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浅论文艺作品的《序》与《跋》的写作
作者:李建毅(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20-12-06 22:18:59

 

内容提要:

书里的序和跋是作品的脸和脚。没有看到脸,很难看得到书究竟要表现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没有看到脚自然很难窥其全貌。作品本身就如一个正常的女孩,无论长得如何漂亮,光彩动人,总得穿上合适的上衣、裙子或裤子。序跋的成功就如衣服是否得体。可见序和跋的对于作品的重要。

 

说到文艺作品的序与跋,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序和跋不就是一本书或者一类书的前言和后记吗?其实序和跋远不止这么简单。依笔者看来,序和跋自有其使用的妙处。我国晋代文学评论家挚虞在他的《文章流别论》中说“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意思就是说文章时宣示天上、地下的迹象、规则,阐明人之“五伦”的次第、秩序,探索、研究各类事物的内容及表现。而借用挚虞的理论其实序和跋就是说明一本书的过程,构架理由,阐明书的内容次序,探索和研究书里作者最初的想法和其表现方法。如果把一本书比作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的话,无疑书里的序和跋则是书本内容的脸和脚。没有看到脸,很难看得到书究竟要表现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没有看到脚自然很难窥其全貌。可见序和跋的对于一本书或者著作的重要。

一般的读者在读书时都会先读序和跋。因为理解序和跋的意图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什么是序呢?序在我国古代的《尚书》和《诗经》早就有了。首先把其作为一个文体的当属南北朝的文学家萧统的《文选》《现代汉语辞海》下的定义为:“介绍或评价书的内容的文章,古代多放在正文的后面,直到晋朝开始才把序移到正文的前面。”,故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

序的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那么什么是跋呢?《现代汉语辞海》也给出了定义:“跋,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文章、字画、金石拓片的后面,内容大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说明之类。”是写在作品正文后面的文章,主要作用是补充说明作者的写作感受,有的“跋”还有修正原文讹误和交代原文未及交待的事件的作用。我国著名学者石建初认为跋始于晋朝。目前能看到的跋当属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跋》。现在许多书籍也叫后记。

当然就其共同点而言,序和跋都能对写作原因、目的、过程方法、意义、以及主要涉及内容的简介或说明。有时序和跋还有吸引读者读下去或者引导读者对作品的思考作用。甚至互为补充。其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或叙述与抒情相结合。

当然也有认为序和跋是可以不区分的,认为序和跋只不过放置的位置不同而已,两者可以互换。其实还是有些差别的。比方说,序在前,跋在后。近现代逐渐演变成序由别人代写,即代序,跋,作者自己写。前后呼应。

了解序和跋他们之间的异同和重要性,我认为我还需要关注文学作品或书籍的序跋写作忌讳,我认为序和跋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是蛇头蛇尾,这种序和跋往往语言平平,分不清主次,序言和正文完全一个调,未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序没有力道,语言没有张弛力,语气太过于平和,不能集中反应作品内容的主要特色。跋则写得唯唯诺诺,对书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关心。如果一部作品序和跋言不由衷,没有对本书没有任何说服力,这种序和跋实际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写和不写都一样。

二是龙头蛇尾。序言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写序的某些所谓名家丝毫不看作者书的内容,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对作者不是毫无节制的高调赞美之词,就是与主题丝毫无关,一个劲的宣言写序者文学主张。而该书的作者,只要看到一篇因所谓名家写的序,如获至宝,至于里面写的什么,丝毫不关心,只管把名家的名字往上头贴。接下来作者欣喜若狂,草草写跋,要么一味对序推崇备至,要么自言自语和各说各话,序和跋两者丝毫无对应关系。如此大功告成的书,序与跋自然是龙头蛇尾,毫不搭调。

三是龙头龙尾,两头翘,即序言和跋的语气、用词完全一样,充满的全是对作者的赞美之言,两头说的事情非常接近,作者经常看到一些作者的书籍序里怎么说,跋里也怎么说。这种组合实际是跋完全重复了序的内容,客观说了,是需要去掉其中一方的。就像一个人同时穿两层同样的衣服,不是闹别扭,就是多此一举。

四是隐头隐尾,也就是一本书既没有序,也没有后记。实际是把头和尾巴都藏起来了,这种类型的书籍往往即看不头,也看不到尾巴。这就像看一台舞台剧,既看不到开头报幕,也不知何时结尾。这种情况其实是一种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当然也有作者认为没有序和跋是为了不事先影响读者的阅读取向。如匈牙利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艺术社会学创始人阿诺尔德豪泽尔(Arnold Hauser)超过五十万言的奠基之作《艺术社会史》、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小说集《隐居时代》采取的就是既无序也无跋。当然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少,除非你是难得的名家,人家一点要读你的书不可。

五是多头多尾,实际就等于无头无尾。2015年,我收到一本省内80后的诗人作品,翻开书一看,总共65首诗,共172页,给其写序的有两位之多,在跋中给其写评的全文录用达7位,摘录写评的达24位之多,也就是说写序写评的达64个页码,写序和跋的占总共页码的37%点多。让人无法知道作者是想让读者看他的诗歌,还是看对他诗歌评论。虽然其还请了香港某诗人写了评论,凡是给其写评的,哪怕是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也特别标注“著名作家”。貌似有头有脸,实质是德不配位,读者还没看内容就被各种序和跋搞得焦头烂额了,哪还有详情看其中的内容?很显然这是一个序和跋做得非常失败的例子。事实上,我们又有多少作家出书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出现同时请多个名人写序写跋的呢?

说完了序跋的写作的忌讳,那么好的序跋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我把它们的关系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龙头凤尾,这种写法是最好的序和跋,一般不仅要前后呼应,而且要龙头要高,言语调子要升。凤尾要略有发散,略微低调。这种序跋的写法往往是写序和跋的作者高度默契的结果。也就是说,写序的人对书的内容和作者了如指掌,至少对文本是做了深入的了解的。而写跋者也是对序进行了仔细研读,知道写序的人对作品全貌的哪些是溢美之辞、哪些是不足,并一一予以回应。并对序中的思想及创作思想予以阐释。犹如飞翔之鸟,故称为凤尾。如:2018年中国第八届散文集冰心奖获得者陈雪老师的散文集《时光印格》的序,由著名评论家周彦文写的《沧桑为正道,有料最难得》一文,由“近三十年来,甚至上溯两千多年,关于散文的探索层出不穷、五花八门。”说起,然后谈及作者的散文《母亲的菜园》《铜锣》《爷爷下书房》《客家葬礼》《族叔》等篇目的看法,提出“好散文的标准不是固定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以读者的身份指出当今散文存在“假、大、空、废”等问题,再提出文学贵在“有料”“继承”“创新”。整个文章其实是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来阐述文学、散文的要求,非常贴实际地针对散文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堪称真正的龙头。而该书的作者在后记里,首先表明态度:对读者哪怕骂作品是“垃圾之作”也应心存感激,然后谈自己对写作的态度就是“保证自己一直在用心写作,从没想过投机取巧和哗众取宠。”这其实是对序言中问题和创作态度的一种呼应。然后作者再谈及对本书作品的收集体例、作品内容、历史作品的看法及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其实质是对序内容的一种发散性解释,犹如凤尾。序和跋是典型的龙头凤尾关系。

我最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科日故事》,张裘老师写的代序《让生活充满神话》一文中先从世界局势到最新世界各大变局,再到博鳌亚洲论坛,然后提到人类精神财富——神话。由此再论及企业管理,认为神话同样是一个企业的起点。再从报告文学角度,就《科日故事》创作的难度和闪光点、从文学和企业管理多维度的角度,非常契合作品本身的特定进行论证,最后再从中国的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从侧面说明一个企业的成功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的缩影。正如文中所说,“一本书的面世,不仅仅只是文字的开始,我们更愿意这是一个神话的开始,一家企业、一个民族、整个国家只有具有神话里不懈奋斗的精神、瑰丽无比的神话般的创新,她们才会有未来,她们才会永葆青春地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典型的龙头。而在我的跋里作为呼应,我立刻把相对高昂的“龙头”神话进行降调,故跋的标题名为《脚踏实地走向未来》。然后从《六韬》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展开发散,具体谈及企业的希望,创作该报告文学的缘由,介绍整个作品创作的难点和自己创作理念,自己对企业工匠精神的理解,呼应读者对企业和报告文学的要求。如果不谦虚的话,也算得上是一个凤尾。

再如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的序《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和跋《大踏步撤退》采取的也是典型的龙头凤尾方式,在序中阐明了长篇小说的“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而跋则阐释了这部小说里写的“其实是声音”,分别从分享“火车的声音”和“地方小戏猫腔”的过程,谈了这部作品创作思维和创作主题,也是典型的“龙头凤尾”。

二是凤头龙尾:这个序跋的写法相当于把“龙头凤尾”的写法倒过来写,也就是说在序里对整个书的过程,体例,作者创作想法等进行低调说明、介绍。而在跋里则对作品里的特点、优劣势,特别是对未来的展望进行高调描述。也就是把第一种方法的序跋互换位置,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是隐头凤尾或龙头隐尾一本书里只有跋,没有序,或只有序没有跋。相关的内容要么在仅有后记里予以阐释,要么在仅有的序里表达和说明。这种写法,在我国东晋之前,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这样。如我国的先秦时期的大儒孔安国写的《尚书序》,文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太史公自序》等等莫不如此。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熊育群的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⑩采用的也是这种方式。书里没有序,但他用了近两万字来写跋。这篇的跋里,作者从故事的真实立场来开篇,其实是对当今各种抗日神剧,不切实际的虚构的一种反衬和否定。再次通过叙事来展示了故事的真实构架,第三从探讨日本国民性切入日本侵略之路的原因,第五则是从一对真实日本夫妇——近藤富士和侵华日军士兵近藤三郎的真实故事来回归人的本性,进而探讨日本军国主义土壤。如文中所说,“武士道视偷生为羞耻……残忍与审美竟然可以糅合在一起,越是残忍,越显得一种美。死亡成了一种表达手段,一种抒情方式,舍身赴死的仪式化甚至达到了‘凄美’的至境。”六是从现实抗日战争题材来阐释自己变换角度,首次以日本人的角度来写抗战题材,其实是说明了作者在创作层面的一种创新。这篇跋让读者叹为观止的是作者对文学的真实写作态度:这正如文中所说的,“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中几乎所有日军杀人的细节和战场的残酷体验都来自这些真实的记录,我并非不能虚构,而是不敢也不想虚构。”这正契合了我国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所说的“疾虚妄”,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作者的认真态度。这篇跋不仅从各个角度说明该书的成书过程,而且本身堪称一篇非常成功的报告文学,也是一篇非常好的纪实体小说的指导性教材。读完跋,不想读完全书都难。

同样不少作者习惯只写序,而不写跋也是很常见的,如我国古代最开始都是只有序不写跋的,只不过把序放在后面罢了。而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则只有他自己写的序。在这篇不到1500字的序言阐明了作家的写作理想——那就是“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其次就是作家的“难处”:他认为“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这不仅是我个人面临的困难,几乎所有优秀作家都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最后,他表明了作家的写作态度——“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世人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另外余华的随笔评论集《内心之死》也只写了1000多字序,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广东青年作家周朝军的小说《九月火车》则以简单1000多字说明了这本青春小说创作的缘起、过程和关联。这篇简洁的序也是非常成功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本书的成功除了作为作品本身内核的成功,序和跋的成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品本身就如一个正常的女孩,无论长得如何漂亮,光彩动人,总得穿上合适的上衣、裙子或裤子。序跋的成功就如衣服是否得体。正常情况下,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或裙子即可显示出女孩本身的婀娜多姿,如果在大热天多穿了几件衣服显然是一种累赘,故不适合请多人写序,或写多篇的跋或评论放后。至于再版作品增加序跋就如新婚后的女人需要换洗衣服,旧的序跋就如穿旧了的衣服仅当展览,那自然另当别论。

 

参考文献:

①《文章流别论》原载《古代文论名篇选读》125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71版,编者:韩湖初、陈良运;作者:挚虞

②③原载《现代汉语辞海》1321页,17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71版,主编:付学文

④《西京杂记跋》原载《中国古代序跋史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01版,编者:石建初;作者:葛洪

⑤《沧桑为正道,有料最难得》原载《时光印格》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11版,作者:陈雪,序作者:周彦文。

⑥⑦《让生活充满神话》《脚踏实地走向未来》原载《科日故事》南方日报出版社,201871版,作者:李建毅、方地,序作者:张裘,跋作者:李建毅

⑧⑨《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大踏步撤退》原载《檀香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101版,作者:莫言

⑩《己卯年雨雪》花城出版社,201611版,作者:熊育群

《活着》作家出版社,200851版,作者:余华

《内心之死》华艺出版社,200011版,作者:余华

《九月火车》花城出版社,201871版,作者:周朝军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