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龙门中秋 “舞火狗”
作者:欧苑霖、黄伟光(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    日期:2016-09-18 21:40:30

 

915(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杨屋村举办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舞火狗”仪式,吸引了1000多名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前来观看。

当天晚上8点左右,16位身着瑶族特色民族服装的少女齐聚村祠堂门前的一片空地,由村中老一辈以及“有福气”的妇女在她们的腰部和手臂用藤条捆上黄姜叶,再给她们戴上竹笠并插满点燃的香火,把她们装扮成“火狗”。

仪式开始了,少女们首先走到祠堂叩拜先祖,祈求风调雨顺。接着在地塘(晒谷场)围成一圈,双手向前靠拢,跳起火狗舞,唱起瑶家歌谣。然后穿街过巷,到村中厨灶前舞拜,又绕菜园一圈,每到一地,唱起不同的歌谣。最后,游舞到村外河边,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统统扔到河里,象征祛除邪气。此时,对岸的男青年便开始与少女们对歌。

“刚开始排练的时候我觉得很辛苦想要放弃,但最后我坚持下来了。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仪式,有点紧张,现在结束了觉得很开心。”表演队伍中的一位少女在仪式完成后告诉记者。

据老一辈的村民告诉记者,“舞火狗”一系列的环节跟他小时候看过的总体来说差不多,基本都传承下来了,就是一些环节相比以前有所简化。

据县文化馆馆长张莲香介绍,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蓝田瑶族乡“舞火狗”这一特色民族文化,县文化部门邀请了广州某文化传媒公司对整个表演过程进行全程摄像和航拍,下来计划制作成宣传片。

据悉,“舞火狗”既是蓝田瑶族一种祭祀仪式,又是一种特殊而神圣的蓝田瑶族少女“成年礼”,瑶族少女要参加两三次的“舞火狗”,才能进入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20065月,“舞火狗”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少女在杨屋围身扎黄姜叶、插香.jpg

少女在杨屋围身扎黄姜叶、插香

 

2、少女在杨屋围身扎黄姜叶、插香.jpg

少女在杨屋围身扎黄姜叶、插香

 

2、少女在杨屋围身扎黄姜叶、插香3.jpg 

少女在杨屋围身扎黄姜叶、插香

 

3、拜祖祠.jpg 

拜祖祠

 

4、拜祖祠.jpg 

拜祖祠

 

5、唱着歌在村中厨灶前舞拜.jpg 

唱着歌在村中厨灶前舞拜

 

6、唱着歌绕菜园一圈.jpg 

唱着歌绕菜园一圈

 

7、跳火狗舞.jpg

跳火狗舞

 

 8、跳火狗舞(2).jpg

跳火狗舞

 

9、唱瑶家歌谣.jpg

唱瑶家歌谣

 

10、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扔到河里.jpg

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扔到河里

 

11、祛除邪气.jpg

祛除邪气

 

 12、.jpg

对歌

 

 13、对歌.jpg

对歌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4072438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