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留住那一弯放逐民间的乡愁
作者:张丽敏(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08-22 23:21:25    浏览:2375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史常新的主题,我最早接触这个词也是通过余光中的《乡愁》感受到那一份海的阻隔,那一份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如今再细品那几行字,看到的不仅仅是海,而是期盼,是思念,是寄托,更是念念不忘的情怀。

小巷中,再看不到吹糖人的老伯。偶尔瞥见邻居家玻璃窗上的窗花,你是否记得当年奶奶灵巧的双手?记得小时候,隔壁家小哥因为有个会做泥人的父亲就让你羡慕万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些让孩提时的你充满讶异的技艺,可曾唤醒你的回忆?近日有幸参与了惠州市第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让我感慨良多,艺博会上设立的“惠州民俗馆”、“惠州民间工艺馆”和“惠州民间艺术表演区”、“惠州民间文化体验区”,让我找寻到了城市生活里,那遥远民间曾经遗失的那些美好。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头上这一弯明月,乡愁是牛背上牧童的笛音,乡愁是从来不曾走远的眷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头顶一弯明月,都有一缕不能停息的乡愁。不管你以何为生,只要离开故土,便和乡愁从此相偎,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心中却只固守一处风景。刚刚想起这两句“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诗句,又在这空灵的夜里依稀听到李太白的低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如玉盘遥遥镶嵌在苍穹,月辉铺在大地,可曾照亮我的乡关在何处?

我时常怀想古代《诗经》诗经的诞生,我们的先人临水而居、逆流而歌,他们的思想是纯粹的,是无为有为的,是有道可载的,所以才会有“大道无形”、“上善若水”这等佳话。历史的呼吸,总是在不经意间回响,一个个先人从南走到了北,又从西走到了东,漂泊感的万千纠结,大概是一个“空”字。我想,天是空的,时间是空的,愁苦是空的,水仙清香是空的,万事万物是空的,人,后来也会是空的了。

当金桂如约飘香,明月已悄然丰腴,遥悬于中天,盈满乡愁。月是圆了,人却难圆,月色如水,在游子的眼里却分外忧戚,苏轼有诗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静初。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漂泊久了,那一份思乡的柔软总是不敢轻易碰触,一碰心就碎了。这种没来由的乡愁,无需刻意便如影随形,哪怕你离的太久,哪怕你走的再远,终将无法排遣无法割舍。

传统村落标识着鲜明的历史文化印记,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凝结着一个地区及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我们诗意般的美妙乡愁。当快速的城镇化脚步不断跨越过那些古老的村落,我们还能找到我们来时的路吗?回望来路,追溯文化,寻根历史,让乡愁的目光有所投射,让乡愁的心结有所皈依。

但无论如何,生命是弥足珍贵的。在经历了太多的困苦与辗转流离的生活之际,生命中到底能留下些什么呢?我们追求的、想念的、拥有的、还是渴望的?那些美好的、刻骨铭心的、伤痛的、喜悦的,有多大的空间可以存放,有多久的时间能够停留?于是,在过往的岁月中,随着那渐老的青春,模糊了的不仅仅是那山,那水,那路,那喧嚣,还有那记忆深处根深蒂固的家乡烙印吧。

呵!多想再把玩一次孩提时的泥人,静静地坐在奶奶身边看她那双满是老茧的大手灵巧地剪出小鸡、小马,然后偷偷拿出去跟隔壁家的小哥换个泥人……在这满是靠机械车间生产的时代,我却发现自己喜欢上了那盈满温情的民间技艺,对下一届的民间艺术博览会满怀期许。

 

 

 

分享到: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