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再回梦乡——凤岗村
作者:林秋萍(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7-22 11:00:00

今年夏初,天气酷热,但雨水繁多,无形中就冲淡了一阵阵袭来的热浪。我带着有点兴奋的心情圈定了一个好日子,想着再次踏入惠东县多祝镇凤岗村那片魂牵梦萦的土地,就激动得夜不能寐。

这一次来,距上次来村已相隔了好多年,而今故地重游,有仿如隔世之感。

因为凤岗村是我奶奶的故居,谈起亲人的故土倍加亲切。奶奶有一位弟弟,也就是我小时候常喊的舅公,奇怪的是舅公那时候特别宠爱我,就像父亲宠我一样。舅公的家是四合院,青砖白瓦,屋檐是龙凤雕花,门前摆放着精致的大理石。印象最深的是围绕大理石的一大片青砖铺就的老式庭院,古朴典雅,深长悠远。最难忘的是逢年过节上舅公家时穿着新衣新鞋的得意劲,那新鞋子敲击石板路的声音,脆脆的让人好舒畅。那种气派就犹如一个大家闺秀的女子,集高贵典雅超凡脱俗于一身,停驻在深悠古巷里,这个美好的画面从此就这样深深地定格在岁月的一角,让人难忘。几十年或是几百年过去,我都能想象奶奶在这个古雅雕花的深院中,是如何亭亭玉立地等着我的爷爷到来。

这一次前往,我邀上了姐姐,一是因为可以唤起更多的记忆,二是因为我是个路盲,偶尔出个门也只能把自己交给汽车或者同伴。

一路上絮絮叨叨,片刻间凤岗村的渡口已翘首在望,江水哗哗不绝于耳。那百年古渡,那棵大榕树,我攀爬过的;那些大石头,我曾坐在上面戏水呢!我欢呼着。百感交集。可是待近前一看,石头已布满了青苔,难以驻足;大树已有几个人的宽度,我已经抱不过来了!我呆站着好久,时光啊,一直都在变化,秦时明月,汉时关,纵然有梦,已隔千年。

而今的凤岗村,更添几分神秘和古雅。村口处有一座小桥,小桥流水悠悠,黄叶如花飘落,很是温馨雅致。小桥边有一棵二百年历史的菠萝蜜,树上居然果实累累,我真想跳上去摘下一颗,送给我亲密的爱人,想必品尝起来是别有一番风味吧。经过小桥右侧干净的石板路拾级而上,就能看到一棵一百三十年树龄的古榕树,枝繁叶茂,迎风吹拂。树下有乘凉的老人和孩子,他们远眺着河滩畔的芳草地和远山下的西枝江,一派悠然,仿若隐居世外桃源的仙翁和道童。

榕树边是百年香火不断的洪圣宫,占地面积不大,却保持完好,干净明畅,俨然是一位凤岗村的保护神,守护着这块风水宝地。

洪圣宫大门两边的对联:洪恩浩荡千古,圣泽雍熙万年。

任我怎样地绞尽脑汁,也无法去参透前人写这些文字的智慧和奥妙,我只知道千古万年就是历史的最深处。

再往前走去跨过一条古巷,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树上也居然挂满果子。芒果树下有几只鹅,丰润肥大,想必凤岗村的好风好水才能滋养出这样的好果实。鹅儿呱呱地叫,我好像听见她们在私语:谁爱走谁走,我会在这一直等你。

所以我来了,我们来了!而且完完全全融入这古色古香的氛围。吹着这悠悠的古风一步一个依恋,流连于这温馨甜润的气息里。看那路边小草依然青绿如故,老树昏鸦,寂静的竹影,空灵的虫鸣,宁静中略显萧条。落寞的景象已经看不到从前的喧嚣。我们信马由缰,穿田过舍,在静默中感受时代的变迁,唯独不变的是,那滔滔江水是我们永说不完的情怀。

沿着旧时的小路前行,仿佛又回到孩童时代。一路的小黄花和杂草丛生的田野,已见证了时代的更迭。路上人影稀疏,一片荒凉。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那种烈日下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已不复存在,而现代工业化早已代替了一切手工业。

极目望去,一条江河横于面前。凤岗村依山而立,傍水而居,她静卧于西枝江畔,看时光的流逝华年的匆匆,哗哗的水声永远在低吟:你来你去,我还在这里。她像一个深情温婉的女子凝视着过往的人群,一如既往地柔情似水,又似水柔情。她以静默的姿态仰视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用博大的胸怀迎接慕名前来的游客,那种宽容,那份悠然,犹如一首滔滔江水海纳百川的千古绝唱。

凤岗村是一片富饶的土地,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温润,她缠绕江岸,绵绵不绝,是宜耕宜种宜商的水上绿野人家。早些年,那渡轮上的商客热闹非凡,生机勃勃,一片繁华景象,绝对不亚于现在大都市里的一些卖场。站在渡口能遮天蔽日的大榕树下,看那一块块青石铺就的台阶,稳固而沉重,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一种执着和坚定。

而今青石已布满青苔,与先前的的景象完全不同,闭着眼睛深思一会时光就能倒流,那些农妇敲打石板洗衣,小孩子成群戏水就会跃然眼前,你不得不感叹时态的变迁。渡口,就这样以一颗静默的心包容着人间百态世事无常,承载着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它也许不知道,它的主人们是经过了这一块块青石才开拓了美好的未来,走向绚烂的明天!它,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放下心来安静地休息了!

也许有了水路上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凤岗村与外界交通的发展。凤岗村大部分的人都已搬迁到大城市里居住,据当地老人说,只有在每年的祭祖时节,才会涌回一拔拔认祖归宗的游子,依稀可见昔日的热闹。渡口,是凤岗村人求生的一个驿站,也是通往大都市的一个驿站。

凤岗村是多祝镇的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山村。凤岗村原属增光镇,前几年增光撤镇后并入多祝镇。而我居住在增光镇,与凤岗村只隔了一条村,本来就相隔不远,因为我奶奶的关系,所以和凤岗村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早些年,因为不知道凤岗村深厚的文化背景,所以竟错过了许多挖掘的机会。直到最近寻找最美古村落涌起一个热潮,这才让我想起了记忆中的凤岗村。这个热潮让我欣喜若狂,欣然前往。

追根溯源,兴许我身上的古典气息跟奶奶有关、跟古村落有关呢。

这一个迟来的挖掘啊,让我惊叹不已。而今故地重游,既陌生而又熟悉。我重新审视着这百年古村,温新思故,激动的心跳跃依然。凤岗村沿山而建的民宅,与错落有致、光滑锃亮的石板路、鬼斧神工的巨石和百年古榕树朝夕相辉映,整个古村落景色优美、清悠古朴。古民居、古家具保存完好,是具有一定的岭南民居代表风格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透过古屋里那些精美雅致的窗口,我似乎听到已经远去繁华喧闹的历史回音。

随着古树古井的的引领,我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了凤岗村祠堂。走进古老的祠堂,凤岗村就像是前世的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突然之间在我面前铺陈开来。让我恍然明白,我们的生活,原来是前人早已铺好的路;走得那么顺畅,原来前人经历的磨难,就是为了创造我们幸福而美好的今天。

凤岗村分为两姓,一姓尹,一姓吕。我们首先来的是吕氏这一边,吕姓出了一个会元第(清)、一个两广督都(清)、一个海军司令(民国)。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历史名人吕龙光。在吕氏宗祠门上悬挂着一块“会元第”牌匾,祠堂前面还有几座大型旗杆石座,旗杆周围杂草丛生,在敬仰的同时又有一些萧索的情绪。祠堂旁边有一面用石头垒砌的大墙,墙面有一些破损,墙外是大树环绕。

“会元第”三字原本是道光皇帝御笔,文革期间被毁,现在挂的这块牌匾是仿造的。据《惠州名人》记载:吕龙光,字慕津,清代归善县多祝(今惠东县增光凤岗村)人,少负隽才,博通经史,下笔千言,道光二年(1822)考得进士第一名。历任四川永宁、峨嵋知县。道光八年(1828)和二十九年(1849)两充四川同考官,赏拔悉当。吕龙光在吕氏家族里身居高位,他的事迹总是被村民津津乐道。据说,吕龙光性格直爽,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痛恨阿谀奉承,这与当时“花钱买官做,做官发大财”大行其道的官场积弊格格不入。吕龙光初入官场便得罪了当朝权贵,虽少负隽才,但只被派发到当时较为偏僻的永宁、峨嵋两地,始终做知县。尽管如此,吕龙光仍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吕龙光的清正廉明是族人的骄傲。凤岗村人非常崇拜这位远在他乡的知县,把他那种好学上进、刚正不阿的精神视为“龙光精神”代代相传。

这一历史名人曾为该村醮会撰联:绿豆初生合掌求雨露,禾黄米熟伏地谢苍穹。

我被这一撰联震撼住了。轻轻巧巧的一点墨香,却重若千斤,带着众生的所有希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字字珠玑,一笔一划,关乎民生关乎民意。天神啊,你在哪里?你是否就是天上派下来的一位守护神,下来只是为了守护这一片苍凉的土地?

仰视那画龙雕凤的四壁,眼到之处,龙凤图腾在瞬间幻变,千兵万马在我面前喷薄而出。一个恍惚间,那一代神奇的人吕龙光好像驰马向我奔来,而我跃然而上,策马跟随。

姐姐拍了拍我的脸:神化了,这姑娘!

我眨眨眼,在历史的长河中又回到了现实。

尹氏家族这边的祠堂更宏伟壮观一些,精致而巧妙,宫廷式结构,气派斐然。尹氏祠堂三间联排,石头垒砌的墙壁完好,稳固而坚牢,一点都没有破败的迹象。这种联排的祠堂在我们中国比较少见,可能是因为尹姓在这个村里算是大姓,人比较多比较旺盛的缘故。三间当中荣庆尹公祠最为抢眼,想必是到了荣庆这一代,在尹氏家族中最为繁荣昌盛。尹氏祠堂前的功名碑上显示,尹家在清朝出过两个举人,门前旗杆几座。旗杆驻地千尺举天而立,气势直冲云霄,紫气申腾,纵横朝野,真是让人激情澎湃。按正常推理,这当中的两个举人至少有一个是出在荣庆家族。

我奶奶刚好姓尹,是尹姓这边的,所以吕姓神人吕龙光的那些书香文脉好像跟我这个尹姓后人缺乏缘份,任我怎样的搜肠刮肚也呕不出人家的一个笔画来。

带着这小小的遗憾,我们又转悠于古村前,在暮色氤氲的傍晚,那些古井古树古屋好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用手轻轻触摸那些石头和古老的墙门石墩,还有那用石头高高竖起井栏的石井,我从来没有过像这一刻那么强烈地想回到童年,因为在我并不多彩的童年里曾那么近距离地接触了一个如此美妙而充满神奇色彩的古村落。

转眼夕阳西下,绚丽的晚霞撤满了天空。放眼望去,村庄一片荒凉,村中人烟稀少,偶见一两个放牛的牧童和已是满脸白须的老翁,年轻人也许已到城里居住或在外就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大潮的推进,凤岗村将被抛在历史的硝烟中和某一部分人的记忆深处。

但我依然坚信,凤岗村不会被历史遗忘,不会被他的后人抛弃,凤岗村就象一首经典老歌,虽然一时被时代流行曲所冲淡,但当我们有一天重新吟唱时,你就会被其优美的旋律所陶醉,每一个音符都深入在你的骨髓里,永难忘却。

而离这一天不会太遥远。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