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过去了的辉煌
作者:杨城(惠州民协顾问)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2-05-31 15:54:49

有一天,在街上遇上了一个很久没有谋面的好友,谈话中自然地问起:“你爸还好么?”我的朋友事业有成,在惠州这个小城里也是一个能经常看到名字的人物。他在两年前就把父亲从农村接到城市里来了。他父亲来城后我曾去过他家,那是一座有天有地的三层的单家独院。它的出现曾让好些人羡慕不己。我说:“怎会回去呢?”他的老家在山区,是一个很大的古村落。我在读高中时,受邀曾去过他家,领略过那个有四百多年历史、近万平米、四角有四个角楼的那种古围村。据说古围村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好些有名的人物。因为村子大,有人叫它“九天十八井”,因为它有名,也有人叫它“和兴城”。我们曾在那村中四处溜达,确实是大开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对那些镏金的牌匾,什么“进士第”、“武魁楼”、什么“圣旨牌坊”、“功名石柱”,只是好奇并不深解。走着,走着,无形中总会有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感慨,无疑这种氛围深深地薰染着我的好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走出了围屋,走上了社会。我想着想着,我的朋友也沉默了好久,才感慨地说:“为什么?他说不习惯,别的什么也没说。”呵,我突然想起了沈从文的《围城》。从围城走出去是一种考验,要走进围城更需要一种见识和勇气。

分手时,我说:“什么时候我要去看看你爸。”朋友笑笑说:“怀旧呀?”我只是笑笑,一时无话可说。

古围村与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到底有多大的距离?换一个思维或许你会说,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出现多少,那些古村落就会增加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当然也会有人说,这是一种误区,或者说这是历史轮回的一个过程。

古村落多在山区或是附近有较多农耕土地的地方,这是农耕社会所必须的。古村落的出现和形成,这里有着太多的人类生存的智慧,或者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族群观念的深化和传承。

古村落绝大数是以同姓而群居的,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为了生存,为了安全,群居是必然的。因为同姓,总有一种宗族的血缘关系,这种古老的观念有一句俗语:同姓三分亲。尽管平时也会有些争吵,但一到大是大非、大灾大难,他们就会一致对外,小的是受到别姓人家的欺凌,大的到外国人的侵略,保家卫国就是从这种观念上发展而成的。到了城市,住进了高楼大厦,这种观念就在不知不觉中淡化或是消亡了。一个小区的住户来自四面八方、天涯海角,己经很难形成一种族群观念了。即使同住一栋大楼或是门户相对,但是那种交往比农村赶集遇上的认识相差不己,极少有围屋中的那种深交。大有一种相逢不相识的味道。这种族群观念的消失又意味着什么呢?难道我们只能在大灾大难面前才想起它的重要么?人是需要交往的,思想是要交流的、沟通的,一旦失去了最基本最内心的和谐,那住的地方只是房子而不是家了。我想朋友的父亲有洋房不住,硬要回到那古老的围村去,这也许是他的理由之一。

一些高楼群,众多的住宅小区的建筑,必然地要占用很多自然的土地,对自然必然有着某种破坏,有好些开发商也许己意识到了这是一种破坏,所以在建筑时留有一定的空间,作为小区的花园,但是这种补偿,远远比不上大自然所给予的。尽管小区的花园里也栽树、种花、养草,但总有一种作秀的味道,一种乏味的感觉。远不比山野中乡村里的花木,开放自如,形态不拘的生气勃勃,就连那吹过来的风都截然不同,山野的乡村的风,总会有点诱惑的味道。中国人是很讲究住的,讲究什么?不外就是自然的环境,水土、形胜、空气等综合指数。这种自然环境的好与坏,对人身心的影响是慢性的,当一种爱好或厌恶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时,你就会有一种发现。朋友的父亲也许发现了一点什么,或是比较后发现了哪里最适合自己。

围村的古建筑,是一种过去了的辉煌,是一种活着的存在。就说我朋友的那个古围村“和兴城”吧,“和兴城”就象一座庞大的城堡,座落在南山脚下,它依山而造,村边有一小河流过,大门前面有一个大大的池塘,这水塘确实有很多学问,在风水学上说,是聚水为财,如果遇上火灾,这又是救火所必须的,还有一点,平时村中所排出的污水经过池塘的沉淀之后才外排,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污染。村内有八口水井,兴旺时有七百多户人家,万余人众。村里的四个角,有比房子高的角楼,又称碉楼。那角楼以及四周的墙高大厚实,全是用三合土夯成,很明显那是防盗、御敌所必须的。在那么大的围村中,每间房子都能相连,下雨时你走遍每个角落,你的衣服都不会淋湿。关上大门,半月不出,生活也不受影响。建筑的布局,庞大复杂的排水系统,在那个年代己是相当超前了。那门、窗、厅、廊、檐角,那雕塑,那工艺,就是今天你也会叹为观止的。再说那建筑材料,墙基以及房子的楼下部分全是用三合土夯实而成(沙、黄泥、壳灰加黄糖、糯米浆)到了楼上,则用泥砖。石防水浸,泥砖通风透气,防潮隔热,冬暖夏凉,那种快意不是城市里高楼大厦里的空调可比的。

生存的智慧来自生活的压力,生活和生存总是相互矛盾、相互依存,这样,人类的家园总是向着更自然、更诗意的高处发展着。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热已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不少人从城市往山野农村奔去,这或许可以说,某种观念己在悄悄地出现。十年前网上曾流行一句话:有点田,有点钱,有间房,有点闲。这无疑是对农村山野生活的一种响往。随之,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果然有不少人在乡下建起了房子,尽管这房子和古老的围村大大的不同,但他们追求的和谐安静、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是相同的。想得更远一点,这是否是一种历史轮回的开始呢?是的,是要回去的,总有一天,但哪一天我不知道。群居观念、亲情的、道德的观念是不会消失的。

广东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曾发起过“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效赫然。我想,对于古村落的建筑艺术、传统的民族文化、睿智的生存智慧,其意义是深远的,这个工程远远不止是抢救和保护。当我又一次面对那庞大的破败的古围村时,我有一种茫然的感慨,既没有对破落的古围村感到悲凉,也没有对城市中的高楼大厦蜂起而欣慰。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