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西湖,文风蔚然;滔滔东江,英才辈出。位于西湖边东江畔的惠州市惠城区北门大街,虽古迹斑斑,可也人来车往,民风淳朴。街边的大樟树根深叶茂,是这里历史的最有力的见证。大街的25号是一座古老的大屋,人称苗屋。虽是陈墙老院,可也庄严肃穆而又不乏生气,已经褪色的朱漆大门,似乎在向过往人群展示着屋主的文明史。这就是“教育世家”始祖苗致信及其叔伯兄弟的故居,在这座古老大屋里,居住了苗致信一家五代人。苗致信一家前三代人大多数都对教育有浓厚的兴趣,有为教育而献身的精神。他们中既有大学教授,也有小学教师。先后共有24人站在教学第一线,另有6人分别在学校的馆、所任职,占这一大家庭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们尊敬地称呼苗致信为老苗,把他的后代称为新苗。这一教师之家,于1989年12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首届20家“优秀教育世家”之一,也是广东省唯一的一家。这三代人在教育队伍中,的确人才济济。老苗根深叶茂,新苗茁壮,一代强于一代。 一枝独秀 苗致信逝世后,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广州银河革命公墓,这是人民、国家对他一生贡献的肯定。是的,惠州的教育史上永远刻下了苗致信的大名。苗致信的一生,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全心全意,持教为乐,鞠躬尽瘁,淡泊明志,德高望重,他的名字似东江水一样芳远流长。 苗致信,字作云,生于公元1884年,是惠州市人。父亲苗惠卿,在清代末期做过文书之类的小官,因而落藉此地。他生下苗致信等六男二女,苗致信排行第七。苗惠卿虽官职卑微,但好文善学,尤喜爱天文、地理及数学,还对中医脉理、中药的性能效用进行研究。年老辞官在家,仍不停看书学习字。这对苗致信起了良好的影响。 苗致信在童年时代,敏而好学,7岁开始念书。在其父的教育和督导下,发奋读书,自觉学习文化,对四书、五经和唐宋八大家古文著作诵读不辍,勤学苦练古文写作。经常可见他在庭园中踱步吟诗,或挑灯伏案疾书,抑或倚门冥思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参加了清政府举办的科举县试,考取了秀才。苗致信凭着自己的才学,终于在八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可谓一枝独秀。 戊戌变法后,清朝废科举、设学堂,1901年丰湖书院改为惠州府中学堂。苗致信怀着强烈的求知欲跨进中学堂大门,如饥似渴地学起了文化科学,在秀丽的丰湖岛上留下了他孜孜以求的足迹。在这里他博览了古今名篇,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古文、医药等方面的知识;在这里,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多岁时,他通过努力考上了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专攻数学。以优秀成绩毕业后,民国初年(1913年)被委任为惠州中学校长(惠州中学是由惠州中学堂改办的),主持学校校务工作兼教数学课,一直至1927年底辞去校长职务,历时15年。 时局的动荡,致使苗致信教书生涯漂泊不定。辞去惠州中学校长职务后,1928年春离开惠州到广州。经他的老师金曾澄推荐,入广东省教育厅任中等教育科一等科员,并在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兼教数学课,同时还与及几位好友在文德路租借教忠中学的教室,开办统计夜校。1936年春离开教育厅,转任私立广州大学附中主任兼数学课。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广州沦陷,随广州大学附中迁到香港九龙继续上课。1941年香港沦陷,又辗转漂泊。于1943年回到惠州。同年春,被聘为惠阳县良井中学校长。1944年受聘回惠州私立持平中学担任高中数学教师。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粤秀中学迁到惠州,随后改为省立惠州师范学校。他应聘为师范学校数学教师。1949年10月,惠州解放。1950年秋季,苗致信以惠州教育老前辈的身份,任惠州师范学校代理校长,主持校务。此时他已年届65岁,因年老体弱,到1951年秋,他辞去校长之职,调任惠州图书馆馆长。1952年春,调到广东省文史馆当研究员。后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参加省政协一、二届会议。 苗致信曾当过惠州中学堂校长和惠州师范代校长之职。任职期间,他办学严谨,忠于职守,善于团结同事,发扬民主作风管理学校行政工作,尤其是在代理师范校长期间。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苗致信已近70高龄,他和全国人民一样,十分欢迎新社会的到来,对中国共产党表现出衷心的拥护。1950年秋季,他义不容辞地接任了东江专署委任的惠州师范代校长之职。他想,新中国刚成立,急需大批人才来建设和巩固政权,自己应尽有生之年为新国家多出力多培养人才。于是,他一上任,马上发扬民主,整治校风,以“严”治学,使学校的教学工作迅速进入轨道。从此,丰湖上空的读书声更响、更亮了。 苗致信不仅治学严谨,而且爱生如子。他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既向他们传授科学文化,又重视品德修养,造就了不少德才兼备的学生。1925年初,惠州中学的学生投入支持北伐军、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一天,反动当局准备于夜间拘捕学生。苗致信得知这一消息后,出于支持革命和爱护学生之心,立即派人通知学生迅速离校,使反动派的阴谋落空。他还经常接济穷苦学生,学生们把他看成良师益友。在他思想的熏陶下,许多学生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其中包括他的六子苗文纾、八子苗文约。 古语说,“家有隔夜粮,不做孩子王”。许多人把从教视为畏途,而苗家为何能世代从教,且终生不悔?据苗致信的孙女苗理正说,这是与祖父多年的教诲分不开的。青年时代的苗致信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他拥护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加入同盟会。1925年初,北伐军东征攻克惠州城,当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到达惠州时,特地拜访了苗致信,请他发动惠州中学学生参加北伐军的宣传工作,苗致信热情响应。一时,惠州城内到处是学生们张贴的“打倒北洋军阀”、“打倒贪官污吏”的标语。苗致信作为一名教育家,历来认为教育是兴国之本,经常勉励子孙以教为生,努力为国家培养人才。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苗家三代都把当教师作为理想的职业选择。苗致信那崇高的思想犹如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子孙后代前进的方向。 百花竞放 良种必能育出好苗。苗致信虽然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的遗训家风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后代。他所生的六男二女中,就有四男一女与他一样,终身从教,且成绩卓著,不愧为人师表。 苗致信的长子苗文绥,生于1905年5月。他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酷爱天文和数学,天资聪敏过人,在中小学读书期间,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7年从广州大学预科升入中山大学数学系,1928年由于苗致信去广东省教育厅工作,收入微薄,家庭困难,无法支持他读书,被迫停学一年。接着,他去广西龙州中学当数学教员,以维持家庭生活。1929年继续回中大读书。1932年从中山大学毕业后,留校任理学院数学助教。在抗战期间,他随中山大学辗转去云南、粤北砰石等地。抗战胜利后,随中大迁回广州石牌,直至新中国成立,他先后任数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在此期间,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作风严谨,得到世界名人、中大理学院院长何衍璇赏识,曾被提拔兼任院长秘书重要职位,并在 1952年,他被调到华南工学院,先后在数学系、物理系、无线电系、机械制造系、数学力学系任数学教授28年。在这期间,曾兼任学院教工会主席和代数几何教研组主任等职务。195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曾主动向组织多缴纳党费共计1万多元,并且自己省吃俭用,经常用节省下来的薪金帮助其他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志,深获校内上下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期间,苗文绥虽已年届古稀,但仍被下放到粤北山区“五七”干校锻炼。可是他始终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永远保持革命意志,经受了斗争的考验,曾多次被评为华南理工学院的先进分子,先进事迹刊登在1970年7月的《广州日报》上。粉碎“四人帮”后,他虽然年老体弱,但为了培养更多的祖国四化建设人才,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夜以继日,总结了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连分数在机械工程的应用》、《高次方程可解问题探讨》、《黄金分割法剖析》等10多篇文章。在体力虚弱、走动不便的情况下,他仍亲自上台讲课或深入到学生宿舍进行个别辅导,使广大师生深受感动。 苗文绅,是苗致信的次子。他的情况怎样呢? “一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学习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作风踏实,待人诚恳,耐心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对教学和科组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广州市第四中学对苗文绅的身后评价。应该说,这一评价是名符其实的。 苗文绅生于1909年8月。当地高中毕业考入中山大学物理系时,家庭经济发生困难,无法支持他入学的费用。可他心怀大志,采取边上学、边教书的半工读的形式,取得自给,经过五年半的奋斗,终于在1934年修完大学课程毕业。 他受父亲良好教育思想的影响,毕业后决心从教,先后在惠州持平中学、香港文化中学、新桥中学、广州禺山中学、德明中学、执信中学、中大先修班等多所学校任教。此间,与其兄苗文绥合著《初中几何杂题集》一书。1951年底,在广州第四中学任教直至1972年退休,时年67岁。在教学中,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并以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学校和学生的尊敬和好评。他曾任学校工会主席、物理科组长,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退休后他仍不忘教书育人。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广大青年渴望知识,渴望读书,苗文绅除经常回校为青年教师上辅导课外,还在家开设课堂,利用晚上义务为青年补习功课。1986年因病逝世,享年77岁。 苗文缵是苗致信的四子,现年已届八旬,可身体仍很健康。只从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就可看出他那不平凡的经历。他生于1914年,自幼勤奋好学。20岁考入广东省勷勤大学地博系,毕业后自1938年至1949年先后在省立惠州师范学校、惠阳县立第一中学、广东省立惠州中学和持平中学担任地理、博物、生物等课程,并兼任班主任。解放后一直在惠州第一中学任课。1972年退休,前后任教38年。他工作一贯踏踏实实、任劳任怨,认真完成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任务。1961年,他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在全县初中化学统考中名列前茅。因工作积极肯干,他曾多次受到学校和县教工会的表扬和鼓励。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深受学生敬重。 苗文缵不仅自己热爱教育工作,就是在找对象时,也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伴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39年1月与 苗文缉,是苗致信的五子,他生于1916年,1928年随父亲迁居到广州。他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1940年至1951年,先后在中山大学先修班、云南省宝山国立华侨一中、四川省重庆国立华侨二中、香港西南中学任英语教师。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在香港任教的他接到父亲的一封来信,他拆书捧读,信中情溢纸背,兴奋地描述了新中国成立的盛况,说着是中华民族的大事,是中国近百年来的伟大转变,是炎黄子孙的光荣,希望他从速回归大陆,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效劳。父亲那拳拳的爱国之情打动了游子的爱国心,苗文缉决定听从父辈的教诲,于1951年暑假即从香港回到惠州,先后在惠阳高级中学、惠州一中、惠州二中任英语教师。同时,他又听从父亲的意见,在教学之余,自学俄语,并很快走上俄语教学的讲台。1979年在惠州二中退休,时年63岁。但他仍依恋三尺讲台,坚持教学工作,发挥余热,先后应聘在惠阳师专、深圳格林威治英语培训中心、深圳大学等单位从事英语教学6年,前后从教45年。同时,他还利用退休后的业余时间,总结自己教学心得,编写了《英语语法与修辞》、《英语诗歌朗读方法》、《音乐与诗歌》等论著。 苗文缉在香港教学期间,也找到了志趣相同的对象,建立了美满的家庭。他妻子郑柏嫦,生于1924年,毕业于广州女子职业学校商科。解放前她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工作,1951年随夫回到惠州后,听从家父及丈夫的劝告,在当地幼儿园当教师26年。她热爱幼儿,教学认真,多次受到惠州市妇联和桥西区办事处的表扬和奖励。 苗静乔,是苗致信的第七个孩子。她生于1924年,1943年毕业于广州大学附中。她虽是一个弱女,可也不让须眉,操起父辈和长兄的旧业,一生从教。从1943年起,分别在惠阳县鹤峰镇中心小学、广州水上第二小学任教;解放后,先后在广州市第十五小学、中山四路小学、河南区小学任语文教师。在这期间,曾任班主任,兼少先队辅导员。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多次被评为广州市文教战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95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5年,她荣获“广东省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光荣证书和奖状。因操劳过度,于1984年病逝,她前后从教35年。 苗静乔也结识了同行刘永南,互相爱慕,共同建立了教育之家。刘永南生于1918年,在惠州长大,也在惠州接受教育。1938年中学毕业后,先手在惠阳县立第一、第二小学,横沥镇中心小学及惠阳县鹤峰第六小学任教。解放后,到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1980年退休,时年62岁。 一树独秀,带来百花争妍。在苗致信的思想熏陶和亲手培育下,他第二代的子、女、婿、媳14人中,终身从教的就有8人。这一代人,不仅终身从教,而且敬业、爱业、乐业,同样是一代良师,深得学生和人们的尊重。 新苗更壮 西湖边的木棉花落花开也不知多少回了,但总是一年比一年开得旺开得红。苗致信的第三代教育工作者就生活在木棉花一样的火红的新中国的年代里。他们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是新时期的又一代良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他们比起祖辈、父辈有着发挥自己才能的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深深地懂得:他们的理想、事业和前途都与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只有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人民教师的真正地位。因此,他们都在刻苦地、自觉地在人民教师的岗位上努力地工作,决心将祖辈、父辈的事业发扬光大。在苗致信第三代的63人中,从教者竞达22人,占三分之一,而且他们在教学岗位上都得到了长辈的真传,青出于蓝胜于蓝,做出了喜人的成绩。 木棉树高高地仰着头,深情地注视着近在眼前的这座苗宅,默默地看着他们在成长: 苗文绥的儿女、儿媳、儿婿,从教的有6人。苗文绥长女苗娜娜,生于1930年。解放后,她还是中山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时,就毅然舍弃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张家口军委和机要工程学校(后改通讯学院)任数学教员。1958年,从部队转业后,分别在黑龙江省虎饶县虎林中学、广州财政学校、广雅中学任数学教师。30年来,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和奖励。现在是广州教育学院离休教师。 苗文绥次子苗永茂,生于1933年,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学院。此后一直留校任教,在军事院校这块园地上辛勤地耕耘着,为培养海军的人才而努力,多次立功受奖。他现在是海军工程学院副教授。 苗文绥次子苗永茂妻子袁翠云,现是武汉市仁寿路小学教师,已从教20年了。 苗文绥三女苗韵娜。生于1936年,中共党员,毕业于华南师院政治系。原在海南行政区(现为海南省)党委搞宣传工作,1980年调华南工学院任马列主义教研室讲师。其夫曾自份,中共党员,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医室任五官科主治医师。 苗文绥的三儿媳角菜凤,现是云南省曲靖市中学教师。 苗文绅长女苗理璇,1952年在广州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中区、越秀区小学任教,后调至区教育局工作。她干一行爱一行,多次受到学校和区的表彰。其夫刘葆良,1949年6月参加革命,1952年在中南军区海军从事文教工作,1959年转业到广州市技校任教,后又调到广州市第四中学任教。他大部分时间负责高中毕业班数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为培养下一代费尽心血,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学校的好评。1987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88年离休。离休后,尽管他身体欠佳,但仍接受学校返聘,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发挥余热。 苗文绅次子苗永蔚,生于1937年。195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系,后留校任教,曾任无线电电子系助教、讲师、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等职。他刻苦钻研业务,发表过多篇论文和著作,在清华大学任教30年。1987年调往深圳大学任电子系主任。1989年8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前往澳大利亚学习深造。其妻陈佩卿,原是北京清华大学医院医生,现是深圳大学医院主治医师,为教育战线服务近20年。 苗文绅三女婿何成浩,1964年毕业于华中师院数学系,现是广东肇庆市第一中学教师、数学组组长。他热爱教学工作,在贵州中学任教时,多次在《贵州教育》及贵州市教研会发表有关物理、数学的教学体会文章。近年来,一直担任肇庆高中数学统考的命题工作,1987年被评为该中学高级教师。 苗文绅五女苗理璐,生于1947年,1967年毕业于执信女中。她先后在海南岛某农场中学、肇庆师专和省二轻职业中专任教,从教20多年。其夫陈华德,196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数学系,现是广东省二轻职工大学教务处主任、讲师。他多次被评为区、省的高校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 苗文绅的七子苗永芊,1974年毕业于广州师范学校,被分配到广州市三十九中学任教。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他坚持不懈地边工作边学习,1982年完成了物理大专学业,后于1989年获取广州市教育学院物理系本科文凭。他现在广州市第三十九中学任物理教师,工作踏实、责任心强。其爱人冼桂冰,1982年由广州教育学院数学专科毕业,现是广州一二一中数学教师。 苗文缵次女苗理正,生于1946年。196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数学系。她先后在博罗中学、汝湖中学任教。1982年调惠州市一中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在转变学生思想和教学工作方面,她做出了显著成绩。她年年都重任在身,工作十分繁忙,但对学生却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她经常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学生有病,她为他们求医送药;学生的衣服破了,她为他们缝补。她任教的班,同学们勤奋好学,积极向上。1988年,她担任班主任的这个班有52人参加高考,50人考上了大学,其中28人考上重点大学。从1983年起,她连续5年被评为惠州市、惠城区优秀班主任和先进工作者,《东江报》曾两次登载她的事迹。1988年荣获广东省“优秀园丁奖”,晋升一级工资;1989年记功一次,荣获国家教委等单位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证书及奖章。1991年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五一”劳动者奖章。1993年荣获南粤杰出教师奖。 苗文约三女苗理平。生于1958年。198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留校任教。 苗静乔次女刘小娟,生于1949年。1968年毕业于广州第六中学,任教20多年,现是广州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幼儿园的一级教师。 八十年的坎坷曲折,八十年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苗致信的子子孙孙一代传一代,都视“教育为兴国之本”,发扬艰苦奋斗、敬业爱业的精神,甘于清贫,乐于奉献。近年来社会上刮起了一股股“跳槽”之风,而在苗致信的第三代中,尽管他们许多人都有转行的机会和条件,但他们之中却没有一个人为之心动,因为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我们国家的今天。没有教育工作,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振兴在于教育,教育的振兴在于教师,教师担负着培养人才、振兴中华的艰巨而光荣的重任。看到教师工作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家长的信赖与尊重,看到一批批学生成为国家“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他们感到教育工作是多么光荣,精神是多么充实。他们决心为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在教育园地上,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和民族的振兴不懈地辛勤耕耘。 苗致信一家的足迹记录了中国近百年来走过的曲折历程;他们的精神闪现着近百年来新老园丁的精神风貌;他们的业绩是近百年来园丁的颂歌。 是的,有他们在,西湖会更加美丽,东江会更加富饶,中国会更加强大。他们不愧是一个德高望重的“教育世家”。人们赞美老苗根深,人们更祝愿新苗茁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