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龙舞,起源于远古时代,距今已上千年的悠久历史,盛行于隋、唐、明、清。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农闲和干旱季节为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老少平安的一项传统活动,主要是祭祀舞蹈,是华夏民族之魂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形式之一。中国舞蹈词典对它的解释为:“又名‘草把龙’、‘稻草龙’、‘香火龙’。民间舞蹈。龙舞形式之一。流行于全国各地。因龙形道具用稻草、柳枝、黄荆或青藤等扎制,故名。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的记载。至今有的地区舞草龙,龙上仍插点燃的香枝或蜡烛,夜晚耍起来星火闪闪,烛火莹莹,扣人心弦……。我国香港铜锣湾大坑地区,盛行中秋节舞火龙,龙用珍珠草扎成,32节龙身皆插满长寿香,从农历八月十四起,一连三晚,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欢腾起舞,轮番舞龙者达万人,热闹非凡。”草龙舞,既表现龙的灵性和威仪,也表达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草龙舞以古老的文化沉积和强烈的民族作风唤起民族的意识,以民族聚合力之内核,发挥其巨大的感召力。 一、广东上洞草龙舞的形态特征 草龙,俗名“草把龙”、“谷龙”,稻草为“五谷之王”,以之扎龙,祈求的是五谷丰登。其工艺原始古朴,一般扎草龙的阶段开始,年的气氛就已经被渐渐地勾勒出来了。到了七月底开始,上洞村的男孩子们挑来干草,村里选一位德高望重、编制草龙能手的长者,它带领着全村老少男丁一齐动手。稻草是扎草龙的主要材料,用禾秆草捆扎,辅之以竹、木片做支架,整条龙节段为单数,一般为3至9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编织工艺复杂精致,采用了编、织、插、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10多种工艺技巧,并将竹木藤蔓等材料运用其中,所编织草龙愈发精致,坚固结实,栩栩如生。草龙的制作是有层次,首先用篾条打成绳,这种叫篾绳,再用篾条编织圆筐,用竹竿连接,先编一条长长的草帘,编到最后分三个叉略往上翘起,象征“龙尾”;把草帘的另一头反折一层做两个弯角翘起做一个圆形草团作为“龙宝”(龙珠),形似“龙头”,以剑麻作龙须,两支手电筒作眼睛;中间每隔一小段扎一小捆椭圆形禾草,用绳子扎成每节长约一米略带弧形的草垛,串上一根竹子做“龙身”。再配上一堆红红绿绿的装饰,在龙头、龙身、龙尾挂上一些彩纸,龙头和龙身上面都插满香烛,再用一根根手腕粗的木棍牢牢撑住。草龙的长度不一,多为18米左右,为9、11、13节,最长29节,15节以上的龙舞动不易。现在会草龙舞的小孩不多了,于是龙身精简到15节左右或更短,表演时,龙身和身尾的长度随龙舞人数而定。 草龙舞的开始和结束都要举行严肃的“开光”仪式,草龙舞前要“匡龙”又名“祭龙”,就是请龙神下界附身。习俗上点“睛”和采“青”仪式,首先在祠堂上开坛、立案,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祭,静悄悄地带着男孩出村到一个偏僻的绿树成荫的旺树下,这是事先挑选好的时间、地点、路线。点睛后,举着大旗幡一面,幡上缝制“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伴着音色浑厚的大锣、大鼓、大钹等伴奏的打击乐器,由于打击乐音差高低较大,对比强烈,使草龙更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点睛后的一道程序是采“青”,草龙一着“青”就龙腾虎跃,这就是开光亮相。草龙舞行“三献礼”后,鸣金擂鼓发炮,草龙舞队随之威风凛凛地冲出龙坛,玩一个扭丝圈,“匡龙”仪式即结束。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以龙珠为引导(龙珠为一人手持竹竿,上插可以转动的彩球)便在村头村尾舞起来,舞至半天或至深夜。 草龙舞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发展,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其演技也随着发展趋于艺术化,其表演过程妙趣横生,是演技多样的中国民间舞蹈之一。草龙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有着“七八岁玩草龙,十四五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广东上洞草龙舞的就是七八岁开始玩草龙,甚至更小些的孩童参与。草龙舞分两种,一是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至十五的“耍龙灯”;二是春节初一至元宵的“闹龙灯”。在八月初一至十五的日子里,村里的女人们则洗净双手,在屋沿两边挂好鞭炮,家门口架起供桌,摆上生果和水酒,迎接草龙参拜,草龙舞到哪里,锣鼓就打到哪里,鞭炮就放到哪里,场面非常热闹。“现在的小孩虽然不愿意学草龙舞,但还是非常喜欢看。草龙一舞到,围观的村民不停地向草龙抛炮竹、四面放烟花,孩子们还争着冲龙头,希望来年行好运气,全村欢天雀跃,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据说,以前在广场表演时,表演者须头戴草帽,身披草肩,脚穿草鞋。跟如今一样的是草龙舞动前,在龙身插上香烛,在一套惊险活泼的表演技艺中火光飞舞,不亚于观看一套精彩绝伦的杂技。十节以上的草龙过于粗大结实,夜间起舞时,插在龙头和龙身的香烛不停地燃烧,一条烟气缭绕的火草龙舞起来五彩斑斓,犹如真龙凌空飞舞。由于形体较长,演出场一般在空旷地,才可能满足舞姿变化多端。 草龙舞表演套路分盘、滚、游、翻、跳、起、伏、抢等,有跳龙门、过龙桥、拜四方、走龙云、穿龙肚、舔龙脊,寻龙珠等表演程式,还有蛟龙漫步、金龙钻档、首尾齐钻、蟠龙吐彩、金龙串柱、火龙摆尾、游龙戏浪、一柱擎天等造型,都是民众的丰富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表演程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表演程式中,舞者速度快,调度的相当大,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技艺娴熟,动作干净利索,灵活敏捷,更显“龙紧人也圆,龙飞人也舞”,只见草龙在飞腾,人在翻舞,龙身迎风,呼呼有声,煞似蛟龙出海,令人屏息凝神,目不暇接,再加上热烈奔放的锣鼓声,确有一种翻江倒海的磅礴之势。尤其在竞赛时,舞者轻捷矫健的动作更快更复杂,龙身左耸右伏,九曲十回、蜿蜒翻腾煞是好看。草龙表演中有多只长龙齐舞,表演者需布场协调共同完成,由于技巧难度增强,其舞动、翻腾、跳跃,动作复杂惊险,使观看者嘘声不断。草龙还以各种各样的造型、变化队形、变化阵势等博得精彩掌声,村民们沉浸在一片欢腾声中,使节日活动高潮迭起,气氛热烈。 草龙舞持续几个小时以后,八月十五舞至深夜零晨,村里的男丁(草龙舞者)将草龙送到河边或大海边,堆在一起,面对河水或海水点燃草龙,一时海滩上火光冲天,极为壮观,烧掉化龙,送龙回龙宫;如果村子里遇到什么灾害,或者久旱不雨,也可扎草龙去河边焚烧,祈求“龙王”消灾、降福或降雨。广东上洞村舞草龙婪烧的习俗,它与中国传统的喜庆节日相结合,除了展示东莞民众的智慧以外,还给当地民众营造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万民同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广东上洞民众的传统社稷文化,承载着农耕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 二、草龙舞的审美意蕴 广东上洞草龙舞的艺术魅力并不产生于单纯的民间风习和景观的表演,而是所展示的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意象凸现一个民族的内在气质和内在精神,构建更感到富有开放、开拓、搏击精神的召唤。今天看龙舞不仅仅是欣赏,且感觉到充满着当代中国深刻的思想力量,它传达了鲜明的时代共振的脉博。上洞村的民众从一幅幅形态徊异,风格不同,生动活泼的草龙舞的形象中发出具有现实使命感的心灵呼声。李白诗曰‘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烈烈引龙驹’,李郢诗曰‘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读了这些诗句,怎不令人意气风发,它具备着这种充裕的条件触发着人们特有的情思。 首先,广东上洞村民众舞草龙的观念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还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它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历代劳动人民对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种寄托及表达方式。其文化内涵既与民族思维方式有关,又与特定的文化氛围有直接的联系,它弘扬民众殷切向往的一种天地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 再之,广东上洞村民众舞草龙的理念 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它是利用人体多种姿态,揉合于龙舞技巧当中,完成各种高难动作。在龙舞动作中有“游龙戏水”、“飞跃龙门”、“翻龙肚”、 “龙滚单”、“龙卷尾”等几十种套路。展现了神龙穿梭,遨游于天上、人间、大海的形象,演绎了龙为人类除害、布雨等传奇故事,在动作造型中体现出龙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经过艺人们的精彩演绎,龙舞技艺有着宽广的表演空间,充分发挥人们的艺术创作水平,极具表演性和观赏性,培养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殷切盼望。 最后,广东上洞村民众草龙舞的婪烧习俗,体现了东莞民众的传统社稷文化,承载着农耕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通过这个美丽的庞然大物穿越千万年的历史烟云,无休无止地在东方大地上盘旋翻腾,在炎黄子孙的浩瀚心宇中高高飞翔。这体现上洞民众长期耕种的历史和与生活环境做斗争,通过祭龙求雨求财,达到娱神及祭祀天地神的形式,使古老的传统文化得以保持和延续。随着草龙在辉煌中翻卷着欢乐、吉祥、幸运的色彩,同时闪耀着力量、信念和追求的光芒。它象一条无形的纽带,一条由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观念、共同的心理素质交融而成的纽带,把整个中华民族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广东上洞村舞草龙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以东方巨龙之伟像屹立在世界之林,抒发了民众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和表述了龙的传人幸福和谐的生活情趣。上洞草龙舞浸润着中国的文化艺术,弥漫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之中,其形象几乎囊括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的精髓之一。它的影象浩如烟海,闪耀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龙的魂魄,传递丰收和祈求风调雨顺的心愿,无处不在,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世俗化的草龙舞文化中找到中国龙的意趣,让我们在追寻和把握传统艺术风范和民族精神内蕴的同时,去努力寻觅与时代的契合。我们将高歌中华民族之精神,让中华草龙舞源远而来,向久远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