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江西赣州:弘扬客家文化催生现代文明
作者:佚名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6-09 11:49:26

 

一、准确定位,适应时代要求,保护孕育现代文明的历史文脉

 

农村历史文化保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根基。加强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赣州市深化认识,准确定位,把对农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作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明确新农村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一是明确工作定位。明确三清一不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但不清文化积淀;三改一不改:改水、改路、改厕,但不改历史原貌。二是坚持四个正确处理。正确处理拆旧与建新的矛盾,对农村中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革命遗迹、革命旧址实施有效地保护;正确处理产权归属与保护资金来源问题,建立新农村建设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探索“私保公助”、“公租公保”、“公修公用”、“民保民用”等历史文物保护模式;正确处理复原修葺与合理更新的关系,不改变原有形制、风格,建筑样式及工艺;正确处理有形与无形的关系,保护、挖掘、传承好活态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民间艺术真正活起来。

2.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一是以古民居、旧居旧址为载体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开发。该市龙南县挖掘“围屋文化”,对全县370余座客家围物按照“一座围屋一种文化特色”的思路整修开发,该县里仁镇对36座客家围屋——栗园围的64条小巷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整体开发,焕发出新活力。二是依托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对历史文化进行挖掘保护。发掘、征集、收藏历史文物、民俗文物。三是借助现代科技对历史文化进行原貌保护。目前,该市挖掘整理出有价值、有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7项,普查出红军标语、漫画600余条,古戏台46处。其中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已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于都唢呐、石城灯会已通过了社会公示阶段,即将正式入选;18个项目申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秉承历史,赋予时代内涵,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文明新风

 

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秉承农村历史文化传统,赋予时代内涵,推进以传统美德和民主创新为核心的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新风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社会氛围,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和现代生活观念,大力塑造农村新风貌。

1.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深化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一是利用历史文化深化农村传统美德教育。利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继承、培植和发展以“邻里互助、和睦相处、扶弱济贫、仁爱慈善、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传统美德,赋予历史文化时代内涵,积极培育“创新创业,和谐兴家”的农村和谐创业文化,在农村弘扬时代精神、创业精神和科学精神,着力形成富有赣南特色的新农村客家文化体系。二是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传播现代文明。开发利用庙宇、祠堂等各类传统文化资源,把农村留存下来的古祠堂、宗厅和旧礼堂改造成“学堂”,把它们修葺成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变成“农家书屋”,整合成农村“科技文化超市”,建成农村互联网的“在线书屋”,使之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播现代文明的良好场所,成为展示特色文化、培育新风尚的主要阵地。三是在传承历史文化中深化农村“三德”教育。深化农村公德教育,组织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道德进村户、文明育新人”、农村社会公德评议等道德实践活动。深化诚信教育,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文明信用村庄”等系列创评活动,深化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五好”新女性等评比活动,倡导敬老爱幼、互敬互爱、团结和睦的家庭美德。

2.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是实施“红色文化”入校园工程。同时,为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直观有效,把“红色文化”编成富有赣南特色的采茶戏剧、山歌,开展“采茶戏、山歌”进校园活动。二是开展红色教育“九个一”活动。在全市青少年中广泛开展“读一本红色书籍,上一堂红色教育课,看一栏红色节目,唱一首红色歌谣,诵一篇红色诗文,观一部红色影视作品,游一次红色圣地,讲一个红色故事,写一篇红色体会”等“九个一”活动。三是构筑“三位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网络。建立健全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和“劳动实践基地”,在全市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网络。

3.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开展文明和谐村落社区建设。通过组建“一会五站”(“一会”:村民理事会;“五站”: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建立村民理事会工作机制、社区互助救助体系、社区卫生环境管理体系、社区纠纷内部调解机制,完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健全社区公益事业议事机构,对社区的文化传承和建设、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建设、产业发展等事项,实现社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建设富有特色的社区文明。

 

三、弘扬传统,融入时代实践,建设体现农村特色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在农村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出体现农村特色的精神文化新家园。

1.大力建设特色文化新村,提升农民精神文化追求。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开展“特色文化新村”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宜文则文,宜古则古,宜绿则绿,宜红则红,注重生态保护,打造各具特色、彰显风采的特色文化新村,如客家文化村、红色文化村、生态文化村、山水文化村、曲艺文化村等。截止目前,全市共涌现出860多个特色文化新村,共有2200余支各类民间文艺队伍活跃在农村。利用节庆日和农民艺术节,在农村开展农民业余文艺团(队)展演、特色文化村展、农村民乐展演、新农民美术书画摄影展以及农民手工艺精品、民间绝活展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近年来,全市共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700余场(次),其中大型文化活动12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提升了农民精神追求。

2.开展“新农村种文化”活动,发展有农村特色的先进文化。一是做肥文化土壤,健全乡土文化网。在农村建立健全镇、村、户三级文化网络,实施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六个一”工程。二是精选文化种子,因地制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植时代文化。挖掘整理“楹联、山歌、马灯、木偶戏、采茶戏、剪纸”等民间民俗文化,培植“文明和谐、创业兴家、民主法制、婚育新风”等时代特征鲜明的主题文化,使它们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种子”,成为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的内核。三是推动文化繁荣,完善新农村文化发展机制。建立“文化单位指导、文明单位帮建、挂点单位协作”的文化发展帮扶机制;建立新农村文化队伍培养机制、建立农村文化创作机制,在每个新村实施“年初有一套文化发展计划、年中有一系列文化活动、年终有一次文化评议”的“三个一”举措,构建农村文化创作长效机制。

3.推进历史文化产业化,依托文化产品共享历史文化。依托民间手工艺、民间声乐、民间戏曲、民间美术等民间传统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如该市定南县历市镇蕉坑村,把村民的传统艺术根雕发展成村民致富的一大产业,生产的根雕艺术作品远销粤港澳;龙南县开发客家酒文化,推出全国藏酒最多的客家围屋——客家酒堡,打造出一个集名酒展览、品尝、收藏、艺术创作以及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据统计,该市共形成各类特色文化产业60余项,从事特色文化产业的农民5万余人,特色文化产业既传承了优秀历史文化,又助推了新农村的产业发展,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文明。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