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通知,听说市民协要去龙门采风,我很兴奋,立即报了名。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市民协的一名会员,协会有时会组织我们这些会员们去各地采风,每当有这活动时,我不是有课走不开,就是请不到假。 终于,这次有机会了。这次民协的采风地点是已经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的龙门县永汉镇官田王屋村。龙门路很平坦,只两个钟头,就到了王屋村。 我还在大巴上没下来,就听到村子里的鞭炮声在一阵又一阵地响开了。只见王屋村的村口有一条红色的横额,横额上有一行“热烈欢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来我村采风”的大字,格外抢眼。鞭炮的纸屑、烟硝混成一体,给王屋村的村口铺了一地红色纸碎。大家连忙拿起手中的“长枪短炮”劈劈拍拍地拍了起来,我也不甘落后,连忙加入。我边走边拍照,忽然水塘里有牛“嗷”的叫声,我回头一看,只见塘边一条肥硕的大水牛,正泡在水塘里避暑呢!水牛湿漉漉的背露出水面,被阳光照着,显得格外油光滑亮,惬意无比。它见这么多人在看它,又“嗷”的一声,或许是表示对我们的欢迎吧。水牛也许很久没听到鞭炮声了,见到这么多人,这么热闹,它就好奇地“嗷”了起来。 我远远望去,王屋村古建筑群雄伟壮观,它的壮观,都倒影在池塘里,水中央清清楚楚地映出了青砖、黑瓦、蓝天、白云、古宅……阵阵夏风吹来,这幅画的影子就在水中央移动再移动,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啊!让我这个在学校久呆的“水井青蛙”大开眼界!我真的很想拿起笔,为它谱一首歌,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让这歌曲一直随着古屋,永远地唱下去…… 我们踏进这座古屋,古屋上有横匾“文佑王公祠”,十分显目。大门口坐着3位白发老人,他们精神爽朗地谈笑、抽烟,烟雾不时从他们的嘴里悠闲地吐出来。 跨过大门坎,“文佑王公祠”的建筑是青砖黑瓦红柱,梁上雕梁画栋、花鸟瑞兽一下子进入我的眼帘,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木雕的人物、花草、瑞兽经过漫长的岁月厉练,虽然有的已经残破不完整,但仍栩栩如生。忽然,我看到了这么一个木雕:一个梳着螺髻的古代女子,左肩背着一个很像包袱的包包,右手撑着一把竹伞,笑眯眯地仰头望着前面穿长衫手拿纸扇的男子。他们是一对夫妻?亦或是一对恋人?看那女子眼中散出的秋波和她那圆润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说不定是一对私奔成功的男女呢?总之,很容易让人产生幻觉…… 王屋村委主任王治平向我们介绍,王屋古村落始祖“文佑王公”的爷爷“王泰”,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9岁就中举进士,官拜八品承事郎。约元朝末年,“文佑王公”徙居至永汉镇官田村,至今已经700多年,繁衍子孙二十九代。其间人才辈出,历朝历代考取了不少举人,直至现代仍然出过不少大学生。啊!这个王屋村,真的不简单呢!700多年啊,一直保持到现在。 据了解,王屋古宅的王氏祖先是福建人。大约在元代,王氏祖先从福建迁来此地开居创业,后来由后裔建宗祠、民居,逐步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围屋。王屋古村落,恢宏壮观,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井然有序的200多间房子,组成众多纵横交错的幽深小巷,将看似散沙般的家家户户,以“文佑王公祠”为中心轴线,紧紧连接成一个整体;村外,一面长达3000米,厚70厘米蜿蜒曲折的围墙,像一双慈爱温暖的手,将诺大个古村落团团地拥抱在怀,几百年来屹立不倒。它三面临水,正前方是一口半月型与古村落同宽的风水塘,一条又深又宽的护城河就像忠实的保镖一样,隔断了外界试图对古村落的窥探与侵扰。大门,座落在风水塘与护城河连接处,与“文佑王公祠”并行成一条水平线,相背而开,从大门外看不到大院内景象,既是大门又起到屏风作用。据有关资料介绍,造型普通的大门,其实建筑内涵大有乾坤,屋顶的风火墙一侧方形,一侧圆形,村长介绍,方形墙代表文官的官帽,半圆形墙代表武将的头盔。建有这样的大门,意味着这个家族是文武人才世代辈出。 我和几位摄影师又在祠堂内转了一圈,在祠堂外的几排林立的麻石功名夹前停下来。青砖铺就的开阔场地上,青苔染绿芳草如毡,岁月的痕迹一览无余,前辈功名夹风采依旧。王治平告诉我们,麻石上记载了王氏族人考取科甲功名的情况,这两块石头因此也被称为功名夹或功名碑,功名夹越多,表示这里出的人才越多。在客家人的习俗中,凡是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就可在宗族祠堂前竖起一支木旗杆,即为考取功名者树旗。村人考上,旗杆下方往往会为其在麻石上记载了他考取科甲功名等情况,这两块石头因此也被称为功名夹或功名碑。 曾经高高飘扬在功名夹上面的旗杆旗帜早已遗留在时光隧道里,“咸丰年,壬子科,举人……”上刻的年号、科名……清晰可辨,历历在目,可惜,“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把名字凿掉了……是啊,人类历史的长河就是这样,总会留下许多遗憾。 中午的太阳很猛,我撑着一把伞,在一条长长的古巷里停下来乘凉。摄影师们立马啪啪地就给我来了几个镜头。我最喜欢的还是古瑜给我拍的那几张照片:我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古巷,即使是中午,阳光也没有留给小巷很多光芒,只有几缕光线,几丝微风。拍摄的光线和角度都掌控的很好,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照片虽然不是很亮丽,却突出了古巷的特点,也突出了我的笑容,把我灿烂的笑脸定格在一瞬间。照片上的我显得很开心,这是肯定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来古村落采风,是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给我这次难得的机会。 长巷的前面有一排老屋,屋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的九十多岁的老太太,许多会员都凑进去跟她说话。她就住在这间低矮的旧房子里,里面堆满了坛坛罐罐,家里的一切用具除了一个煤气罐和电饭煲是现代化的,其余都是一些上世纪的家庭用具。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午饭安排在王屋村的“文佑王公祠”。整个大厅非常热闹,村里的长者被请到了上桌,有一位长者还为我们唱了本地山歌,虽然他唱的口齿不太清楚,我还是很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乡音。午餐很丰盛,白切鸡、红焖猪肉、蒸鱼以及一些素菜,非常可口。据了解,这种饭菜正是村民“做棚”的饭菜。 “做棚”活动又称为“做朋”,是王屋村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活动,是春节的一种延伸方式。举行“做棚”活动当日,是村子里人最多、最热闹的一天。“做棚”当天,王屋村民小组的广场上,就搭起了一个大竹棚,广场摆了近100台桌子,王屋村民小组有800多位村民,但在“做棚”当天,村子里涌进了几千人,每户村民家里都迎来不少客人。客人来的越多,主人就越有面子。有的村民来客达到60多,甚至最多的还超过100人。 龙门县永汉镇文化站何站长说,王屋是颇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王氏后人在这里举行“做棚”活动,就添加了一道有悠久历史的人文景观。这种风俗在龙门县永汉、龙华、龙江、麻榨等乡镇流传至今,约有360年的历史。据有关史料、族谱记载和龙门县博物馆专家考证,从明末清初开始,这些地区、村庄的村民通常在春节期间( 第二天,会员们还要接着到功武村去采风,听说那里的风景也十分美丽,还有小竹排坐。哎!我的心是痒痒的,真想跟着一起去啊!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是一位老师,老师的岗位责任制特别强,只要是落下一节课没上的话,几十个学生会在教室里乱套的,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啊!” 清晨的6点钟,我就要坐班车回惠州了,真舍不得离开这个和谐有朝气的团体,舍不得这个秀丽的村庄。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来参加他们的“做棚”,为他们献上一首歌,那就是“永远的王屋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