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龙门古村倚水雄
作者:钟超宏(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8-02-09 21:50:09

 

地处增江上游的龙门,于明弘治九年(1498)建县。古人择水而居,故龙门多见古村。古村的造型和布局既有客家围屋的特点,也有广府梳式布局特征,其选址、建造依据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学说。

龙门的鹤湖围、王屋村、马图岗村、功武村、合口村、见龙围、绳武围,分别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它们体现了广府和客家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相容一村的特色,是龙门县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全县较具规模的古村落主要集中在永汉、龙华这两个古代水路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两地古村落中有4处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在龙门占有重要地位。

 先有功武,后有龙门   功武村位于龙华镇,由五世祖廖剩甫建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龙门廖氏来自江西,乃广东廖氏始祖。这一脉廖氏世代为官,其中四世祖廖金凤于南宋开庆元年(1195)考上进士,初为增城县令,后从戎,官至太尉。因廖氏曾连续三代功在于武,故村名“功武”。由于功武建村早于龙门立县,因此民间有“先有功武,后有龙门”的说法。

功武村地势周边高,中部低,属“五水归源”之格局,含聚财之意。周围三山似笔架,龙关蜿蜒不断,增江、香溪河绕村而过,呈鱼跃龙门之势。

古村属广府建筑风格,布局点线相接,次序营建,有五宅第、古码头、正街、廖氏宗祠等。其规模之大、规格形制之高、整体结构保存之完整在省内较为罕见。

见龙围屋,超然洒脱   见龙围位于地派镇渡头村,是结构为三堂、二横、一围龙、右侧置碉楼的清代建筑,建筑面积约2900平方米。见龙围与炮楼具有围龙屋的典型特征,前为半月形池塘,后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半月形的房舍由堂屋、横屋、围龙组成。围屋建有炮楼,位于围龙屋的右后方,气势雄伟,结构独特,具有极强的防御性能,炮楼的规模在惠州屈指可数。

见龙围村民祖籍福建,先迁移到广东兴宁,再辗转至龙门县城。见龙围的建造者刘学荣在龙门县城经商致富,遂建屋定居,落成于道光六年(1826);碉楼落成于咸丰七年(1857)。他的孙子刘士骥,20岁时以院试广州粤秀、越华书院连擢第一,时人视为“下山虎”。清光绪年间曾任两广学务处查学员,又赴美洲发动华侨集资兴办广西实业,可谓功成名就。

官田王屋,文武兼修   官田王氏一世祖为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王泰,官至承事郎。某年,王泰由福建莆田宦游广东,见增城棠村和东莞厚街风土甚美,遂在两地安家。元朝末年,增城棠村王文迁居官田。明末清初,王文佑的子孙耗费十八年建造了文佑王公祠、凌云阁等标志性建筑,逐渐形成有建制的村落。

王公祠在王屋的中轴线上,左右置横屋,祠后置民居,祠前有半月形的鱼塘,祠横屋右边有凌云阁。文王公祠,四进五开间,坐西南向东北,通面阔19.27米,通进深44.3米,占地面积约853平方米。文王公祠兼有明清的建筑装饰风格,气势宏伟,装饰精美,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画等做工细致。二进屏门有木制匾额,匾书“世德堂”,落款为“嘉庆癸酉季夏”,“史官華書”。凌云阁,在宗祠外右侧,高约13米,每层正面有匾额,自下而上分别刻有“钟奇毓秀”“经纬乾坤”“凌云阁”。

明清两代,王氏后裔人才辈出。文王公祠前面的禾坪上,有10对旗杆夹,其中4对刻有字,阴刻“咸丰壬子科举人”,“道光乙酉科拔元”。村内还保存着一块“武略骑尉”的木匾,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朝廷布政使、六品武官官田人王克昌所立。除了旗杆夹上铭记的武举人和拔元外,明清期间官田王屋还涌现多名生员、国子监生。官田王氏后裔文武人才之鼎盛在当地无出其右,无愧“文武兼修”之名。

永汉鹤湖,安居田园   鹤湖围位于永汉镇鹤湖村。鹤湖王氏十五世洪仁公,从梅县松源满田村迁到龙门县永汉下莲塘,执医为业,后于清同治二年(1863)建成鹤湖围。

鹤湖围坐西北向东南,是一座前有大面积池塘连结两侧壕沟,三面环水,前筑女儿墙,后筑高围墙,东北边仅设一斗门架石桥出入的城堡式客家围楼。不计池塘和壕沟建筑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长、宽均为80米),共有108间通廊房。其结构为三堂、四横、一外围、四碉楼、一望楼(后围中间的中心楼)、一斗门。围楼前低后高,因此外围左右两横屋顶,硬山顶呈碟式瓦面层层(五层)错落。斗门和碉楼硬山顶,船形屋脊两头高,封火山墙作锅耳状,傲然耸立,气势雄伟。碉楼和外墙开设枪眼,枪眼用方孔石镶嵌。鹤湖围平面结构呈方形,三面环水,背靠树林。多层次的天井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大门前有大禾坪、池塘,是一个科学的自然生态圈。

鹤湖民风淳朴,每年正月十三起灯,大摆酒席,全围人共同贺喜,场面热闹隆重。

绳武耘经,人才辈出   绳武围位于龙华镇新楼下村。明万历元年(1573)龙华李氏九世祖李素闲始居。绳武围布局密集,坐南向北,总面阔约168.95米,总进深约92.52米,占地面积约15717平方米,由围墙、祠堂及周边民居组成。主体建筑为主兑李公祠,三进五开间,硬山顶,砖、石、木结构,青砖砌筑,麻石勒脚,灰塑屋脊,兼有人字和镬耳封火山墙,木雕驼峰系板,墙楣有彩描壁画,地面红阶砖或青砖铺设。祠堂两侧有三合院式的民居,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和主兑李公祠一样纵向排列。左侧还有分布较为分散的横屋。四周围墙高筑,内墙有跑马道,墙体有枪眼。围墙共设六个高两层的角楼,一个正门和一个侧门。

绳武围的正门和侧门分别阳刻“绳武”和“耘经”。绳武两字出自《诗经》,意思是希望后辈能继承祖业,踏着祖先的足迹前进。耘经意思是希望后辈能勤读四书五经。绳武围李氏后裔谨记祖先的教诲,继承崇文重教的理念,自清乾隆十七年(1752)十三世李隶中考取举人起,绳武围先后产生8位举人、14位贡生。

马图岗村,“七刘”之源   马图岗村位于永汉镇振东村,是永汉刘氏宗族最早的发源地。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原浙藩参政刘仲明(原籍江西紫溪)被谪惠州,偶过社潭(今永汉马图岗),爱其山水,去官后留居,此为马图岗的建村之始。此后900多年,刘氏子孙在社潭一带繁衍生息,成为永汉现存最大的宗族,有着永汉“七刘”之称,其聚集地逐渐发展为马图岗、官龙围、新园、龙石围、松山下、上埔村、三角夫村、埔田村八个村,故永汉民间又有“七刘八村”的说法。

马图岗村是典型的广府围屋,其规格形制之高在永汉众多古建筑中数一数二。古村建筑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中轴上是六进三开间的祠堂,堂屋与堂屋之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中间设石板甬道,左右侧廊连接堂屋。祠堂两侧分布三合院民居,排列井然有序。其中三合院式民居又分三间两廊式和三开间天井式。竹筒式居住单位构成了外侧围屋,后围中心位置还建有3层高的坚固炮楼,围屋前设鱼塘,右设一斗门,它们将祠堂和三合院式民居围在中心位置。现围中还保存有一块刻于明代弘治年间的石碑,上刻明代著名思想家、书法家、诗人陈献章写给马图岗刘氏十二世祖刘宗信的四首五言诗。

永汉刘氏在科举道路上常有折桂,可谓书香世家。一世祖刘仲明为宋进士,历官浙藩参政中宪大夫;二世祖刘元善为文林郎、湖广衡山县尹;三世祖刘友梅为谏议大夫;明崇祯六年(1642)马图岗人刘旋乾(字元会)中举人;明清两代,还有10多名刘氏读书人成为贡生。

 

(摄影:罗振球、伍志红、邹永祥)

 

 

功武村古建筑群.jpg

功武村古建筑群

 

 

鹤湖围.jpg

鹤湖围

 

 

绳武围.jpg

绳武围

 

 

马图岗村.jpg

马图岗村

 

 

马图岗村古巷里.jpg

马图岗村古巷里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