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为期5天的2013南国书香节暨第三届惠州书展展出的第四天。据报道,本届书展以“阅读实现梦想”为口号,展场面积2万平方米,共设有展销和展示区21个。40万册图书5~8折优惠销售。 面积2万平方米的展场,再加上40万册图书5~8折优惠销售,让笔者不由地想起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若在题目中加一个“展”字,不就是惠州书展活脱脱的写照么?难道真的有时空转换这回事?难道诗人在800多年前,就已经预测到今日的图书在大量音像制品的冲击下的囧境----“向来枉费推移力”,而不得不借助“昨夜江边春水生”这样大规模的书展,才得以“此日中流自在行”? 想想当年的我们,还处于懵懂无知的阶段,就已经对书产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虽然对“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类似“阅读实现梦想”的实用主义表述还不甚了了,但对借书证扉页上那一句高尔基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却是铭刻于心的。也正因为如此,对南宋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一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体会颇深。的确,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年代,书,这被朱熹譬喻为“半亩方塘”的可爱精灵,给我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多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天光云影”,那汨汨而来的源头活水,又给我们如饥似渴的小脑瓜,带来多少滋润和启迪啊。当大家都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了,又何来“向来枉费推移力”呢? 说起“向来枉费推移力”,还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那就是某些老师,居然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里的“渠”(第三人称:他、她、它),断章取义地解释为渠水之渠。如果这样都说得通,那欧阳修的“常谓此声今已绝,问渠从小自谁传”,陆游的“问渠何似朱门里,日饱鱼餐睡锦茵?”又该如何解释呢? 好在“向来枉费推移力”,是怎么都敌不过“昨夜江边春水生”的。真希望“昨夜江边春水生”能一劳永逸,“此日中流自在行”不就变成“此后中流自在行”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