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大赞“做棚”!
作者:周小娅(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3-10-31 15:09:02

2012916,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近百人观光龙门永汉镇古村落。我行我思,沐浴乡风,留下片羽……

 

秋阳灼灼之下,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进在田间地头,出没于永汉镇境内的古建筑群,如合口古村落,鹤湖和嘉义庄古建筑群,树槐堂、刘氏祖祠、文笔塔等,最后一站落脚在官田王屋村古宅吃午餐。大家围桌圃定,熙熙攘攘十余台,黑压压满当当填塞了古宅最宽敞的厅堂。

开席之前,照例是有领导讲话,有村镇领导介绍情况,有书画家挥毫献艺等等。我呢,别的没怎么上心,倒听得惠州市民协主席邹永祥先生说,这里的酒席很好吃啊,今年29日就是在这个王屋村古宅“做棚”,非常隆重,热闹非凡,做了150围呢!这个,立马让我兴趣盎然——何为“做棚”?乡村一隅,即兴而为,摆150围酒席是何等壮观的景象?

回来之后,将“做棚”研究了一番,并请教了龙门县永汉镇文化站站长何富声先生和龙门县农民画协会副会长刘树棠先生,他们都堪称当地的民俗专家。

“做棚”,是流传于永汉、麻榨等地的民间习俗,村民们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二至正月底),选定吉日(“棚日”),准备丰盛的菜肴、美酒,邀请亲戚朋友来做客,并请戏班子助兴。哪一户人家亲友客人最多,菜酒最丰盛,哪一个村组织规模最大、戏剧曲目最精彩,就象征着哪户、哪村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发达,日子红火。所以,“做棚”是一桩盛事,马虎不得。因为宾客如云,场地拥挤,主家往往会在围屋前搭棚子,搭棚摆宴,搭棚唱戏,远道而来的亲朋也往往自带铺盖在棚子里席地过夜。故称“做棚”。“棚”有两种,大棚和小棚。小棚是农家用草席、稻草和竹条搭起的较为简陋的小棚子;大棚是全村共建的,遮风挡雨,戏台齐全,环境良好……据县志,“做棚”习俗,从明末清初开始(即公元1600年前后),至今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做棚”这个民俗,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民以食为天”,它将这几千年的真理发扬了,光大了。中国人,还有什么比吃更为重要和文化的呢?孔子先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是人的第一本性,并强调“食不餍精,脍不餍细”;在民间,老百姓比较直白,一句“你吃了吗?”的搭讪,亲切祥和;我们家乡有一句俗语,“人在世上走,只为身和口”,简直把“吃”宣扬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中国人对吃已经是顶礼膜拜,虔诚如宗教一般!

“做棚”这个民俗,还让我想到,古豪宅、民居大屋如此之多,民俗风情如此奢华的岭南(除做棚外,这儿还有粤曲、花灯、农民画等等,其中花灯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汉嘉义庄是“龙门农民画示范村”),在过去如何被称之为“南蛮之地”?对此,我真不以为意也不以为然。乡风民俗,即地域文化内涵的显现,更是经济实力的反映,如果穷山恶水,地不长毛,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哪还有精力和能力去“做棚”?哪还能小资般咿咿呀呀唱戏文,画画儿玩?

 

在我看来,简言之,“做棚”就是呼朋唤友,大摆宴席,海吃海喝,派对狂欢!

究其实,“做棚”除了吃喝之外,它的终极意义是“和谐”,吃吃喝喝是形式,沟通感情,融洽关系,互通有无,礼尚往来等等才是实质。

现时的“做棚”,已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并有着新的作用。

邻里街坊,亲戚朋友,平日各自忙活去了,难得碰面,更难得在一起叙聊,趁着过年,都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于推杯换盏间,不觉就交流了生产经验、致富心得,不觉就沟通了感情,消除了芥蒂。这一天,家家搬来桌椅板凳,不分贫富贵贱,欢聚一堂,喜气洋洋,还有什么比这种氛围更好的呢?似乎大家想象中的“共产主义”也不过如此!“做棚”,成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自家门前摆摊卖土特产,这种感觉非常好,轻快又自豪。“做棚”这天,到处都是摆卖的摊档,土特产应有尽有,人们宛如到了农村的圩日。婆婆姥姥们还可在自家门前摆起了小摊,卖各类土货。更为醒目的是,摆卖农民画的墙头挂得琳琅满目,“丰收之歌”、“和谐山村”、“桃源山庄”、“太平盛事”、“梅竹情深”……还有书家在当场挥毫。好一派繁荣景象。

古宅的前坪,搭起了一个大竹棚,村子里专门请来一个甚至多个粤剧团,连唱3天或数天粤剧,让村民一饱眼福。舞台上,演员们缠绵入戏,舞台下,村民们痴情入迷,非常谋杀眼球。还有各类才艺表演,如歌舞、球艺、杂耍、拳脚功夫等等,村民们有招数的尽管显显摆。喝彩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猫猫狗狗们上蹿下跳,好不今儿真高兴。

每当“做棚”,村里的晚辈们都回来了,无论百里迢迢,甚至千里迢迢,在外捞世界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都会拖家口地赶回来,围拢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膝下,礼物摆了一屋子,嘘寒问暖满心窝。更有意义的是,80岁以上的阿婆阿公会被隆重请上“做棚”的长者席。

永汉镇王屋古宅的房子有200多间,但目前居住在古宅的村民只有不到10户人家,绝大部分是年迈的老人。王屋古宅的“做棚”活动,有不少原来住在王屋古宅后搬到外地居住的村民,专程返回王屋古宅参加活动。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说,看到一些房子破败了,非常可惜啊,如果能有一笔资金来维修一下古宅就好了。有这个心愿,就会有行动的,从这坐古宅里走出的后人,他们的恋祖情结,血浓于水。惠州市民协主席邹永祥先生说,王屋古建筑群很壮观,在惠州地区也不多见。希望王氏后人能把这片建筑保护好,将王屋古宅申报为“广东省古村落”。

龙门的旅游热让珠三角游客成为“做棚”的新角色,八方游客陆续参与其中。王屋村现有800多村民,201229“做棚”那天,村子里“哗啦啦”涌进万余人。除了村民们的亲戚外,还有来自深圳、广州、东莞、增城等地的一些“冒充”亲戚的驴友和自驾游客,100多辆小汽车齐刷刷停在古宅池塘边,煞是壮观。好客的村民们拿出年桔、米饼招待游客,还与游客交换电话号码。游客们说,这个风俗不仅是“做棚”还是“做朋”。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将进一步促进村镇的繁荣和发展。

过年之后的正月,农闲,手中又有几个小钱,农村的聚赌非常严重,甚至可以说全国每一个角落都一样,聚赌的一群,围观的更多,男女老少无一例外。而龙门县永汉镇近年的“做棚”热,让村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提升,于开拓视野,提升境界,创意致富等等都有裨益。我看了永汉镇“做棚”时间表,从正月初四陆续排到了二月初七。除“做棚”外,爱好农民画的村民还三五成群地相约一起创作,这么一来,打牌赌钱的现象也就少了。

 

总之,“做棚”的具体内容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由最初的与远方的亲戚朋友、外嫁的女儿等相聚,后来慢慢地增添唱戏文、看电影、观球赛、村民表演、交流致富经等内容,还成为了村镇的推介会,成为了一个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平台。永汉镇的“做棚”风俗对城市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以此丰富旅游路线,旅游能给农户带来很大效益。

古村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后人在古宅子里举行“做棚”活动,更是添加了一道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文景观,这是它的深层意义,无疑,它是“惠州最美乡镇”的标签,乡情浓郁,其乐融融,一派祥和……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