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春生夏长,转眼到了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辛勤劳动的人们谁不盼望秋天来个“开镰收割”呢,这会的心情,就如秋日澈澄的天空,清清爽爽。这不,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届博览会十一月末至十二月初,就要在美丽的白鹭湖开幕了。
图:吴伟荣摄
可将博览会喻为民协的收割日么?又抑或喻为盛满百花的大花篮?这花篮姹紫嫣红,五彩缤纷。一切都由鹅城的山水作证:花朵就是民间文艺家成果集中的呈现。各位怀揣“金钢钻”的文艺家已按捺不住要跃跃欲试了,要在博览会前来个小热身,于是便有了秋日博罗园洲行。
我曾写过博罗的气场,我说博罗的气场够古够强够大,这里拥有岭南第一名山罗浮山,有震撼考古界的春秋时期极富传奇色彩的青铜编钟,有远古先民遗下二千多年历史的古窑址以及那闪烁着中华民族睿智光芒的精美瓷器,还有让人一遍又一遍记忆的名人轶事,数不胜数。
图:吴伟荣摄
在这样的地方采风,有品有味,直叫人浮想联翩。采风会员切磋座谈就在木雕工艺美术家俞方土的工作室聚集。
图:吴伟荣摄
多年前从江西上饶南漂到广东的俞方土,在博罗开办木雕研究室亦有十年的时间,他看上园洲祥和的风土人情和安宁的社会环境,看上这里与经济发达的东莞仅一河之隔,园洲素有博罗鱼米乡之称。江西上饶毗邻浙江东阳,而东阳传统的木雕工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童年时喜欢画画的俞方土,继而迷上了木雕,高中毕业后就拜师学艺,他好运,遇上的木雕老师是第一位编入地方志的木雕艺术家。
图:苗理洁摄
1971年出生的俞方土,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他先在福建一家日本佛像雕刻研究所工作了十年,虽然作品大多是佛像,但他收获了艺术的感悟,锤炼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俞方土精谌的木雕作品,多次刊登上日本的杂志,许多日本读者由此了解中国木雕艺术久远的根脉以及不断的创新和传承。
文友们在俞方土工作室流连,不禁啧啧称赞。那曾经废弃在荒山野岭的树根、树头和树的枝桠,经俞方土精心的设计与雕刻,变戏法似地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其中,一根曲里拐弯的树根,经俞方土雕刻后,取名“李白醉酒”。细看,的确帖切,一刀一琢一刻,无不彰显雕刻家炉火纯青的功力,李白浪漫不羁的形象呼之欲出,跃然展现世人面前,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啊。
图:苗理洁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俞方土琳琅满目的艺术品面前,文友们的讨论,围绕民间工艺的创新和发展便有了广泛的话题。
图:吴伟荣摄
东江糯米酒,早已列入惠州非遗名录。传承人钟兴玲和她的丈夫周毅,都是民协会员,是高级酿酒师。有千年传统的惠州东江糯米酒,经周毅家几代传承和发扬光大,凭着良好的品质和声誉早已冲出惠州,走向了全国各地。钟兴玲夫妇创新路上不停歇,这些年又研制了青梅酒、荔枝酒,近年又研制了桑椹酒、蜂蜜酒、黄精酒等等,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他们的事迹上了惠州电视台惠城风情栏目。最近,他们研制成功红枣糯米酒。这是一款低度、养生养颜的健康酒品,选 用红枣、桑椹、枸杞、糯米等精心酿造而成,特别受到女性消费者的青睐。夫妇俩在不断创新的路上比翼齐飞。
图:钟兴玲提供
俞方土工作室因文友们的到来欢声笑语,刘汉新副主席送上亲手烧制的彩瓷挂碟——那是西湖红棉春醉的胜景;王国光老师赋诗吟诵,交流书法作品;李惠平、伍翠婷、任燕湘、刘瑞芳等女文艺家手工包逆糍庆秋日,甜甜蜜蜜。工作室温情洋溢。平时难得聚在一起的文友都情不自禁拉开话匣子。民协会员廖翠颜谈起,最近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参加农业产业科学化和智能种养学习体会颇深:“民间文艺家也要不断学习新事物,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国家经济形势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否则就会落伍。”
图:廖翠颜提供
这是她的心里话。翠颜这些年倾力打造传统的高山茶油品牌,已经通过广东省有关部门的推介,将龙门的高山茶油推广到西方许多国家,并一致公认高山茶油为健康的绿色食品。
钟兴玲与廖翠颜,图:吴伟荣摄
翠颜一番话,引起其他文友的共鸣。是的,与时俱进是民间文艺家肩负的历史使命,传承之中必须要发展和创新。古埙演奏家邓伟旺、民族舞蹈家戴卫征特别感同身受。伟旺是老师,卫征是民协艺术团的舞蹈演员,他们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基层的人民群众和在校的学生,他们各自都在教学和表演中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那就是反映的内容,必须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和喜爱,这也是群众评价民间文艺家是否合格的标准。民间文艺为人民,民间文艺服务人民,假如老百姓都不喜欢、不接受的东西,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好东西。
图:梁静摄
“老百姓喜欢”这话掷地有声。礼仪师李惠平谈起近年参加惠州市文联“文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数十场宣讲,所到学校和社区宣讲传统礼仪,受到听众热烈欢迎的情景仍抑制不住的兴奋。“群众喜欢什么,听掌声就知道。”惠平如是说。
民间文化包罗万象,短暂的半日园洲采风,所见仅是小小一隅。不过,“窥一斑而知全豹”,留下都尽是美好。意犹未尽么?还是到民间艺术博览会来“采花”吧!走过千年古城的惠州,古老的民间节俗,伴随多少古老的物件呢?又留下多少古老的篇章?
图:梁静摄
在博罗影视和戏剧家协会的金话筒艺术团实践基地,这里也是民协会员梁静的少儿语言培训中心。在邓伟旺老师悠扬的古埙声中,戴卫征老师跳起了民族舞蹈“鸿雁”,古埙声声,舞姿动人。黄绿红老师唱起了清丽的客家山歌,李燕汝秘书长和张玲老师领着培训中心的孩子们边唱边跳……:“大雁飞过,它总有自己的方向……”
图:苗理洁摄
是的,民协会员都有自己的方向。因为他们热爱惠州,他们届届接力,倾力宣传惠州,他们是一群传承和捍卫传统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的坚定分子。
歌声又响起“爱在金秋……”呵,秋天已经到了,“开镰啰!”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