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从惠阳客家古村落中领悟客家风情
作者:唐国华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08-04 09:43:53

2013313日和22日,受惠阳区委、区政府和宣传部、文化局及文学联合会之邀,在原市人大副主任、现市诗联学会会长陈幼荣率领下,我等50余名诗联会员每天于830分乘汽车大巴从下埔学会基地出发,不到1小时就安全抵达惠阳区委、政府所在地,在该区区委秘书和文化系统的有关工作人员引领下,参观游览了位于淡水、秋长、镇隆、沙田等镇的客家围屋崇林世居等客家古代村落。我们被这些风格迥异的古村落建筑群所绽放出来的客家早期文化独有的绚丽色彩和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与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被客家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凭借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岭南秀美的大地上艰辛而辉煌的创业壮举而感动。也使我们领悟到这些古村落是历史变迁中保留下来的精品,对它们进行保护、发掘和研究,是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史的珍惜和爱护。我们这些诗人受邀为惠阳的客家古村落撰写诗词和楹联,是使惠阳客家人的悠久历史能够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得以继续丰富和传递的有益之举。我在参观惠阳区客家古村落群的历史遗存中,领悟到了客家风情与东江民俗文化兼容共存的博大精深。

一、依山就势,聚族而居

说起惠州的古村落风情,首推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又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省、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等。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和唐初开元盛世时的人口南迁,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是以语言(方言)为主要特征而将外来族群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以此来分辨出外来移民非本地族群,这就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而惠州客家人是继秦汉时期的汉、越民族大交融后,又于隋唐时期大规模的从中原地区汉族居住地迁而来,也有的是从已落魄粤北的中原“名门望族”难民中迁而来。水土肥沃、交通发达的地方早已被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惠州“本地族群”占有,东江两岸包括惠州市中心区域、博罗罗阳古城在内等平坦区域,客家人就难以立足,因此只能在远离东江的惠阳、惠东、以及博罗县的山区等地择地而居。

客家人只要建房,大都是在有一处平坦之地选址后,就会依山就势,沿山脊斜坡地坐北向南阶梯式地建造,寓意 “步步高升”。其主体结构一般都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式的围龙屋,其结构以中间的正堂或堂屋为基准。正堂一般是二进至三进,呈方形结构,分为上堂、中堂和下堂(三进)。正堂左右两旁有同样是方正结构的横屋,简称为“横”。自正堂向外以同心半圆形的房屋结构一层层扩张,每一层称为一“围”或一“围龙”。围龙的层数和一侧横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的。普通的围龙屋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中间有个正堂、两侧各有一排横屋、对应一层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一围龙对应两排横屋)、“四横双围龙”(两层围龙)等等,最多可以达到“十横五围龙”之多。

客家围屋的另一大特色,围屋或围楼坐北向南、且在房前辟有晒谷坪(亦称禾坪)和半月形风水池塘者居多,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同时还寓意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既寓意“背靠青山大树好乘凉,面向风水池塘家兴旺”,也包涵“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之意,这也是客家文化中风水理论的具体体现。

客家围屋的建筑工艺,大多是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砖瓦结构和特殊土坯结构相结合,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同姓同宗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客家土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在这方面,3种典型均有其特点。 五凤楼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居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横屋与之呼应地渐次升高,其重叠的三角形山面对峙左右,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虽不着力于细部刻绘,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饱含雄浑古拙的韵味。 方楼的造型特征与五凤楼近似,唯其下堂和横屋的外墙另厚升高,形成更为壮观的整体。 圆寨是3种典型中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崇山峻岭之间,它以浑然一体的纯粹形态出现,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样,极具纪念性。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密接。随时光流近,土墙出现无数不规则裂缝,更显得苍劲有力。圆寨是那样地苦心经营,却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当今方兴未艾的土楼旅游热中,圆寨具有最强的吸引力。形走马楼系由方形楼演变而成。这种楼以2层楼为多数,一层为卧室、仓库。其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二楼的外部以木料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走廊。这种土楼是惠州客家人在南迁过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栏”式民居的优点、创造性地运用中原先进的夯土技术构筑而成的,它能适应山区的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且简单易建、省工省料。还有一种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楼,在楼正面及左右两侧筑起转墙,大门设于围墙一侧,全楼形似锁头,因而被称为“锁头楼”。

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现在惠州市保留下来的围龙屋,仅在惠阳区淡水、秋长、沙田、镇隆四镇,就有几十座。

位于惠阳区镇隆镇的“崇林世居”,是典型的方楼,清嘉庆三年(1798年)由叶文昭创建而成。该建筑坐西南向东北,平面呈回字形,由泮池、禾坪、三层回廊四角型建筑群和一座三进式祠堂组成,共有房262间,918井,规摸宏大。崇林世居最为精彩的当数后围中间部分后楼高15米的三层望楼,始建于光绪年间总面阔128米,总进深130米,占地面积16640平方米,有“惠州客家围楼之最”之称,即使在岭南也当数一数二。据说叶文绍原是镇隆一普通农民,后靠贩盐发家致富,成了当地一方巨富,晚年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产业以振家声,修建了这座巨型围楼。因其号“崇林”而得名,“世居”,则显然希望后人能世世代代在此安居乐业。

二、碉楼林立,防御坚固。

位于惠阳区秋长镇官山村的“会龙楼”和位于该镇铁门扇村山塘尾的“桂林世居”,也是两座典型的方楼形“四角楼”。——其实在岭南,客家民居虽都为围屋,但建筑模式各地则不尽相同。如果说饶平、大埔的客家民居多为圆形或八卦形的土楼;梅县、兴宁多为半圆形的围龙屋,那么在惠州,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就属这种“会龙楼”和“桂林世居”式“的四角楼”了——它们都依山而建,四四方方,四周由高二层、厚80厘米的夯土墙围合而成,犹如一座封闭的古城堡。夯土墙上设有“走马道”,外墙则布满望窗口及枪眼。

“会龙楼”横立面纵向三路三进,祠堂后置魁星楼,两侧则为由一条条巷道、回廊相连的庭院、居室,人称“九天十八井”;

“桂林世居”平面呈中轴对称,中轴线上以传统三进祠堂式建筑为中心,内部为院落式布局,有918井、360间房的宏大规模,屋顶层层叠叠,大小形状各异层层相套的院落,建筑空间丰富。

最抢眼的就是这两座围楼四角各立着的一座高大的碉楼(名曰“四角楼”),锅耳形封火山墙高高耸立,既寓意官运亨通,又反映了客家人的聪明智慧。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由于饱受战乱遭掠夺之苦和初到岭南定居屡受外族或盗寇侵扰之痛,因此深深懂得生活的艰辛,倍加珍惜已得的幸福,善于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周密防范和应对外敌的伤害。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豺狼虎豹、盗贼袭扰和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他们将住宅营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客家人,围龙屋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或围龙壁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明末清初,寇贼横行。惠阳客家的兴盛,也招引了各路寇贼劫掠。为了抵御入侵,保障村民安全,惠阳客家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创造了“犬吠不惊,是谓金城”的坚固防御体系,留下了奇特的防御文化。用坚固的围墙、“走马道”与“四角碉楼”紧密相连,互为依托、互成犄角之势,形成环形的坚固防御体系来保卫自已的美好家园。

据说抗日战争时侯,日军纷纷到惠阳乡间开展清抢掠行动,由于围楼内的居民据碉楼、围墙坚固之基、仗“走马道”互相支援便捷之利而顽强固守,使日军久攻不下,无功而返。惠阳的大部分古村落未能在战火中毁坏而得以保存至今,碉楼林立、围墙坚固和枪眼密布的建筑设计是功不可没的。

三、雕梁画栋,诗联并茂

惠阳的客家围龙屋形式多样,几乎包含了客家围龙屋各个时期的型制,尤其是归善式围楼设计科学、造势气派,凡举瓦檐、梁栋、屏门、窗匾、廊墙,均极尽华丽精巧,有工匠巧夺天工的赋形,令人叹为观止;内墙壁画色彩分明、栩栩如生,处处散发出客家人崇尚文化,追求艺术的气息,是客家人南迁归善(惠阳县古称归善县)后始创的集土楼、围龙屋和当地传统民居优点于一身的客家民居。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

以位于惠阳区镇隆镇的“崇林世居”为例,该围屋建成4年后叶文昭就去世了,清光绪三十三年(1897年)其后裔又在后围加建了一座高15米的望楼,自此这座气势恢宏的客家围楼屹立山下,演绎了镇隆叶氏200多年兴盛的历史,有说围楼里曾出过十多个举人和秀才,以至于当地流传着崇林世居“先生多过金罂,秀才多过棺材”的民谚;也有说近代出了不少革命英才,有参加农工民主党的,有参加黄埔军校的,还有参加东纵飞虎队的,也正因为如此,崇林世居还曾一度成为东江纵队的常驻防地。

你一到达该围楼,“崇林世居”四个正楷字高悬中门之上,中门两侧贴有一幅“南阳绵世泽;东粤绍家声”的楹联,一看就知是华侨之家。另外,左右两侧的拱门上也都嵌着石刻门联,左侧门楼是“厚德载福,和气致祥”;右侧门楼是“乾元用九,巽命锡三”——似乎道出这崇林世居耕读传家,繁衍生息的缘由,这后联还涉及到八卦风水,令人有高深莫测之感。

特别是引人注目的一些斗拱起飞檐木与檐板、石门牌坊、仪门的额枋与门楼脊和廊柱等部位分别以浮雕、透雕等手法刻龙凤、云彩及天官、仙童、跃狮等图案。走进正门,迎面是一座飞檐翘角的砖砌牌坊,中间的拱门上方镶嵌着“树德务滋”四个大字,两旁是左右对称的一幅幅壁画:左“竹”,右”梅”;左“读”,右“耕”;左绘“孟母三迁”,右绘“岳母刺字”,尽管大都残旧斑驳,但依旧透着昔日主人耕读传家,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最有味道的当属牌坊顶层檐下一幅长长的横幅壁画了,上面画着近百个人物和牛、马,或耕作、插秧、牧牛,或划舟、骑马、赶车、挑担,画的右侧则是立体了的崇林世居平面图——十足一幅“崇林世居清明上河图”。牌坊的背面则是一幅幅彩绘灰塑的图案,宝瓶、祥云、舞狮、鸳鸯,拱门上刻“为善最乐”四个草书大字。这些壁画有写意、有工笔,更多的是诗配画,画得十分传神生动。

当我们一行进入其祠堂内参观时,发现三进两横府第式的祠堂,是昔日家族议事、祭祖和婚丧事的主要场所。它们雕梁画栋,饰以壁画、砖雕、木刻等装饰,祠堂门悬木刻对联:“龙缠肇岁,凤纪书元”;两侧檐柱也挂有一幅对联:“所爱诗书绵世泽,还期孝友振家声” ,“诗礼传家”、“燕翼贻谋”等牌匾赫然入目;“学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遵司马公遗训种德维先”和“祖德源流千载盛;宗枝奕叶万年兴”等楹联分挂廊柱之上和屏门两侧。牌匾金字辉煌、清旷豪放、气势恢宏,它意境深远、启迪智慧,养成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坚强信念;对联语言精炼、情思丰富、蕴含哲理,它激浊扬清,激励后人,形成震撼人心的力量。

 

由于对惠州古村落和客家民俗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还难以认知以惠州为核心的东江民俗文化的悠久历史渊源和惠州民俗文化所独有的东江地域特性。但惠州作为东江流域的一座中心城市,它的居住风貌可以完全体现出它鲜明的文化个性与印记:具有中原民居特色风貌遗存的统一性;具有客家围屋和福老族群民居的多元特色;具有府第式民居与祠堂融为一体的独特性。我参观完惠阳主要的古村落后,曾用平水韵写了10首七律诗来描写了惠阳四名楼、六民居的主要特征,以作为我对惠州古村落风情的认知:

 

育英楼

坐北向南两层楼, 门前瑞色醉明眸。

碧宇卧虎云帐深, 锦屋藏龙鼎甲遒。

卓卓书坛将寇斥, 森森武库把倭侯。

英雄抗日千军阵, 顽敌官兵一网收。

拱秀楼

四面环山草木荣, 秋溪水绿竹成蓬。

祥云瑞日耀城堡, 福气和风泽牧童。

燕舞莺歌千鸟俊, 龙腾虎跃群贤雄。

人强马壮家欢乐, 物阜年丰户户同。

会龙楼

池塘鲤跃房前落, 福祉盈庭柱上铭。
       居里风和花簇簇,    堂开景聚草青青。

东江俊杰平倭寇, 北伐精英灭顽冥。

叶氏年年来祭祖, 名楼坐等紫微星。

会新楼

背靠青山面对塘, 楼房格局仿西洋。

方方正正门窗多, 炯炯皇皇福禄长。【注】

坦途宽广千里近, 前程远大一家香。

贤才辈出丰碑在, 善政亲民正气扬。

【注】“炯炯”,形容明亮或光亮貌和光明;“皇皇”,形容美盛貌、庄肃貌、昭著貌、光明貌、宽广貌、通达貌。

访“吉隆坡王”叶亚来惠阳故居

聚族而居碧滟楼,同宗首富亚来修。

山迎水送晴岚秀,芹香玉冷韶锦优。

书韵墨痕庭里秀,功名利禄宅中侯。

离乡背井勤它国,造福乡亲美誉留。

崇林世居

依山就势修围屋,私设碉楼现代无。

四面巡墙防贼寇,三层住宅护家姑。

堂外半月塘储水,院内全仓粟入厨。

幅幅楹联成警语,人文厚重众贤趋。

南阳世居

深院高墙誉满乡, 兴旺发达远名扬。

三门拱卫钱财多, 四阁连环福碌长。

壁画含香神态美, 楹联着色语言良。

人才辈出成佳话, 远布家声永世芳。

邓承修故居

铁笔书天下,功名耀邓门。

文章留赞誉,品德泽乾坤。

语直高官畏,人正百姓尊。

西湖疏浚秀,后代紧随跟。

惠阳桂林新居

杭州苦读考功名, 壮志难酬愿未成。

弃仕忘官无事做, 赏花养鸟有心行。

画眉敬馈乾隆帝, 陛下许批粤桂城。【注】

九万纹银搭围屋, 天工独秀露峥嵘。

【注】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峨笑公当时孤身一人在杭州攻读,准备考取功名,却屡试不第,闲时种花养鸟,聊以解闷。其时养有一只家乡带去的画眉鸟十分善斗,从来未逢敌手,远近闻名。乾隆微服私访,与公相谈甚欢,公以画眉鸟赠之,逐结为知己,并御批峨笑公在粤(广东简称)赐建桂林新居。“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简称,故在此处将“桂林新居”称为“粤桂城”。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