

 

故居是典型的客家围屋结构,从远处看依山而立,非常壮观。

 

在南洋成就传奇人生的叶亚来,有“吉隆坡王”之称。同东南沿海的其他华侨一样,发达之后便回乡——现惠州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盖了一栋豪宅“碧滟楼”,作为其成就的象征。

叶亚来故居门口有副对联,上联是“漂洋过海打州府”,下联是“业立南洋振乾坤”。与对联的大气雄浑相比,今日的叶亚来故居却处于风雨飘摇中。由于年久失修,叶亚来故居已然破败不堪。一代侨领的故居,除了几个后人的勉力维持,所谓管理仍是一个概念。

 

叶亚来故居之前世

“吉隆坡王”故乡捐款建豪宅

异国立业

直到19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还是两条河口交汇的一片沼泽。在马来语中,“吉隆坡”是“泥泞的河口”之意。

约在1857年,有几名华侨到了这里,盖了三间草屋,从事锡矿砂收购和粮食日用品的零售生意。这个“三家村”就是今日吉隆坡的摇篮。特别是在19世纪7080年代,叶亚来担任了吉隆坡的行政长官,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吉隆坡的市政建设,奠定了吉隆坡市今日的规模和基础。

叶亚来被看作是吉隆坡的开埠功臣,有“吉隆坡王”之称。

 

造福桑梓

发达后,叶亚来不忘桑梓,捐款在家乡修建了挺秀书院,还于1889年在周田村修建了碧滟楼,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叶亚来故居及旁边的祠堂等建筑。甚至后来他还想回家盖一栋更大的建筑,但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如愿。

房子建成后,当时的四房兄弟每人一角,各自管理。

碧滟楼按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典型的客家传统围屋。

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弘,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

 

故居变迁

接受记者采访的是叶家的第11代孙叶天顺和叶特顺,属“顺”字辈。

叶亚来是第8代孙,叶特顺的曾祖父即是他的兄弟。叶亚来在族谱里属“茂”字辈,名“茂兰”。除叶特顺的曾祖父呆在当地外,叶亚来的一个兄弟后来也去了马来西亚,另一个兄弟却不幸早夭。

叶特顺说,围屋刚建成的时候,号称“九天十八井”,最多的时候住过一百多口人。

叶特顺说,其实民间对叶亚来故居一直很有兴趣,文化界的人物和新闻记者,故居每年都要接待好几批,但故居的保护还是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说,到解放前,故居由于人气较旺,加上没有人为的破坏,保护得还算不错。到了“文革”期间,各地开始“破四旧”。这个阶段,是建筑物被损坏得最严重的时候。梁上的字被铲掉了,一些房子甚至被拆掉了。

据了解,围屋大的维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行过。

在这115年时间里,围屋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任凭风吹雨打。

据说去年来了2000元的维修经费,对故居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维修,但他们至今不知道这笔钱是华侨捐的,还是政府财政支出的。

至于碧滟楼,叶特顺说,他记得已经大修过三次了,都是在大约五年之内进行的。款项来自港澳及海外华侨等,保护得还算完好。

 

故居一块雕刻精美的木板从墙上掉下来,静静地躺在走廊中间。

 

叶亚来故居之今生

急需保护重现昔日辉煌

叶家人物

叶亚来曾经在1884年时想回国省亲,但竟一病不起,次年过世。

叶亚来过世后,据说他的大儿子好赌,不务正业,家业很快被几个兄弟败光。现在他的后裔总人数大概有190多人,散落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

叶特顺这一支后裔,如今也是散落在淡水、秋长、广州等地,村里留下来的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只有在重要的诸如建祠堂、祭祀等类似活动时,宗族之间才会有一些联系。

大约五年前,叶亚来的孙女回乡认过宗,叶特顺连她的名字都不记得,只记得年纪很大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世。

现在住在这里的,只有27人,其中碧滟楼里只住一个单身汉。

有一位跟叶天顺同辈的叶亚来的曾孙,1952年前在岭南大学读书,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宣传。回到马来西亚后,当局以他是共产党分子为由,不给他国籍。直到现在,他已经78岁了,还得每年申报护照。

 

故居见闻

从秋长镇出来后,顺着通往叶挺故居的水泥路走上一段,然后分道,走不长的砂石路就到了叶亚来故居。

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阁楼建筑上看得出来,就像古代军事要塞的门楼一般,从老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太阳挂在它的檐角。

而门楼则已倒下一半,另一半也是顷刻间似乎就要倒下来。

走近一看,斑驳的墙面,泥土用手一捏就簌簌落下。

由于住的人少,到处都是零乱的生活垃圾和器具,鸡鸣狗走、家道中落的味道扑面而来。

叶亚来自己住的那间屋子,已然倒塌。其他的房子,也已经有一户半户塌了。

叶特顺说,这里是叶亚来去南洋之前住的屋子,因为走之前家贫,本来就一般。后来没人住了,一直空着,由亲属们代为管理。他们兄弟曾经把那房子用来堆放柴火,但十多年前,终于倒掉了。

现在,屋子地面上长满了草,整个屋子连基本的形状都不存在了。屋子的门口,长着将近一人高的荒草,颇为荒凉。

叶特顺说,他们想着能把门楼修复,但目前的经济实力显然不允许。另外,下一代都在秋长等地,不愿意回乡住。即使回乡的,也要另觅地方在外建房,不想住到围屋里来。虽然大人们尽量想办法让他们住进来,以便使用性地保护,但没有多少人愿意住在农村,所以只能保证这一代人能把围屋保住。下一代人,则是顾不得了。

 

保护建议

根据叶家后人的叙述,他们对围屋的将来并无特别打算,只是打算在他们这一辈人的有生之年,能保住这些建筑。

据秋长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材料》保护规划部分建议,这些建筑正处于闲置状态,没有任何用途,正在逐渐消失。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新建筑日益挤占用地,建筑风格不协调,严重破坏历史建筑群的原始风貌;严重缺乏专业维修队伍,有好心办坏事的现象,维修、管理的资金严重不足。

该文件建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持建筑的历史形态,维护和修复传统风貌,改善环境和内部设施,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利用”的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确定碧滟楼的保护准则是,将其定为一级保护建筑群,长期保护的重点保护单位;划出一定保护范围;迁出现住居民,清理建筑内外环境,按原样修复损毁建筑局部;保护原来门前的视觉通廊,保护建筑群后的山体,保护门前小溪,并对门前鱼塘、小溪清淤,保持整洁的周边环境;清理建筑物内部及周边排水设施;用来陈列与叶亚来有关的文物及相关客家文物;用于保护和修缮的资金,主要从旅游收入中提取,其余部分由政府与其后人共同分担;在镇城建办内设专门保护小组,长期保护监督。

叶特顺说,他们现在的愿望,就是能按照记忆中的式样,修旧如旧,恢复建筑原始风貌。现在惟一的障碍,就是钱。

 

■ 链接

叶亚来其人

叶亚来又称叶德来,叶德来是他担任甲必丹(当地最高掌权人)时用的名字,也有人称他叶来。

1837农历二月初八,叶亚来出生于现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

1854年,17岁的叶亚来被当成“契约华工”(即俗称的“猪仔”)卖到马六甲。另一说是,太平军兵败后,清廷实行血腥大屠杀,叶亚来就是为逃避清军剿杀而被迫逃至马来西亚谋生的。

到南洋后,叶亚来掘土挑沙,筑塘养鱼,后来在一个叫叶五的堂叔店里当伙计。叶五后来担心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不能适应南洋炎热的气候,于是将自己一百元的积蓄送给叶亚来,劝他返回故乡。

在回国途中,叶亚来却在赌馆输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变得一贫如洗。为此,他感到羞耻,决心避开他的亲戚,遂与一位叫叶福的同伴,从马六甲步行到芦骨。

他在马六甲与森美兰芦骨之间来往贩猪和锡矿砂,也曾在马六甲某矿场当过厨师。

1861年,24岁的叶亚来成为芙蓉地区甲必丹,1869年成为吉隆坡甲必丹。

在由争夺锡矿利益引起的雪兰莪内战中,叶亚来三次光复吉隆坡。1873年至1880年间,叶亚来任吉隆坡地区行政首长,掌管吉隆坡政令,有“吉隆坡王”之称。

1883年,即叶亚来逝世前两年,他被清政府“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敕赠三代”。

 

■ 故居名片

名称:叶亚来故居(碧滟楼)

地址: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

时间:建于1889

面积:近2000平方米

组成:故居、祠堂等,客家围屋结构

级别:原惠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阳撤县设市,以及惠阳撤市设区后,尚未及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田飞

(原载2004419《南方都市报》)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