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长征路上——关于刘仑画的青春记忆
作者:王师式    来源:    日期:2019-09-26 12:35:59

 

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曾翻阅“惠城文史”22期,那是专门介绍刘仑先生事迹的专辑,似乎都未提到本文的内容,包括可能是他本人提供材料写成的“刘仑大事年表”。当然他本人经历太丰富,就像吃烧饼掉芝麻,难免忽略,但我觉得可惜……

——题记

 

今年是红军长征85周年,不断听到传承红军长征情精神的声音。回想30周年前也就是1964年,我在北京。那时纸媒相当发达,有一本杂志叫《中国青年》,历史悠久,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青年人几乎人手一册,也很受其他年龄段的读者欢迎。这本杂志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立论精辟,每期又有精彩画页名作,印刷也相当精美。为了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一些名画往往还有文字说明。

当时我拿到杂志后,随手一翻,一幅16开精美的油画就把我吸引住了。画面那种恢宏磅礴的气势让人眼前一亮;红军经过一片广袤荒凉的沼泽草地,虽然恶劣的处境有损他们的容颜,但那昂扬自信和不可战胜的意志是骨子里冒出来的,令我肃然。这幅油画叫“红军过草地”,是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画作,再看看作者,是刘仑。我一下愣住了,一股热血由脚下直冲头顶。是他,是他,肯定是他!

相信换上别人或许不会如此激动。刘仑这个名字我太熟悉了,而且有年近乎销声匿迹(对我来说),而今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打从我学龄前就念叨过这个名字。他家是我家的邻居。虽然他家住姚屋巷,我家在大菜园,分属两个街道,但我家对着惠州监仑的西门,他家傍监仑东北门。两门相隔不远,如果沿着高墙走,只需几分钟,中间又没有其它住家,其实是毗邻。正因如此,大人也常有来往。我长大念书后又知道他是我小学和中学(昌明小学和惠中)的忘年校友。惠州城不大,惠州人爱才,说到家乡人的成就都十分自豪,如果谁出了名,保险传得家喻户晓。当时惠州绘画名人不多,薛秀亭、李长天,再就是刘仑,刘仑在惠州又多次举办过画展,惠州人谁能不知道?但他大多在外,又有年龄的差距,我是否与他有过谋面,印象十分模糊,因此我的记忆里也就无法拼凑出他的容颜相貌。

刘仑的画作我倒不是第一次见。我小时候听我的兄长他们谈论过,那时刘仑在惠州举办过画展,展出的是国画,还有版画。1949年初,刘仑回惠期间,在惠州中山公园西侧文化馆举办了一次画展。那时我在昌明念五年级,饶有兴趣地前往参观。这次展出的全是东洋画,有不少是东洋人的生活画面,这些画多少让我有些陌生,也让我有些不解。不是说刘仑擅长于国画和版画吗,怎么是东洋画?事实上那时我并不懂画,只是看看热闹而已。后来知道刘仑曾留学日本,这也就很自然了。

现在这样一幅得奖、通过期刊传播到全国影响广泛的名画,作者竟然是刘仑,极有可能就是我熟悉的一个故人,我怎能不想亲眼目睹一下他的原作呢?我甚至也想一探它的究竟。于是在一个星期天,我来到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位于北京东城区五四大街,与著名的王府井大街不远,是庆祝国庆十周年建造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十分辉煌宏伟,是共和国专门研究、收藏、展示顶级画作的最高殿堂。当我踏进美术馆一楼大堂就看见东面大墙围了一圈人在观看一幅画,并有人在小声议论。我知道那正是饕餮一席美术的盛宴,一定有“好也”,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真巧!是“红军过草地"的真迹原作。于是我贪婪地把眼光在这画幅上仔细睃巡。我说过我对画是门外汉,我只能说更加清晰更加感人,气势更加宏伟,也令我更加兴奋。这幅画大概有1.5×0.9米左右,在诸多展品中,画幅是较大的一幅,我的眼睛搜索到画的右下角,画作者署名:“总政少校绘画员刘仑”。这使我得知刘仑是军人,在解放军顶级机关工作。但我也觉得有点怪,刘仑他只会按葫芦画葫芦的绘画员吗?肯定不是。想想也不奇怪,大概是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1964年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山雨欲来早已风满楼了,那时大讲阶级斗争、反对资产阶级法权、知识分子要夹着尾巴做人……也不许成名成家,要做人民勤务员等等。如果推后两三年,更不许突出个人,通常都是以“三结合小组”或者“集体创作组”署名。

在这次美展上,我还看到刘仑的其他作品,有国画也有油画,他是样样在行的绘画多面手,各种画法都很出色。在美术馆的另一次画展上我还看到过被总理称赞过刘仑的国画《奴隶翻身图》。也许跟西藏平叛胜利五周年有关,能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在全国最具影响的杂志登,对每一个画家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奢望。显然这一时期刘仑的画作,已达到了他个人的艺术巅峰。

在这次画展上,我也看到了其他画家长征路上的作品,显然是“总政”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卅周年,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组织画家重走长征路的一次创作活动。我认为这是刘仑画创作生涯的重要时段。总政组织的这次活动、以及红军长征路上惊天骇世的英雄事迹,都有力助推了刘仑的画作走向峰顶,而刘仑优秀画作通过杂志的刊载、通过国家级的展览传播到广大群众中而广受欢迎,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大鼓舞了那时的一代人。好的作品是永恒的,事隔55年,它的精神力量依然强大。今天习近平主席号召我们不忘初心,记使命,为两个一百年,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进行新的长征。刘仑长征路上的画作,无疑也为传承当年红军长征的基因,为这一代人新的长征仍然起到鼓风扬帆,擂鼓吹号作用。

我当时不但有看刘仑原作的欲望,还有拜访这位家乡名人的愿想,都在一个城市里,应该不是梦想。我还设想过晤面时一句乡音俚语,几句家长里短或许就能彻底消除彼此的隔膜;我也想象过他乡遇故知(当然这“知”并不是知己的“知”)是多么令人激动和美好。但卑微浅薄的我,刘仑在我面前就是一座巍峨的大山,是云泥的距离,是心灵的距离,距离和反差产生内心的阻滞;大师级人物工作和生活也一定十分繁忙,前去打搅也有点莽撞无礼;如果此刘仑并非彼刘仑,那种尴尬,更是自找难堪!……“文化大革命”开始那一年,我被打发去了大西北,一去廿年,西出阳关无故人,我才真真觉得,在北京时我的思前顾后,踟蹰不前,错失了机会,那真是人生的遗憾。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