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尤以古建筑文化为世人所称道,有建于明初的中规中矩的平海古城,建于明末清初的规模宏大的皇思扬古围村等等。今天,我们要去探访的,是处于增光田坑的古建筑(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城),就让我们去领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田坑古城的辉煌成果吧。
沿着村道,一路前行,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都要把眼睛染绿了。来到半路上,有一个建于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的八角亭,此亭是曾任粤军少校团长的长坑人陈国强,于1912年以粤军代表身份赴京参加军事会议,依照颐和园内一六角亭样子描成图纸,以后带回家乡来按图兴建的,此亭坐东向西,占地面积4.2平方,由六根六角的石柱支撑,抬梁式木梁架,重檐攒尖顶。亭中央置一不足一平方米的石桌,上刻象棋和围棋棋盘,桌子四周各置一张石凳,供下棋、乘凉之用。亭上木质天花板上绘有八卦图案,亭正面檐下悬挂“永以为祀”横匾,亭虽为六角形,但当地人都俗称为八角亭。此亭建于村旁路边,是何用意,已无从查考。
一路驱车前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位于长坑村的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田坑古城。此城始建于明朝末年,建成于清朝乾隆年间,历经数代人才予建成。建筑之艰巨,工程之浩大,耗资之巨大自不用说,在交通极不方便的古代封建社会的农村,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非数十年工夫而不能完成。
惠东古代先人,建造了这么大的宅院,想来实在不易。从外面看去,高大的城墙屹立面前,城门处更是高大而坚固,城墙四周设有七个二至三层高的望楼,处于城墙的四角和左、右、后面的城墙中间,城门前面有一半月形池塘,因此美其名曰:七星伴月,想必是供守卫人员之用。整座城均用青砖或三合土筑起。
据《惠州府志》、《陈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和《陈氏族谱》记载,陈氏入惠始祖有信公的第七至第十一代共出了十个大夫,第八代的奉政大夫西峰公获得此地,其子奉政大夫宁斋公“富奏百万,修治黄河”的同时,大兴土木建造田坑城,经几代人的努力,在一万二千平方米的土地上将此城修建而成。整座城池就正面一个大门出入。
从城门进去,又是别有洞天。古城里面,巷道纵横交错,院落整齐有序。据史料记载,古城以大夫宗祠和进士第为代表,有四合院式民宅二十多座及众多房屋,左半部分多为两进院落式四合院布局的宅第,右半部分多为单栋结构的民居,全城共有近四百个房厅,据说,鼎盛时期,城内居住有一百多户人家共七百多人,故被邻村村民称之为“城”。城内巷道均为一点五米至两米宽左右,全为鹅卵石铺设。整座城仅在东面中间位置设一大门出入,大门进去是一个院落,院落后面还有二城门。大门前右侧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一条小溪经池塘外侧从门前流过,古城四周翠竹成荫,繁花似锦,果木婆娑,好一派岭南田园胜景。
现在,城里还住着许多陈氏后人,古城历经书百年岁月的消磨,虽然没有了昔日的显赫,但也足于让人慨叹。
在城里,进入大门右侧就是“大夫宗祠”,是全城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这里供奉着陈氏祖宗,尤其是十名官至“大夫”的祖先。宗祠建得较大而且比较考究,在城中是最大的建筑。祠内布置得庄严肃穆,令人望而生畏。在“大夫宗祠”左前方靠城墙处,就是古城的“进士第”,也是全城代表性的建筑,
参观了田坑古城,我们不难想象她曾经的辉煌,在农村,建造这么大的一座城池,也足于说明城主的富有。虽然经过了几百年的岁月沧桑,古城已经显得有点破败,但仍然保留着古城的壮观和宏大。在她的盛衰的过程中,留给后人更多的思考,也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田坑古城
田坑古城内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