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中国最早使用红军番号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从广州、花县转战龙门,在龙门留下影响深远的红色10日足迹。
12月29日,红军精神永放光芒——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转战龙门90周年活动在龙门县平陵街道山下村革命老区举行。据悉,活动中,龙门县委县政府宣布启动建设龙门红军纪念园,该纪念园将打造成为以红军精神为主题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以及东江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
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江菊莲,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和广东各地党史专家、学者、革命后裔代表,以及龙门县委书记陈伟良,龙门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黄志光,龙门县委副书记,县长段致辉,县政协党组书记林炳强等县四套班子领导,龙门革命老区群众、学生代表等共250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段致辉主持。
中国最早的红军曾转战龙门
龙门县是革命老区县,全县有120个行政村是革命老区,占比67.8%。 据史料记载,1927年12月11日凌晨,由中共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震惊中外。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余部共1200多人突破重围,进入了花县县城,并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这是中国最早使用红军番号的部队,部队中有叶墉、徐向前等领导。红四师后于12月19日转战龙门地派,于次日进入龙门县城并进行改编、休整。红四师后途经平陵白芒坑并休整,于12月29日离开龙门向海陆丰进发。
红四师是龙门人民最早接触到的中共领导的队伍,部队在龙门期间,军纪严明,积极宣传中共主张,打击土豪劣绅,访贫问苦,开仓放粮,在龙门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这些种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芽成长,使龙门成为江北地区中共武装的大后方,南昆山成为江北地委和江北司令部的所在地。
据悉,龙门县是江北地区和惠州地区依靠自己的力量最早实现全境解放的一个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作出了特殊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龙门县的总人口为17万左右,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的人数达12000多人,产生了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的第一、二、三团,支援前线人数近8万多人。
启动建设龙门红军纪念园
据介绍,在今年12月19日至29日,中国工农红军转战龙门90周年的日子,龙门县策划了“找寻红军足迹,继承红军优良传统”等一系列纪念活动,龙门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找寻红四师在龙门的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12月29日,纪念活动的重头戏、龙门红军纪念园建设启动仪式在广东党史教育基地平陵街道山下村白芒坑举行。仪式开始前,全体参会人员向革命先烈默哀一分钟。仪式上,龙门县委县政府把承诺为革命老区办的实事——加宽革命老区连接公路已建成并转交给平陵街道管护;相关领导和嘉宾还为被授予“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白芒坑红色遗址揭牌。
“龙门县委县政府提出把平陵白芒坑革命老区建成宣扬红军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为革命老区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为龙门县委县政府大大地点赞。”陈开枝在讲话中对龙门县委县政府为推动革命老区发展所做的工作表示肯定。他提出,龙门县要充分发挥革命老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作用,自觉践行老区精神;要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凝聚起老区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要以中央和省赋予老区的政策支持为契机,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加快发展。他强调,龙门县要抓住纪念工农红军转战龙门90周年活动这一有利时机,用好用活龙门的革命历史资源,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和修复,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建设深入融合,造福老区人民。
“行动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继承。”陈伟良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最早的一支工农红军在龙门播下了红色的种子,为龙门留下了宝贵的红军精神。我们要学习红军的精神,更加坚定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具创造性地把龙门的事情办好、更加持之以恒地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动龙门走在全省山区县域发展前列,奋力谱写“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新篇章。为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红军精神,陈伟良还提出,县委县政府将把山下村建设成由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传播红色文化的基地、党性教育和锻炼的基地等组成的红军纪念园,同时带动山下村建设红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承诺为山下村革命老区继续办好修缮与红四师相关的革命遗址、山下村革命老区道路改造等“十件实事”,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随后,陈开枝、江菊莲、陈伟良等省、市、县领导共同敲响了铜锣,宣布启动建设龙门红军纪念园。活动最后,全体参会人员参观了白芒坑革命遗址,与会领导还共同种下9棵“红军纪念树”,寓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转战龙门90周年。
(摄影:黄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