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杨屋方祠
作者:丘军友(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7-26 10:54:57

惠东县黄埠镇盐洲西冲村观音山下,有个气宇恢宏的明清古村落,占地25000多平方米,整个村呈龟形状,坐西南向东北,前村后围,前村六纵六横,后围亦六纵六横,犹如一座城。建筑风格多为三合院式结构,分设东南两城门,房屋尚且保护完好。村里鼎盛时期有80多户900多人,改革开放后,许多农民都搬到城里去了,但杨屋村民对自己的祖屋却特有感情,至今还有好几十户人家仍住在这里不得离开。

杨屋村全村都姓杨,没有第二姓,然而在这里却有一个使人非常难以理解的东西,在村中除了建有杨氏祖祠外,同时还建有一个方氏祖祠,两个祖祠咫尺相对,近在眼前,非常叫人纳闷! 谁知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黄埠盐洲全是汪洋大海,后来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这里终于浮起了一块陆地。由于环境恶劣,常受海上台风袭击,到了清朝时期,清政府为防止内地人与沿海郑成功等抗清斗士联系,实行大规模强制东南沿海各省人民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并尽烧沿海民居和船只,不准片板入海,致使在很长的时间里,黄埠盐洲人烟稀少。直至后来清政府又下令复界,鼓励内陆人到沿海开垦定居并给津贴,这样黄埠盐洲才逐步热闹起来。

三月盐洲,细雨蒙蒙。一天,一个二十多岁的河南青年男子,带着妻子,背着一张半新不旧的棉被和几件衣服,别了父老乡亲,爬山涉水,历尽艰辛,从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辗转来到黄埠盐洲实现自己的梦想。

夫妻俩各人穿着一双烂布鞋,先在黄埠附近转了一圈,看到已有人在这里安营扎塞,随即来到望京洲码头,那汹的江水浩浩荡荡,一看考洲洋对岸在细雨中如海上仙境,云雾缭绕,心想,既然来到这里何不到对面去看一看,以便更加清楚周围情。方氏问渡口上的船夫到对面多少钱,对方打着三文钱的手势,方氏摸了摸钱袋,还有几个银子,去,一不作二不休,干脆到对面盐洲岛去,或许那里有更好的地方!方氏虽然还没有看过这么大的内陆海洋,他坐在船上却也无心观赏,他所想的是如何尽快找到安居的地方。一上君子渡,便马不停蹄进去盐洲岛内看,不好! 这里也搭起了不少草寮。他又立即沿着考洲洋出水口一直往东走,来到红海湾边的观音山下,抬头一望,山上云雾包裹,山下一片空地。他继续顿足凝视,突然一股特有的清新空气随着海风轻轻地吹来,象慈母一样把孩子抚摸。再看山上,一条小溪叮叮当当唱着歌儿直冲脚下,他立即弯腰用手捧起一口舔了一下,清甜清甜的,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天呀,这就是我方氏要找的地方!

方氏夫妻是个非常勤劳善良的人。来到盐洲观音山下后,他俩的打算是,前两年搞开垦,把这里的荒地翻过来,种上庄稼,解决吃的问题;第三年开始建房子,用八年的时间把它建好,然后把河南老家的父母兄弟全搬过来,让他们也过上幸福生活。在前两年里,方氏夫妻白天开垦种植,晚上出海打,一刻不闲。那方氏妻子,除了与丈夫一起开荒造地种植庄稼以外,还买来了几只鸡生蛋繁殖,和绣花纳鞋拿去卖,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方氏的生活很快好了起来。

转眼就到第三年,方氏开始实施第二个计划--建房。打从河南到盐洲观音山脚下后,方氏无时无刻在想这房子的事情。他跟妻子在开荒碰到石子时定会小心地把它挖出来,然后放到一个地方集中,中午休息时丈夫还到山背后放倒几条树,让树抽干水分,他认为这些都必须认真准备的。方氏男人文化不高,在老家河南时因家里贫穷只念过一年私塾,但他很聪明,但凡农村竹蔑泥水木匠之事,样样精通,十六岁时在老家一家瓦窑厂做工,从做坯到进窑烧制整个过程一年全部学会,师傅非常赞赏他,说日后定会有出息。

建房毕竟不是小事情,所有工程也不是夫妻俩所能及的,方氏决定找个人来帮忙,但是人生地不熟,哪里去找?听人说附近有个姓杨的小伙子,父亲在“迁海令”中被清政府所杀,家有一弟和卧病在床的母亲,生活困难,急需钱愿帮人做工为母治病,你可以去问问

方氏在别人指路下带着品来到杨氏家中,一看,房子的墙是旧的,还带有被火烧过的痕迹,房子的树木是新的,上用竹子夹住杉树木皮作盖。方氏说明来意后杨氏赶忙把他迎进家中。在与杨氏交淡中得知,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后,为了两个还小的孩子他不愿离开故土,天不亮就偷偷去下海捕鱼,当局知道后,县令带着十几个衙门把杨父绑去示众砍头,说是与郑成功合谋,并把房子船只全烧掉。在清政府的高压政策下,杨母被迫用箩挑着五岁的他和三岁的弟弟往内地一路逃亡一路讨饭,后在一个深山老林的石洞里居住下来,过着野人般的生活。有一次,母亲上山砍柴肚中饥饿,挑柴回来时从石崖上掉下来,脊梁骨被摔断,脑部重伤,没钱医治已瘫痪五六年。清廷下令“复界” 后,他和弟弟把母亲从深山老林背回故里,但这里已是残垣断壁,家中没钱,只好在当局烧过的故里支上架子放上树皮待日后生活好点时再建房子。方氏听后心里非常同情杨家的遭遇,当即放下半两银子叫杨氏为母治病,并诚恳邀请杨氏前来帮工。杨氏看方氏是个重情义干大事之人,二话不说便答应为方氏帮工一段时间。杨氏来到方家后,双方相处非常融洽,亲密无间,无话不说,方氏比杨氏小,称杨氏为哥,杨氏称方氏为弟,简直象亲兄弟一样。方氏非常敬重杨氏,有什么事总要请示杨氏,家里有什么好的东西总往杨氏碗里放。有一次杨氏打摆子过后身体虚弱,方妻特地把自已养的鸡宰了一只给他,杨氏感动得热泪盈眶。杨氏有心报答方氏知遇之恩,干活特别卖力,人家干八小时他却干十个小时以上,且中间不随便休息,实在口太渴了,喝了两杯水又接着干。杨氏原答应给方氏帮一段时间的,后来决定帮方弟把房子建好后才离开。在杨氏的大力帮助下,方氏的房子一天天在长高。一年、二年、三年,到了第六年,房子的墙体工程基本完工,只等待铺木料盖瓦桷,然而他的乡愁也与日俱增。

一天晚上,皓月当空,方氏夫妇专门搞了一桌菜感谢杨氏对自已的大力帮助。桌上方氏杨氏互相举杯,非常高兴,突然在谈到文母养育之恩时,或许是离别父母太久的原因,方氏马上泪流满面哭不成声。方氏边擦眼泪边说:“我离开老家整整六年,真的太想念父母了,我现在非常想回去老家看一下,不知杨哥能否帮我照看一下这里。”杨氏也是重情之人,看到方氏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自已也忍不住流下泪珠,“方弟,去吧,我一定帮你照看好这里。”

第二天,方氏夫妇就回河南老家去了

方氏夫妻走后,杨氏更加勤奋,每天天还不亮就起床,帮方氏淋菜施肥,喂鸡、喂鸭和看管水稻等。眼看着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方氏相约一个月后回来的,可现在三个月了还不见方氏人影,这下杨氏可着急了,平时闲谈时只知道他在河南,但就不知道具体在哪里,要不去河南找他,真的怎么好呢?为不误方氏大业,杨氏只好把方氏准备好的一根根桁桷木和一片片屋瓦拉上屋顶铺盖好,然后又进行粉墙打地板,单等方氏回来。

杨屋把方瓦房子全部建好后,一年两年又过去了,但始终就是不见方氏回来。有人说兵荒马乱恐怕被人杀死了,或者半路上病死了......。后来杨氏搬进了方氏新房居住,在这里生产生活繁殖,继续等待杨氏的归来,然而却始终没有等回来。杨氏后人为不忘方氏之大功,建了两个祖祠,一个是杨氏祖祠,一个是方氏祖祠,并每年同时烧香敬奉,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位杨屋村城的奠基者。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