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上,作家面对面吸引大批读者。图为台湾作家林清玄的讲座。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14日至18日,惠州一年一度规模最大的文化盛会——南国书香节暨惠州书展在会展中心掀起市民读书热潮。今年,惠州会场共展出图书品种近10万个,较2014年增长约20%,码洋共900多万元。同时,名家讲座、签售、书籍置换、艺术表演等60多种文化活动大放异彩,上演了一场全民阅读、文化共享的嘉年华。
本届书展以“阅读无处不在”为口号,展出面积1.5万平方米,现场分为展销、展示和动漫文化三大区,展示、展销区共设立优秀出版物展销区、惠州特色文化展示区、教育培训区、文体区、民营展区、动漫玩具区、电子教学图书专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图书展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画展区等18个专题展区,内容丰富多彩。
今年,书展继续凸显文化惠民特色,实施读者免费进场,所有现场活动免费向市民开放,全场图书8折以下销售。除展销区图书5—8折销售外,参展单位纷纷推出多种优惠措施,如台湾馆有部分特价书、重点书和内部按对象供应的图书供读者选购,部分文化及体育用品低至3.8折等。
众多名家大家前来助阵成为书展一大亮点。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的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首次来惠,约读者一起“读书,读心,读世界”;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与读者分享“童年的温暖记忆”,此外还有著名儿童文学家殷健灵、军史作家余戈等名人名家,以及本地作家肖建国、刘明霞、杨城等到场举办讲座和签售活动,吸引了众多读者围观交流。
书展期间,惠州各县区争相亮相地方文化特色,以图片资料、文字简介、实物展出、现场演示等方式推介民间艺术成果。惠城东平窑系列陶瓷作品、金沙画作品;惠阳的非遗图片展、平潭东平窑艺术陶瓷;惠东的山海惠东航拍片展示;龙门的农民画获奖作品及衍生产品;大亚湾的中柏文具、烙画、沙画、书法美术作品等均引人注目。
据了解,本届书展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市委、市政府主办,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惠州广电传媒集团、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惠州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联合承办,这是惠州市自2011年设立南国书香节分会场以来,第五次举办该活动。活动首日,共有约2.8万人次入场观展、购书,销售图书等文化产品金额约31万元,活动将持续到18日。
■现场直击
看点1 书香节掀起“亲子阅读热”
每年固定于暑期举办南国书香节,重点突出书展对青少年阅读的关注和引导作用。今年,青少年依旧成为书香节主要读者群。书展专门设立了少儿读物展销区,囊括少儿图书、文体用品、生活用品、动漫产品、音像制品等,并融入了较多的体验与创意。
记者在现场看到,青少年和少儿在整个展区最为活跃,其中不乏全家老少一起上阵。展柜、摊位旁,有的青少年席地而坐,专注地翻阅连环画、少儿文学,有的则在活动区玩得不亦乐乎,而不少家长也在一旁陪读、陪玩。
张女士连续三天带着8岁大的儿子“驻守”书展,母子俩边阅读,边讨论书中的故事情节。张女士表示,相比学习成绩,读书习惯对孩子更加重要,趁着今年这个机会,带着儿子一起来感受读书的氛围。儿子则在一旁说道:“老师总夸我读书多,来到这里,才发现自己读书竟然这么少。”
除了专门设立展区,书展还增加少儿优秀语言类节目展演、“你最喜爱作家”评选活动、图书漂流、“经典诵读真人秀”“古诗还可以这样玩--亲子大联欢”等,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味读书乐趣。
看点2 数字化阅读书展夺眼球
在慈云图书馆展区,数字化技术给阅读带来的便利备受关注。此次,慈云图书馆带来的展示包括电子图书借阅APP体验、电子阅览体验、触摸数字电子阅览体验、图书自助办证体验、图书自助借阅体验。
书展首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等市领导一行特意来到该展区。陈奕威现场体验自助办证和图书自助借阅流程,他随机选取了一本畅销书,工作人员将书籍编号输入主机终端,在数十秒时间里,机器自动在书架上取书并送达窗口,十分快捷方便。
据介绍,该自助借阅机类似“无人售货机”,适合公共场合使用,以供市民随时随地阅读。陈奕威在体验完各类数字化平台后表示,数字化给市民阅读带来了极大方便,希望能够普及,加大电子阅读推广力度,让阅读无处不在。
记者现场体验了电子借阅机,手机只要“扫一扫”,数千本畅销书就可以实时阅读,不仅如此,通过手机安装APP后,还可以直接下载机器提供的图书(2000册)到手机,方便手机离线阅读。
数字阅读服务中心主任钟琚帆告诉记者,目前惠州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基本完成,通过统一认证平台和强大的数字资源库统一检索系统,读者可随时随地查看、下载数字资源,查找馆藏纸质图书,完成图书续借和图书预约借阅服务。目前,惠州慈云图书馆有10万册电子图书,1万多册数字动漫和有声电子图书,8个科学期刊10年的论文数据库,24小时向读者开放。
看点3 设展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今年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届书展特设立“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馆”,展出有关抗战的工艺、摄影、灯谜、美术、书法等作品634件。
其中,重点作品大型泥塑浮雕“永不忘却”,宽9米,高2米,分苦难岁月、不屈抗争、伟大胜利三部分,表现惠州抗战烽火。还有1938年日军侵略惠州的37幅历史照片,最近拍摄的惠州抗战老兵和惠州抗日遗址等等。除了展览,书展还设有一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专题演出,深刻揭露了日军侵略惠州罪行,教育人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着眼未来。
在优秀出版物展销区看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图书展”也广受欢迎。据展销方介绍,书展特意组织了一批中外抗战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的图书进行展销,“这个图书展突出了时代主题,希望在向读者推介抗战主题优秀图书的同时,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读史不仅能使人明智,还能让人反观现在,着眼未来。”张大爷带着孙子淘了几本抗日战争的书籍,他表示这些书籍平时在书店都很少看到,希望能更加详实、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看点4 民间艺术博览大放异彩
平时我们使用的茶壶是如何制作的?在民间艺术博览展区,民间手艺人现场制作陶器、瓷器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围观。惠州东平窑手艺人现场教市民拉胚、造型,直到一件精美作品成型。
书展期间,众多民间艺术大放异彩。该展区的工艺美术馆、陶瓷艺术馆、名茶飘香馆、灯谜馆等专题馆,以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等形式,共展出超过1400件有关惠州地方风情的作(产)品,从多方面表现了惠州生产、生活、信仰、年节、仪礼、民间艺术与游乐的风俗习惯。
其中,工艺美术馆共有180件作品,农民画、剪纸、刺绣、沙画、壁画、泥塑、木雕、玉雕、藤制品等应有尽有。陶瓷艺术馆共有400多件作品,主要为惠州陶塑、彩瓷作品。此外,还有“广东十大名茶”、惠州名酒以及众多地方小吃供读者大饱口福。
在民间艺术表演区,安排了本地书画家、艺术家进行现场作品展示和表演,让观众近距离地欣赏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5天共推出40余个节目。展区负责人表示,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希望为全市民间文艺家和草根艺人搭建展示、交流、宣传惠州民间文化的舞台,推动民间文艺创作,促进惠州民间艺术交流。
■名家专访
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
追寻“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15日下午,尽管惠州下起雨,但市民参展热情依旧高涨。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的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首次来惠,携其新书《你心柔软,却有力量》并做主题讲座《读书读心读世界》。
“读书是一种人格的养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丰富的读书经历,就像在内心中种上了一棵大树,你的思想和感情就不会轻易被风吹熄。”林清玄在介绍读书和写作经验时说,阅读主要从两个方向,一个是为兴趣而读,一个是有计划的读。对于后者,要搭建自己的阅读体系,这样才能建立很好的阅读底子。
林清玄是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优秀作品逾百部。作为一名多产作家,他说,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自己创作的驱动力来源于不断追寻更高境界,不断探寻更深的情感,以及读书写作带来的分享体验。他建议读者,每天睡前把当天最精彩的感受和思想简单记录下来,不断的写和思考,慢慢就会找到写作的窍门。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就是我一直追寻的境界。”林清玄表示,现在很多的人内心慢慢变得僵硬,但僵硬并不一定有力量,人应该把自己的心变得像水一样柔软、有力量,不仅要心向高山,也要深入海底,触及生命的真谛和美好。
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人物殷健灵
文学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文学是通过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中国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人物殷健灵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孩子来说,文学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通过温和的、艺术的方式给孩子讲故事,让儿童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世界,引导他们向真、向美、向善。
对于当今儿童的阅读方式,殷健灵认为,现在很多孩子太依赖于电子产品,这样会导致孩子传统阅读能力的“退化”以及注意力的不集中,不利于思维的培养和成长。
“电子产品是冰冷的,而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是情感,他需要家长的引导和陪伴,有的家长随意把一个IPAD丢给孩子,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她建议,家长应该多引导孩子读纸质书籍、读经典。
谈到儿童文学市场,殷健灵表示,近几年国内童书市场发展很快,目前并不缺童书,而是缺好的童书,有的出版社和作者一味迎合市场,出了很多“段子类”、“暴力类”的书籍,这是危险的,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应该多沉淀,提高文学素养,多出精品。
快评
王彪:书香之外
应培养合理阅读模式
“阅读无处不在”这个口号,一半事实,一半理想。
说事实,正如书香节上各种电子出版物的展示,在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电视等各色屏幕上,屏上阅读已经成为市民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阅读随处可有。
说理想,是相对于视频、美剧、大片,阅读在生活中的占比仍不足。就阅读本身而言,碎片化、消遣化、速读式的阅读成为很多人主要的阅读模式。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更多的讯息接受方式,更多阅读内容选择,反而造成阅读上“劣币驱逐良币”。随时掌握新闻动态,已经超出获取资讯的含义,没日没夜刷微博的“微博控”由此产生。对很多人来说,看书只是“读书时代”的事,阅读面临被遗忘的危险,与实际利益无关的深度阅读更是如此。
作为人的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体验之一,深度阅读的意义远甚于实际生活中占据的位置。从古至今传递下来的经典著作都是文明的活历史,阅读它们,也是理解历史和我们自身。但在现代生活中左冲右突的人们,越来越难定下心来,花上半天时间看一本“与己无关”的书。
压力大、节奏快是懒惰者不读书、少读书的借口。为了职位晋升、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而读书,让阅读成为功利目的极强的运动。然而,更长久的良好状态,需要人的精神本身不断成长,也就需要源源不断的优质精神养料,这正是深度阅读能够给予的。
比读书少更严重的是,读坏书、坏读书。什么是“坏书”?任何不能带来实质收获的阅读无异于精神麻醉,这种阅读可以带来一时的精神放松或愉悦,但长期内并无用处,甚至个别书籍会带来负面影响。坏读书,是指阅读模式不当,比如原本应当作为深度阅读的却肆意歪曲理解,原本并无多少精神价值的“快餐书籍”却视为至宝,花费大量时间精力。
阅读这件事,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书单和阅读计划,最底层的应该是哲学、科学、美学等基础书籍,大部头的啃不动,可以找些专业人士撰写的入门书籍,其次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书籍——特别是日常接触不到的领域更应涉猎,再次是和工作等相关的,最后才是对时下较为流行的做选择性、了解性的阅读。
■读书故事
故事1
8年来每天陪女儿读书
市民张女士今年是第二次带女儿在书香节淘书,谈起如何教孩子读书,她显得很有心得。“很小的时候让她读童书,后来则让她广泛涉猎,包括文学类、智力开发类、自然科学类,现在她比同龄人知识面更广。”
张女士的女儿今年10岁,即将上小学五年级。为了培养女儿读书习惯,从女儿2岁多开始,她每天都会睡前陪女儿读书,以前用手指一个字一个字点着读,女儿认识的让女儿读,不认识的就自己读,后来稍大点,张女士就开始跟女儿讲解书里面的含义,一直坚持到现在。
不仅如此,张女士还会经常带女儿去慈云图书馆,读书中遇到好的句子,她会让女儿抄下来,甚至背下来。“幼儿园的时候她就已经认识很多字了,现在她的作文已经不需要我来辅导,写得很好了。”
张女士说,读书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终身受益的,小的时候或许还不明显,但大了之后,孩子的性格、思维、学习成绩就会表现出来。“我在陪女儿读书的时候感到很快乐,也学习到很多,看着女儿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我比什么都高兴。”
故事2
七旬老人每天坚持读书
这几天,一号展区的角落里时常会出现一位头发花白、衣着简陋的老人。他蹲在摊位前,戴着老花镜,低头捧着一本大部头津津有味地阅读。这名老人姓吴,是一位退休工人,今年70岁,从14号书展开始,每天来这里看书。
吴大爷表示,自己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年轻时读书少,退休后开始热爱起读书,一是为了打发时间,二是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吴大爷钟情于历史书籍,每天坚持读书2个小时以上,有时候看到精彩故事,一坐就是一整天。“儿女都在外面工作,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
年纪虽大,但吴大爷并不落伍。他平时还看了不少金融书籍,学会了炒股,“我不会投太多钱,就是一个娱乐。”现在,吴大爷还学会了上网,由于书店离家里比较远,他就经常在网上买书,“书上说,活到老,学到老,我现在就是这样咧!”吴大爷笑着说道。
(原载2015年8月17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