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1月以来,团惠州市委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各项方针、政策,对驻点惠东县高潭镇泔溪村进行“双到”扶贫。前不久,笔者走进泔溪,实地采访,用心感受聆听,记录下三年来泔溪村在扶贫“双到”中发生的深刻变化。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高潭镇是惠东县最边远的山区镇,西距县城 泔溪村是全镇人口较多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67户,总人口1174人,其中在家户数127户,共715人。该村原有五保户8户、低保户19户39人、孤儿1户、单亲1户、特困户2户(低保户除外)。村里集体经济收入极少,农田基本设施建设落后,还有4处水渠和小水库需建设或修补,村民饮水困难,主要饮用井水,部分村民小组未通水泥道路。 当然,以上都是扶贫之前的情况。 山路十八弯,听起来很美,但走起来很难。笔者在前往泔溪村的路上,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山路十八弯的“魅力”。盘山公路忽高忽低、忽左忽右,随着山势起伏盘绕,就像乘坐过山车,有好几次,我都吓得闭上了眼睛。平生第一次,我对偏远山区的“偏远”二字有了清晰的概念。贫穷是偏远的姐妹,难怪泔溪村戴上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美丽的山乡 从镇上到泔溪村车程半小时。高潭镇山地面积29万亩,宜林面积13万亩,其中25°坡以下山地面积8万亩,耕地面积10427亩,人均耕地不到7分。公路对向双车道,透过车窗向外望,这里既没有层层的梯田,也没有广袤的田野,只有一小片一小片相对平整的土地。中国农民对土地是最有感情的。勤劳的农人绣花般的精耕细作,种上了一畦畦的庄稼,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依山傍水的绿荫丛中,掩映着白色或红色的农家小筑,自然,和谐。 这就是泔溪村?我大为惊诧。 灵秀美景呈现在眼前,谁在巧手雕琢这梦幻?如此美丽的山乡,真的是在短短三年时间内改造完成的吗? 村委会建在公路一侧,两层小楼,是团市委从有限的办公经费里挤出3万元帮忙打造的。外墙贴上了瓷砖,房屋内部进行了隔断并做了简单装修,还配备了办公桌椅。同行的驻村干部张翼先带我上二楼,参观“希望家园”。“希望家园”是团市委拨出3万元专项资金建立的。“希望家园”里有6部电脑可供村民上网,还有1部电话可供村里的留守儿童与他们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免费通话。与“希望家园”相邻的是“农家书屋”,书架上整整齐齐码放着各类书籍,大都是农业科技、畜牧养殖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书,也有少量文学类书籍。 村委会旁边是一个广场,广场中心有一组篮球架。“可别小看了这个小广场,造价10万元。我们接下来会配套一批健身器材,给村民提供一个健身的场地。”张翼大手一挥,边比划边介绍。 正对着村委会的公路旁种了几株香樟,张翼指着其中一棵让我看,我一眼就看出这棵香樟是沿途所见所有香樟中长势最好的。“这棵香樟是当时的团市委班子成员亲自栽种的,种的时候和其他树苗同样大小,现在却明显高出一截,你说怪不怪?我们现任的书记叫张莉兰,是位女同志,张书记对泔溪也很关心,今年六月份上任不久,便冒着酷暑,强忍着晕车的不适,亲自下乡。不巧的是,租来的面包车坏在了半路上,那一次可真是吃尽了苦头……” 公路下方有条小溪,溪水哗哗地流淌,两个竹篱围起的鸭栏一半建在水里。我兴味盎然地走近前,点着手指数鸭子。每栏14只,健壮肥硕,深浅不一的黑羽、白羽,毛色鲜亮如缎。我看得呆了,以前我可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鸭子! 转了一圈,我们重新回到村委办公室落座,村主任钟佛应扳着指头给我算了一笔经济帐:“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8500元,帮扶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已经实现整体脱贫。今年的只能大致估算一下。省市拨款40万,在惠东县城农贸市场购买了4个档口,租出去,每年收取租金3.4万元。团市委配合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每个扶贫村发放40万元的专项发展进行统筹安排,这项资金已投入惠东华侨市场,每年有3.5万元的分红。此外,水电厂分红5000元,‘希望家园’运营经费上级拨款2万元,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可以确定下来的就有9.4万元,帮扶贫困户人均收入已超过7000元。三年来,我们是一步一个台阶!” “村里现在还有危房吗?”我问。 “没有。原有的危房已全部改造完毕。家家都有电视,村民也都有合作医疗与养老保险。” “可以经常吃上肉吗?” “肯定没问题!你以为还是三年前呀?接下来你不会问我他们有没有衣服穿吧?我现在就告诉你,吃穿都不成问题,每个人的鞋子都有好几对。” 村主任大笑起来。一屋子的人都笑起来。 我心里暖暖的。泔溪村民家家丰衣足食,这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团市委扶贫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来之前,我是做了功课的。这三年团市委已通过各方筹措扶贫资金共371万元,其中到户资金16万元,村道硬化工程、道路辅助标识规范、贫困户养殖帮扶、自来水管道铺设工程、村道亮化工程、留守儿童希望家园建设、南粤会亲、TCL圆梦工程、“七彩梦·飞起来”、青春情暖行动、健康直通车、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培训以及6户住房困难户安居工程等惠民工程都按计划如期完成。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一) 在张翼和团市委工作人员胡伟胜以及村委会副主任钟佛洋的引领下,我走进了特困户钟娣阿姨家。为了方便孩子上学,钟阿姨一家住在镇上。这原本是一个殷实的六口之家,三代同堂,钟阿姨和钟叔老两口,儿子儿媳,和两个花儿一样的孙女。然而,2004年7月,幸福的琴弦突然崩断,钟阿姨的儿子钟玉杨在惠东铁涌遭遇车祸,肇事司机逃逸,玉杨被人救起后送进医院,昏迷了四个多月才苏醒过来。巨额的医疗费使钟家的家境一落千丈,不但卖了住房,玉杨的三个姐妹甚至把陪嫁的金器都卖掉,连一个耳环都没有留下。玉杨因后脑遭受重创,智力受损,丧失行动能力,被鉴定为一等伤残。在巨大的压力下,玉杨的妻子于2006年突然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 正是中午一点钟的光景,院子里有几个穿着校服的女孩子,唧唧喳喳地聚在一起谈天说笑,看见我们一行人进来,就立刻散开了。张翼指着其中的两个女孩说,这是阿慧和阿媚——钟阿姨的两个孙女,一个读六年级,一个读五年级,姐妹俩都参加了今年暑期的“南粤会亲”,小的那个还参加了去年8月份的“七彩梦·飞起来”的福彩夏令营活动。我把两个女孩子拉到一边,详细询问了活动的相关情形。两姐妹都很腼腆,低着头,垂着长长的睫毛,但是从她们双脚敲击地面的节奏可以看出,她们的内心其实是很愉快的。阿媚告诉我,在“南粤会亲”中,她和姐姐与爱心人士会面,每人收到1000元的助学金,还有书包等学习用品。说到“七彩梦·飞起来”,阿媚抬起了头,两只大眼睛扑闪得很有光彩,那次为期4天的福彩夏令营活动给她留下了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她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去到惠州,参观惠州学院,走进科技馆,游西湖,看电影…… 正在这时,一个60岁上下的阿姨风风火火地从外边进来。张翼说,这就是这家的女主人钟娣阿姨。钟阿姨个子不高,走路很快,说话也很快,一看就知道是个闲不住的人。下午上学的时间快到了,孩子的大姑骑摩托送姐妹俩去学校。钟阿姨请我进屋坐。 一进屋,我就看到左边墙壁上整整齐齐地张贴了满满一面墙的奖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暖流。在这样的家庭,太需要信念的支撑。这一张张红色的奖状,其实就是一家人的精神支柱啊。只有看到希望,才有战胜厄运的勇气! 大家依次落座。我打量了一下屋中的摆设,电视、沙发,样样齐备,和普通的家庭并没两样。钟玉杨就坐在最里面的沙发上,三十多岁,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大的那只眼睛整个眼珠暴出,圆滚滚的,乍一看有点儿吓人。后脑上有一块光秃秃的不生头发,留下了当年车祸开颅的印迹。 钟叔拍打着两腿说,他患有风湿,干不了重活,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钟阿姨一个人的肩上。玉杨一直面无表情地坐着,两眼呆直,仿佛钟叔讲的事情与他毫不相干。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在团市委的帮助下,钟阿姨不但喂鸡养鸭,还喂了30多头猪,年底就可出栏,猪苗和饲料都是团市委免费提供的,三年累计下来价值8000元。“我们住的房子是向亲戚借的,现在就想着快点发家致富,把债还了,把卖出去的房子再买回来。如果没有团市委帮扶,这日子真的不知该怎么过下去?”钟阿姨感激地说,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立刻起身走到里间去了。我猜想,她一定是忙着做活计,便也起身跟到里面帮忙。 钟阿姨手脚麻利地提过一编织袋子花生,正往一个红色的大塑料袋里捧,我上前帮忙撑着口子,阿姨一边捧一边提起红塑料袋用力地向下墩,袋子胀得鼓鼓的,好不容易才扎住口子。我忽然明白了,急忙攥住阿姨的手:“阿姨,您的心意我领了,但是花生我不能拿,我们下来采访时上面有规定的。”阿姨立刻露出一脸失望的神色:“他们不能拿,你也不能拿呀!” 我跟着阿姨从里间出来,张翼和胡伟胜都站起来告辞,钟叔起身相送,我走在最后。走到门口,我才想起应该和玉杨打个招呼,于是便向他挥挥手。玉杨欠了欠身,伸长脖子,居然用普通话含糊但又清晰地说了一句“慢走!”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二) 古人云:“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团市委察民心,体民情,在泔溪村实施了住房安居工程,该修葺的修葺,该改建的改建。 从钟阿姨家出来,我们接着走访了另一家特困户钟锦坤家。这是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原本一家五口,一对夫妻,三个儿女。不幸的是,最小的也是唯一的男孩几年前罹患白血病。在病魔面前,人往往是无助的,耗尽了家中的全部积蓄也未能挽回那花苞一样还未来得及绽放的生命。 锦坤家就在公路旁,房子是新建的,造价7万多元,省、市、县分别拨款5000元、5000元、3000元。房前是一块长方形的水泥平台,打扫得干干净净,平台前是用绿丝网围起来的菜圃,种着菜心、油麦等各类青菜。平台一角安装了自来水管,吃水、浇菜都很方便。我站在平台上远眺,淡蓝的天空排列着鱼鳞似的云片,青翠的山峦,碧绿的田野,清风徐来,空气清新如滤。交通不便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存留了一方远离现代工业污染的净土。如果不是天命无常带来的伤痛,住在这里,吃着自己亲手种的粮食、蔬菜、瓜果,应该也是很惬意的事吧? 女主人出去串门了,只有男主人在家,听到车响,满脸笑迎了出来,但是笑容背后难掩失子的哀伤与落寞。征得主人的同意,我参观了他的新房:一间客厅,非常宽敞,靠墙停放着一辆新摩托车;三间卧室,主卧室很大,除了床和柜子,贴墙边还码了一溜装得鼓鼓的塑料编织袋;一个洗手间;一个厨房。厨房特别有意思,既有砖砌的大锅灶,又有煤气灶,还有电磁炉。从灶旁堆得整整齐齐的柴捆看,平日煮饭烧菜还是用土灶的。主人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他说,烧柴做出来的饭菜更香。 室内装修虽然简单,但却实用。电视机、电视柜、沙发、茶几,都很配套。最惹眼的是黑色质地镶着银边的电视柜,一看就是新的。今年初,团市委向所有贫困户都发放每户1000元住房修葺资金,已参加住房改造的贫困户(共6户)用于继续完善住房设施,未参加住房改建的贫困户则用于修葺房屋。 落座后,主人很快奉上茶水。有些伤痛是永远不能触摸的,我们都小心翼翼地避免谈到男孩,只问了两个女孩的近况。男主人说,大女儿已经出嫁了,小女儿参加了团市委举办的农村青年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活动,现在在深圳龙岗打工,是家中的经济柱石。男主人今年51岁,40岁那年患上高血压,干不了重体力活,只能在团市委的扶助下,在家种田养殖。 “不是赶上好社会,赶上党的好政策,我们家这辈子恐怕都住不上新房子!”男主人由衷地感叹。 临走时,我忍不住又站在屋前的水泥平台上吹吹风。原先只顾着看风景,未曾留意到新房后面的几排土砖房。黄土一样的色调,一格一格的砖痕清晰可见,歪歪斜斜,破破烂烂。刮风恐屋倒,下雨怕屋漏。很难想象,锦坤一家原来就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那可真是个好小伙儿 驻村干部张翼是个朴实憨厚的小伙子。在村委会采访的时候,我提出参观一下他的住处。村委会副主任钟佛洋推开办公室隔壁的门,说:“这就是。”这是一间房中房,没有窗户,一床一桌,桌子上摆着洗漱用品,墙上衣帽钩上挂着衬衣和袜子,房间小得连转个身都很困难。这可真够难为张翼的了,一个近 公路旁大片大片的芦苇映着秋日斜阳摇曳生姿,颇有“蒹葭苍苍”的苍茫意境。远处,千峰竞秀,白盆珠水库碧水微澜,浮光跃金。真是美景如画,令人心驰神往! “张翼,你个人有什么突出事迹吗?”我坐在后排,张翼坐在副驾驶座位上,我又开始发问。 “都是份内的事儿,哪有什么突出事迹?” “那有没有特难忘的事呢?”我换了种方式提问。 “难忘的事肯定有了,就是那一次……”张翼把脸转向正在开车的胡伟胜。 不善言辞的胡伟胜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那一次太难忘了,真是刻骨铭心!” “什么事?你们快说说!”我晕车的感觉顿时飞到了九霄云外。 每逢中秋、春节、元旦等传统佳节,团市委都会组织机关干部前往驻点开展慰问活动,每年不少于四次。这件事发生在年前。春节是中国人特别看重的传统节日,张翼、胡伟胜、王振钊等三人一直忙到腊月二十六下午四五点钟才赶着回家。最难走的盘山公路和正在施工的惠东路段已经走完了,万万想不到的是,小车竟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死火。还好,伟胜沉稳冷静,借助惯性把车慢慢靠边。三个人站在护栏外等修车厂的拖车。那天天气特别冷,又下雨,三个人都没带雨具,哆哆嗦嗦地站在雨中淋了好几个钟头。因为年关将近,车流量很大,过一辆车就挟一阵风,人就被吹得抖几抖,当有大客车和大货车经过就更是苦不堪言。 “家人不停打电话,催问情况,连我才三岁的儿子都从电话里听出问题了。他问我,爸爸,你说话的声音怎么老是在晃?”张翼感慨地说。 “那天可真狼狈,我们是坐在小车上被拖回去的。但是拖车司机的一句话又使我们三个感到很温暖。他一见到我们就说:‘回来得这么晚,你们肯定是下乡扶贫的吧!’”伟胜说。 “还有类似难忘的事吗?” “还有一次,也挺难忘的。”张翼回过头来说,“为了迎接省考评组的检查,有些材料要回单位盖章,我们一周内往返5次,加上无数次的在村里和镇上来来回回,那一周车子开了近 不知不觉,窗外已是暮霭沉沉,月亮从东山背后探出半张笑脸,深情地俯察人间,天际挂着几颗疏星,不倦地眨着眼睛。汽车上了高速,开始飞速前进。我被连续几天的见闻感动着,一时间心潮翻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那时的泔溪村将以更加美丽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