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站内搜索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纪实文学】搬迁进行曲
作者:林丽华(惠州民协会员)    来源:惠州民协    日期:2014-03-28 08:06:27

市政府决定改造水北“城中村”

1997年,惠州市七届人大33次常委会议通过《惠州市区两江四岸整治建设规划》。按照这一规划,惠州市成功地进行了下埔滨江公园的建设和西枝江两岸的整治。2000年,市政府八届27次常务会议决定,实施东江北岸整治建设。水北村成为首个被改造的“城中村”。改造这一“城中村”,不仅有利于改善水北人居住环境、提高水北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整个惠州城市大规模、高档次规划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1年,市委书记李鸿忠、市长柳锦州把水北村的搬迁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江岸开发建设指挥部,柳锦州市长亲自担任总指挥,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指挥部常设机构为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由市府办副主任钟石先担任,指挥部办公室下设丈量、动迁、安置、融资等10个工作小组。水北村搬迁工作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200223,市长柳锦州到水北亲自召开搬迁动员大会。2002715,惠州市政府发出“关于市区东江北岸整治拆迁的通告”:明确整治范围是市区东江北岸东江大桥至惠州大桥间沿江地段,东至东江大桥,西至惠州大桥,南至东江水面,北至11号小区、12号小区外堤下路、13号小区文昌路。江北8号小区,东南至菊花路,北至云山西路,西至惠州大道。岸线长3.6公里,整治面积约80万平方米。施行内容是:搬迁安置、防洪堤建设、东江公园建设等三大内容。

2003年,市委、市政府将水北村作为整治“两江四岸”重点改造的“城中村”,将水北村搬迁列入惠州市“八项民心工程”,从而加大了对这一工程的推进力度。

200267,江岸指挥部组成了由江北党委书记曾金培为总指挥、街道主任钟文宇为副总指挥的动迁总指挥部、由惠城区、江北办事处等组成200多人分7个动迁工作组,浩浩荡荡驻进了水北村。

同时,水北党支部及居委会的全体干部也配合工作组,分配到各小组,划分任务,明确责任,分工负责,与工作组形成强大的动迁骨干队伍。

群众是一个复杂的团体,做群众思想工作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让群众心甘情愿地走出“城中村”这一工作,关系到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这一项工作可见是何等的艰难。工作队走村串户进行宣传,张贴标语,派发宣传资料。尽管“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工作组极有耐心地讲清楚国家有关城中村改造拆迁政策法规,讲清市委、市政府对水北拆迁安置的优惠政策和具体补偿标准。还将有关政策、补偿标准等印制成1000多份小册子,发到各家各户,并逐条解释、逐个答复,耐心、细致地做宣传发动工作。居委会干部不分白天黑夜和周末假日,顶住压力,深入了解情况,收集、反映村民提出的各种意见。

 

故土难离的水北村民

水北村庄座落在东江的北面,沿东江河岸呈带状形,有700多户,2893人,由七个自然村组成。现状的房子,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惠州开发江北新区时所建的。如今己是21世纪,随着惠州现代化进程的脚步,水北村成了新惠州城的“城中村”,村内环境卫生恶劣,村道坑洼不平,乱搭乱建现象突出,消防治安隐患严重,很多村民仍然住在低矮潮湿的危陋平房,与现代城市文明极不协调,远远落后于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在东江北岸,还有惠州市木材厂、惠州市东江化肥厂、惠州市林业车队、惠阳化肥厂、纤维板厂、惠州市生产资料公司仓库等6家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国有企业。这些老企业由于历史包袱沉重,产业结构转型不及时等原因,已经基本上停止了运营。破旧不堪的老厂房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由于之前效益不好,企业基本无法解决职工住房,职工也基本下岗,下岗后的职工大部分仍住在这条件极差的、原生产车间临时分隔的房屋。

开车经过惠州大道,经过水北村,给人的印象是:这是惠州的贫民区,一眼望去,水北村破烂不堪,村容村貌一片脏、乱、差,与惠州市争创“四块金牌”和争创国家文明城市目标相差甚远,与现代城市文明极不协调,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村民们早就听说村子要全部拆掉,所有村民都要搬迁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居住,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一段时间,水北村就好像炸开锅一样,顿时沸腾起来。拆迁动员的大大小小会议已经开过好几次,但很多村民心里还是忐忑不安。毕竟,水北村是他们世代居住的地方,这个老村子几百年来为他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可磨没的印象。

一千多年以前水北就有人在这里居住,解放前,这里属博罗第六区汝湖区;1953年成立小乡为莲塘乡(现在的五六七组)和望江乡(现在的一二三四组)。1958年属惠州镇。镇改惠州市(县级)后,原本种水稻的土地被政府规划成种植蔬菜,蔬菜卖给蔬菜公司,蔬菜公司以菜兑粮给水北村。1974年,惠州城区规划分为桥西、桥东、下角、水北4个行政区,下角和水北规划发展为新兴工业区。不久,水北与下角、龙丰、东平等生产队大队又成为新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这个2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位置就在现在的合生帝景湾住宅小区一带。

未搬迁以前,水北村民的生活来源除靠队里及集体分红外,主要是利用房前屋后空地、河滩开荒和征而未用的土地种植蔬菜、水果,房屋出租,养殖三鸟畜禽和外出做零工,生活虽不是很富足,但温饱基本解决。1990年村子的土地全部被国家征用后,世代做农民的水北人又从农民转为吃皇粮的城市居民。这是多少人盼都盼不来的好事,但水北人不用盼,这一天就来到了。水北人的生活很幸福,他们也知足了。可是,现在政府又说要他们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很多人真的想不通,对搬迁工作极其反对,大部分人认为决不离开水北村范围,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离开村子怎么过日子?

那段时间,水北村都在谈论着“搬迁”两字。最不愿意搬迁的是老年人,本来老人就讲究人老要“落叶归根”,怎么老了还要往外搬?要离开祖宗留给他们的地方。工作队进门来了,老年人心里有气,这个结放不下,哪里还有闲心笑脸面对工作队。不要紧,工作队有的是耐心,一次不行下次再来,下次不行又下次再来。村民对工作组的人说,新迁地没有宅基地,赔偿价格低,安置条件不合理等,所以他们不搬,他们不稀罕住新房。于是抱着不满的情绪或侥幸的心理在抵触着不签字,这其中既有本地居住户,也有外来人员居住户。

不愿意搬迁的村民就到市政府上访,寻求不用拆迁的路子,看自己的愿望能不能达到。副市长黄锦辉亲自接待了水北村民,和声和气地对他们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市政府也是希望我们水北村的老百姓过得更好。水北搬迁后群众的生活水平肯定比现在高”。并表示,市政府会长期有效的保证村民的利益,会尽快给出村民生活出路的政策方案,帮助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在搬迁补偿的问题上会做到合情、合理、合法,使村民得到妥善的安置,让村民感到满意。村民也应当切合实际地与政府沟通协调,以达至政府、村民利益两兼顾。

市长柳锦州多次前往水北村现场办公。柳市长常把水北搬迁工作挂在心里。他反复对各级领导强调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水北村搬迁的重要性,将这件事情做好、做实,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

2002年春,市拆迁指挥部领导组织居委会全体干部、组长及部分村民到珠海及深圳考察。当看到珠海深圳的发展,他们大吃一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仰望着珠海、深圳那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那一排又一排,一座又一座的商住楼,还有那繁华的街市,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令他们眼花缭乱!令他们感叹不止!看到深圳市民那高贵的气质,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当初不也是宝安县的村民吗?深圳的形势大大地启发了村干部,看到这些现代大都市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拆迁后才走出“城中村”,现在才由小县城变成一个美丽的大都市。水北人被感动了,这次参观对他们的启发触动非常大。所有参加考察的干部经过这一参观,这一对比,都认为差距很大,都认为水北村庄是到了非整治不可的时候。

村民们说,对这次世纪大搬迁,已经进行过多少次的大讨论小讨论他们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每次讨论都是那么的热烈、激动,争论问题都是围绕着“搬迁”两字。想到今天的水北村,这个“城中村”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建起来的,90年代以后,又建有许多二三层的小楼。虽然道路坭泞,房子破旧,还有三代人挤迫一间房的,但这是他们用劳动建起来的家,是有多么深厚感情啊。现在,说搬就搬了。想到搬迁的好处,村民当然心里明白,搬了新房当然好,住楼房,又干净又敞亮,但是,那“没有天没有地”的新房,是要住一辈子的呀,既然搬了,就要搬好一点,要住“有天有地”的新房。去过深圳参观的人都说搬迁好,又举了深圳人搬迁后的种种好处。水北村民代表在讨论中,对惠州市的城市建设、绿化、美化等,都表示愿意支持政府的决定。但就在如何安置问题上,全体村民代表都提出,在拆迁水北村庄的同时,要求政府要尊重水北的历史,了解水北的现状,重视村民的利益,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如果按一家一户一套来分配,那就好了。他们提出的安置意见是:

一是每家每户安排建房用地,独立楼房、一户一栋、有天有地;二是江北8号小区是政府未征用的土地,可填平湖塘或塘的周边作为搬迁用地安排。按现有面积的建筑占地面积补偿,但每户应不少于80平方米;三是安排好生活出路。水北村民由于征地早,补偿价低,村民失去土地又未安排就业,在搬迁村庄时,每个村民由政府安排15平方米的商场档口,以解决搬迁后村民基本生活出路;四是到搬迁之日止,水北村庄所有建筑房屋面积,一律按照有合法产权的房屋拆迁补偿标准予以补偿。

拆迁期间的生活补助,村民提出:拆迁村民必须享受3年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费,一次性补助搬迁费每人5000元,安置费每人10000元,房屋建设补助费3000元。

2002411,惠州市政府办公室为水北居委会居(村)民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复了函,复函意见是:一是在市区东江北岸拆迁范围内,村民凡有合法产权或合法规划建设审批手续的房屋,拆迁时按国家、省、市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偿;二是1990328(含28日)前建设的房屋视为有合法产权的房屋,按国家、省、市规定的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标准予以拆迁补偿;三是1990328(不含28日)至1994525(含25日)期间建设的房屋,业主属原村民和现村民的,其拆迁补偿标准按照现行的土建成本造价给予补偿;四是1994525(不含25日)后违法建设的房屋,拆迁时不予补偿。

 

第一期搬迁进行中

水北搬迁过程中,有一个口号让群众深为感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造福百姓重于一切,实现群众愿望先于一切!为了使这个口号始终落实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坚持“举事当先审民心”,做到凡涉及到群众利益的事,在举事决策前均尽可能先了解村民的意愿,多征求村民的意见。坚持合法、合理、合情,坚持公平、公正,水北村搬迁全过程实行阳光操作。

搬迁地点选在惠州大道旁的8号小区,离水北村只有1公里。8号小区安置房计划安置的是水北村的第一期搬迁范围:水北村二、四、五、六、七组的村民,搬迁1665户,安置11655000村民,拆除房屋面积30多万平方米。

开始,党员、村组干部大部分人对拆迁工作都表示不理解,除自己想不通外,更重要的是认为群众工作难做,他们故土难离的情绪非常重。而市委、市政府决定江北市区范围内的水北新村又不能建造“一幢一户”安排水北群众居住,只能按城市建设要求建七层以上楼房做安置房。这个决定让水北的干部群众难以接受。居委会党支部多次召开支部和干部大会,听取各种意见,也表示不赞同和不理解市委、市政府决定。村委会的干部经过反复学习,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认识到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在这次搬迁中,首先要端正对水北搬迁的态度,党员、干部更要起到带头作用。居委会工作人员积极融入到搬迁工作组中,在工作组的组织下,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做好调查摸底,如实汇报。

自从到过珠海及深圳考察,珠海及深圳的发展形势大大地启发了村干部,他们的触动非常大。所有参加考察的干部都认为水北村庄已到了非整治不可,加以上级政府的多次开导协调和居委会的详细分析,党支部书记李树金及一班人看到,水北村的搬迁大局已定,必须以大局为重,支持市委、市政府,推动惠州城市化建设,塑造惠州新形象,建设美好的惠州,为改善水北群众的居住环境再做一次贡献,确保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当搬迁补偿标准和方案一出台,就遭到许多村民的反对,他们(包括外来人口)仍思想不通,例如,他们认为没有宅基地,赔偿价格低,安置条件不合理等,于是抱着不满的情绪或侥幸的心理在抵触着不签字。

经过反复开会讨论,不断补充修改,最后,出台的补偿标准方案是这样的:在补尝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水北村大部分房屋没有国土、规划报建的合法手续,动迁组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态度来区别不同情况,给予了1:1产权调换或不同档次的适当补助;在补偿过程中,实施阳光操作,将房屋类别、面积、青苗果树数量等现场丈量、核准后张榜公示7天,以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对拆迁补偿结果心服口服。为了让村民安居乐业,动迁组和居委会对居民搬迁后的生活给予充分的考虑。大部分村民按1:1比例选择产权对换,同样面积的房屋,安置小区房屋租金比老村庄房屋租金高一倍,在安置小区临街面建有1万多平方米商铺,划出两块各1万多平方米的工商用地建综合楼和永久性农贸市场。这些村集体物业,既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又可以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物业收入用于解决村民分红。

动迁工作组按规定补偿房产及周边青苗;补偿资金按时到位;按规定按时给搬迁者每户奖励2000元;水北搬迁后发给每个村民三年生活费用1.8万元补偿(分三年支付);在新签之地兴建商铺与档口,其收入归全体村民(原籍村民拆迁户)所有,以解决村民及原籍村民拆迁户搬迁后的生活出路等。这些规定和措施很快为村民接受。

2003821上午,市江岸办又像每次的每周一次动迁汇报会一样,再次召开水北搬迁座谈会,每个组的小组长、村民代表都来了。座谈会由江岸办主任钟石先主持,惠城区副区长曹永龙、区工作组组长严日深、江北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曾金培及城区、办事处工作组成员出席,广泛听取村民的呼声。

水北村居委会的干部、村小组长、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在座谈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如何解决村民生活出路问题提出许多操作性强、合情合理的意见。

市政府的答复和市长的话,久久地在村民耳边徘徊,经无数次的开会—村委会、小组会、家长会,他们开始动摇了。

经过不停地宣传、发动,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后,工作组采用村民的合理意见,村民、群众对江岸整治的意义的认识已经提高,他们普遍表示拥护、支持市政府整治江岸环境的举措,普遍转变了观念,不再固守祖宗地不愿搬迁,不再漫天要价无理要求。他们实事求是地提出一些解决村民生活出路的建议,并与领导共同协商解决。

不久,动迁工作向第三阶段推进,工作重点转向村组干部,由党员、干部带头签约。2003826日下午,江北办事处按江岸指挥部的要求,召开水北村组干部带头签约动员会,办事处书记曾金培、副主任苏燕翔、妇女委员饶妮、水北居委会书记李树金参加了会议。当日,村组干部带头签约正式启动。

2003年3月5日,市有关部门依法对位于市区江北5号小区的数百平方米违法临时建筑进行清场。2004719日,对拒不搬迁的通过法律程序进行搬迁,同时对愿意协商搬迁的住户依旧进行协商搬迁。

20031220,有关部门召开第一批抽签选房会议,水北村400多户搬迁村民按照顺序挑选自己的住房。

至元旦左右、春节前这段时间,水北村的大搬迁,轰轰烈烈地进行了。江岸办为他们准备好了大货车,村民把贵重物品及能用的家具细细地打包,然后一件件的搬上车。有的是一大早就起来烧香拜神,他们想告诉祖先,他们要搬家了,要把他们请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了,希望祖先也跟着他们一起去,保佑他们。大多数村民面带笑容,心情兴奋。因为新房已经全部装修好了,无需他们再动装修的脑筋,搬过去就可以住了。有的村民眼含泪水,依依不舍。这块他们住了几十年的地方即将被夷为平地,舍不得啊!让我再看你几眼吧!我亲爱的水北村!

居委会还认真做好村民生活补助人员名单的核实、上报。2004419,对拒不搬迁的通过法律程序进行搬迁,同时对愿意协商搬迁的住户依旧进行协商搬迁。当年222日,有关部门对2户“钉子户”进行行政裁决,强制拆迁,并给予了妥善安置。这使得水北村清拆收尾工作进展顺利,截至33,有17户进行了协商签约,共拆除空房49户。20048月,水北的二、四、五、六、七小组的村民基本上已经搬迁至新地居住。至2004年底,1628户水北村民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占总户数的97.8%,选择产权调换的村民全部入住,共拆除各类房屋22.9万米。至当年12月底,三至七村按分户分房后计算,累计已签定协议书的有746户(包括外来户141户),其中三村98户,四村115户,五村215户,六村165户,七村165户。2004年1月8日至13日,608户村民在江北8号小区选定新居。

2005222,有关部门对2户“钉子户”进行行政裁决,强制拆迁,并给予了妥善安置。这使得水北村清拆收尾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0533,有17户进行了协商签约,共拆除空房49户。 2005315,最后一户村民搬出了位于市区东江北岸的水北村。2005319,随着水北村最后一栋空房被挖掘机推倒,历时三年的水北村搬迁工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至此,历时3年多的水北村拆迁工作基本完成。搬迁工作始终贯穿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从而使水北群众从被动搬迁转变为主动搬迁,并动员亲戚朋友配合政府工作,按工作队规定的时间搬离水北村。

搬迁改造一期拆迁工程于2003年开始,搬迁1665户,其中有六家企业,安置约500户职工,搬迁安置1165户村民,动迁5000人,拆除房屋面积30万平方米。2005年,位于惠州大桥与东江大桥之间的3000多居民已迁进水北新村(江北8号小区)20万平方米安置房,住上了8层的高档住宅楼。防洪堤按百年一遇标准建设防洪堤,堤路结合,既可防洪,又是6车道旅游观光道。北湖公园建成,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内有观景台、健身区、游泳池、儿童康乐区等。同时,妥善安排好村民的生活出路,对有特别困难的群众给予特殊照顾。

水北新村新气象

建设是搬迁工作的重要环节。市委、市政府采纳了村民代表的意见,按标准化城市社区的规划,把安置小区建设成为质量过硬、设计新颖、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样板小区,创造我市“城中村”改造的典范之作。

200312月,水北新村迎来了它们的新主人,江北8号小区内的21栋新居住上水北村的村民。从此,水北村的村民摆脱了过去垃圾遍地、街巷混乱,居住环境差的状况,居民都搬进了花园式小区,住上高楼。老水北村的村民从此洗脚上田,成为居民,甚至是“股民”。随着惠州城市化的发展,水北社区居民的口袋越来越鼓,而水北社区这块“城中村”,也随之变成不断升值的热土,成为惠州最火爆的城市中央商务区。

2004年的春节,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水北新村小区却是一片绿意盎然、热气腾腾的景象,道路两旁及广场、各类空闲地都已经绿化了,红色的横额、多种颜色的彩旗相辉招展,社区居民人人脸挂笑容,村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除夕前一天,刚刚住进新主人的8号小区热闹非凡,张灯结彩,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市委书记柳锦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黄业斌等,来到刚搬新家的水北村民家里提前向大家拜年。他们挨家走着、看着。看到居民们的住房宽敞、明亮,柳书记和黄代市长满脸笑容,拱起双手向大家拜年。柳书记高兴地对大家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安居乐业,祝水北村新年有新气象。”村民们热烈地鼓掌!柳书记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水北人对惠州城市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市委、市政府和惠州人民不会忘记。”代市长黄业斌说:“水北搬迁是我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在水北村搬迁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北搬迁工作,多少个日日夜夜,市领导都在关心着他们,李鸿忠、肖志恒、柳锦州、黄业斌。柳锦州多次到水北村调研,和村民开会,听取群众意见。黄业斌多次现场办公,协调解决搬迁中的具体问题,还多次亲临安置房建设工地,一再强调要确保工程质量。城区政府、江北办事处、水北居委会都把搬迁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可见,水北村的搬迁工作,牵动了多少人的心,不知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心血。

随着水北人搬迁的脚步,笔者仿佛听到了水北人追赶都市文明的节拍。搬迁后,居民生活丰富多彩。在8号小区,有这样一副楹联:万家团圆谢党恩,普天同庆喜乔迁。横批:美化惠州。这副新春对联道出了水北人的心声。笔者曾在这里搞调查,召开过多次村民座谈会,各个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但千条归一:搬迁好,群众富裕,日子越来越好。惠州市7个“村改居”的城中村,水北新村可以说是一个成功典型。在这里居住的近4000名居民,都已过上了怡然自得的城里人生活。水北新村一派新景象,让人感到羡慕。

如今,经过9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江北8号安置小区21栋设计新颖的住宅拔地而起,一个新的水北社区从此诞生。新社区规划整齐,环境优美,社区内及周边配套有商铺、幼儿园、小学、灯光球场、文化广场、健身路径、篮球场、老人活动中心。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水电、煤气、网线铺进了每户居民家中,小区有物业管理。社区内设有卫生服务站,居民若有个头疼脑热,马上可以就医,非常方便。此外,农贸综合市场、商场、酒店、餐饮、美容美发店、便利店等一应俱全,生活服务设施配套便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解决基本生活所需。小区内有符合规定的专用停车场,方便居民放车。水北小学、水北幼儿园为解决居民子女就读提供了方便。

水北社区居委会抓住发展契机,推行工商、物业并举等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酒店、市场、门店、市场物业12万平方米,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搬迁以后,水北社区集体经济运行稳中有增,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新增长, 2008年—2010年三年间,集体总收入6397万元,比20052007年增长77%,比20022004年增长了241%。集体经济壮大,水北居民的口袋也越来越鼓。每年,除了可以拿到3000多元分红,有的居民出租房屋当起了房东,不少居民办企业,当起老板来了。大多数村民家里拥有一二辆的小轿车。

现在,他们的新家,瓷砖地面,四面大窗,明亮、通风。空调、冰箱、消毒碗柜、电视、电脑、电饭锅、电磁炉、微波炉、沙发等一切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村民彻底摘掉了农民的“帽子”,成了城市居民。大多数新家还接上了宽带网。“我找到了城市人的感觉”,“生活节拍跟上时代步伐”,村民如是说。

“以前行走的是泥土路,现在都是混凝土硬底化;以前住的是瓦房,下大雨还担心屋顶会漏雨。现在的水北新村一片整齐漂亮楼房,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王泽坤及一大批水北老人如是说。在王泽坤老书记家里,老人家今年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一点也不显老。他精神奕奕,满脸笑容。王泽坤老人的孩子都各自成了家,他夫妻俩则带着小女儿过。他家分得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新房。现在,这个新家放满了春节的食品用品,鸡鸭鹅鱼蛋肉样样有。除有上述的现代家具以外,厨房角落还放着锄头、铲子、扁担等农用家具,这些农具和现代化家具同放一室,显得有点滑稽。王泽坤这个水北村的土改根子,1949年水北村的第一任乡长,大半辈子在农村摸爬滚打,带领水北人走过土改、人民公社、联产责任制等阶段。从种稻子到种蔬菜,从农民到居民、“股民”,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直到1995年才退休,为水北村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离开老村子,心里虽然不舍,但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今后水北人的子孙后代,他说要舍得旧家,才能得到新家。

2003年入住的83岁房培廷老人对安置房十分满意。老人家认为,现在的水北新村是一片整齐漂亮的楼房,居住环境得到了大改善,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但我总觉得自己不会老。

8号小区水北新村建好后,水北社区先后投入200万元完善社区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分别建有1100平方米的室内综合活动室一间,还有2000多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地,并建成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文化广场、健身路径、健身室、乒乓球室、老人活动中心和图书室等公共娱乐设施,给居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好去处。同时,组建了木兰拳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舞蹈队等,让居民在自家门口就可免费享受到各种文体活动。每天清晨,有许多人在这里打太极拳、木兰拳。下午,许多人在这里打篮球、打乒乓球。晚上,许多妇女在这里跳健身舞,在小区的各处小道上,还有很多老人小孩在散步,两位老奶奶各领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一起聊家常,说到会心处,都开心地笑起来。

在“老人活动中心”,设有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室和图书室,配备休闲桌椅、棋牌、电视、球台、健身器材等,全年免费开放,并且配备专人管理和服务,既为喜欢热闹的老年人提供了专门的娱乐场所,又满足了喜欢安静的老年人聊天、喝茶、读书、看报的需求。此外,村里还为老人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义诊、健康座谈等服务。

“没想到辛苦了大半辈子,老了也能安享晚年”。老人们在“老人休闲中心”打牌时都会这样说。要是在以前,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老了以后还能够住在这么舒适的楼房,每天打打牌、聊聊天,快乐安度晚年。水北社区还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闲暇交流、休闲娱乐的空间,为的是让水北村老人们的晚年更加幸福、快乐。

水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王海军告诉笔者说,为了提高居民的素质,我们请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现在居民的素质已经提高了很多。”他们不仅为居民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能更好地就业,还开办了市民文明学校,定期请专家来讲课……现在,社区内基本上看不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
 2011
农历八月初八,笔者参加了水北村第七届“敬老节”。这一天,水北社区装灯结彩,喜气洋洋。60岁以上的水北社区老年人欢聚一堂,每个老人家的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脸。江北办事处的领导、社区领导都来庆贺敬老节,并与他们共进晚餐,期间还演出文艺节目,每位老人派发一盒月饼和一个200元的红包。水北党支部书记郭伟亭对老人们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敬老,实际上是尊重我们自己!老同志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关心老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水北社区不仅为老年人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也倡导着年青一代理解和尊重老年人,热情关心和照顾老年人。

我所看到的水北老人,七八十岁了身体还这么硬朗,腰杆那么挺直,看到水北老人个个都是这么健康,我感到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又联想到水北这地方真好,人缘好、风水好,难怪几百年前道家就这样为水北把脉:水北自赣五百里曲水西向,于鹤峰旋波回流,象岭阻隔,山界水绕,呈回龙顾祖之势,道家学称之为仙源福地。自古以来,佛、道、人居皆以水北为首选。

搬迁,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妥善安排好村民的生活出路,按照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统一补偿标准、统一管理“四统一”要求。基于水北村特殊的历史状况,市委、市政府还充分考虑了村民搬迁后生活出路问题,在江边8号小区沿街一楼建有11000米平方米商铺;在江北8号小区靠惠州大道一側预留一块13000平方米土地,给水北村建综合楼;在江北5号小区划出一块10000平方米土地,给水北村建永久性市场;而且免费为水北工业区办证,以利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给村民发放3年生活补贴,对困难村民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水北村搬迁之前,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区厂房、两个临时市场和门店出租。2003年,水北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仅600多万元,村民生活水平整体不高。搬迁,不仅改善水北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水北社区居委会也抓住发展契机,推行工商、物业并举等有效措施,村企共建,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为了让居民搬迁后能获得持续的经济来源,稳定人心,水北居委会开展了“就业工程”,大力组建物业公司,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居民安排就业。抓住搬迁契机,建成厂房、门店、市场物业12万平方米,并以合作形式建起江北丽日购物广场,而后再返租给丽日集团,每年收益360万元。小区档口8000多平方米的商铺也成功招商引资,为水北集体每年增加300万元的收入。

2007年,村里开始实行股份制,已是“员工”的村民,又摇身一变成“股民”。水北已完全实现了由‘农村’向‘社区’的过渡,并且发展成工、商、贸一体化的新型社区。2010年集体总收入达到2502多万元,比2003年增加了1800多万元。

搬迁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解决失地村民的就业问题,为了确保人人有工作,人人有收入,居委会建立起一支由村民为主的治安管理队伍和保洁队,并优先将这些工作岗位提供给有需要的小区居民,解决他们的就业。搬迁到水北新村小区以来,居委会为180多名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包括小区的保安、保洁员等。位于三栋数码工业园的水北工业园区给社区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与园区内的企业联系,如果企业有需要,而社区居民又愿意到工厂去上班,居委会都优先推荐安排。居委会还与人才市场联系,部分就业岗位信息直接同步显示到小区设置的电子信息屏上,方便居民找工作。

此外,居委会通过为困难家庭申请低保;每季度为患有精神疾病的居民到医院取药;为因病致贫的家庭申请慈善资金援助;为读书困难的残疾人小孩申请补助;关注着居民的就业问题;有序推进居民征地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退保工作等方式,注重民生,落实惠民政策,服务社区居民。

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李仕青谈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慨万分。他说,过去我们年轻时,一心扑在生产队里,老人们则为我们做饭、洗衣、喂猪、淋菜,带孩子等家务活,他们比我们年轻人还累,天不亮就起床,干到下半夜才歇息,有一口好吃的舍不得吃,要留给年轻人和小孩,因为年轻人要干活,小孩子要长大。今天,当年年轻的我们老了,却享受着那么好的福利待遇,我们今天的生活和过去的老人比,我们多么幸福啊。李仕青家族是清代从南雄迁李屋岭居住的,世代以耕种为主业,他年轻时是水北大队大队长,做乡村干部数十年如一日,克勤克俭,兢兢业业;他和乡里敬贤俊,爱妇幼,口碑甚佳。

有一次,我们在四组召开老村民座谈会,村委书记郭伟亭也参加。当谈到过去艰难困苦的生活,郭书记感慨地告诉我们说,六七十年代,四组由于土地不多,村民除种田以外,大多数人参加大队的副业组,副业组的主要工种是搬运、木工、泥水工、撑船、拉大板车,大部分人被分配在化肥厂做临工。在化肥厂做临工时,常常做夜班或早班,半夜就要起来,煲好粥,安顿好孩子。做临工所得工资每天3元,交2元给队里,剩下1元自己支配。这1元钱在许多人看来是很不错的,但有些孩子多的人家,根本不够开支。郭书记接着说,当时许多十几岁大的孩子早早就辍学或根本就不读书,五六岁就帮忙做家务,十几岁就开始卖菜、帮忙推车。有的家庭负担重,长高大点的孩子就直接顶替父母做工。郭国光、郭煜智、郭达波、陈运娣等老人都说,那时,温饱都不能解决,有的家里困难到无钱娶媳妇,更谈不上建房了。

当时四组的陈运娣,党员,单亲母亲。她的丈夫从小被父母卖到龙丰的半径村给人家做儿子,长大成人后他的哥哥又把他接回来相认。陈运娣同丈夫结婚后,先后生下三女一男。60年代初,小儿子出生没几天,丈夫就因病去世了。她带着四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每天,半夜起来做饭,天不亮就去菜地摘青菜,赶在天亮时,要挑一担百多斤的青菜去惠州城卖,一年三百六十日,除了年初一,天天如此。他们一家人挤在一间小平房里,吃饭、睡觉、厨房、冲凉全在里面。现在,陈运娣在水北新村分得一套100多平方米住宅,女儿都嫁出去了,她跟儿子住在一起。她的女儿、儿子、媳妇都在老板厂打工。她现在有了医保、养老保、每月有100多元的生活补贴,每年有股份分红。她告诉笔者,现在她老了,身体也不怎么好。有时就到小区里去跟老人打打牌,为家人做做饭,或到小区里去散散步,生活过的优哉游哉。她说,若在过去,我们家怎么住得上这么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啊!集体经济实行股份制,她及家人每年都有分红。她是个勤快的人,闲不着,但是现在小区里连打扫卫生都有专人,而且很干净,小区还有保安值勤,感觉很安全。她说,水北新村的村民在村改居后,生活越来越好,真是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41岁的水北新村居民王容苏是一名智障残疾人,经水北社区居委会安排,从200911月起,她便到小区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上班,没有工作前,她几乎每天都是待在家中或在小区内闲逛,无所事事。工作后,每个月能领到工资,又能够和来活动中心玩的居民们一起聊天,她觉得很开心。像王容苏一样在老年活动中心工作的,还有肢体残疾的郭惠珍和严小平。

水北村有位女士,担心洗脚上田后,失去经济来源,生活无依无靠。搬迁后,居委会安排她在物业公司工作,她除了每个月有一份固定的收入外,每年还能拿到不少分红,过上了小康生活。

水北社区有300多位老年人,为解决居民养老问题,水北社区居委会还设立了老年人福利补贴,符合60岁以上条件的老人不仅每月都能领到100--300元的敬老补贴,逢年过节还有节日补贴,每年还能领到分红,让老人们基本不用发愁养老问题。从2005年开始,居委会还将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定为水北社区的敬老节。

水北小学的搬迁

文明的新生活,离不开学校的教育。 按照市政府对两江四岸的整治,在水北村拆迁的同时,水北小学也同时进行拆迁。市长柳锦州指示,必须新建水北小学,以解决水北村搬迁后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新水北小学的建设经费主要是由江岸建设指挥部补偿、城区财政安排、市政府补助三条渠道解决。

 2003年2月18,市政府调研员刘汀龙受徐志达副市长的委托,支持召开关于新水北小学建设经费的协调会议。根据市江岸开发建设的整体规划,水北村安置在江北8号小区,水北小学也随之迁至江北5号小区兴建。协调会要求配合江北江岸开发建设进程,新水北小学必须于20033月中旬动工建设,9月前建好交付使用。

为妥善解决搬迁后村民小孩入学问题,市政府组织了江岸办、惠城区政府、规划设计部门等多次召开协调会,时间上要求在2004年春季开学,资金由市政府、江岸办、惠城区政府三方共同解决,尽快完成新水北小学建设工程。具体经费分三条途径解决:一是市财政补助200万元;二是市江岸开发建设指挥部给予拆迁补偿;三是其余建设资金不足部分由城区财政安排解决。

新水北小学拆于20033月,20042月搬迁。学校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水北人说,搬迁水北小学好!培养、教育好水北人的后代,是水北人的希望,学校搬迁对下一代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孩子们将受到更好的教育。搬迁时,水北小学只有学生350多名,大部分是水北人的子弟,还有一些是外来工的孩子。搬迁后,现有学生1161人,从村一级学校变为区级政府管理的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新校舍按36个教学班的规模建设,配有语音室、电教室、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室、手工制作室和实验室。学校将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出一大步。

王家祠的搬迁

王氏宗祠是元延祐庚申年举人王一举的开基宗祠。1314年,王一举见水北荔浦山水清秀,便率子孙从归善县城迁居在荔浦(今水北12小区内)。至明正统五年(1440),再由王溥择坚材良工,在荔浦构建而使其定型。及至清同治年间,祠经久朽破,王氏族人因梦得王度咏诗一首,诗曰:“烈烈英风四百秋,声名依旧壮循州。为何祠宇荒凉久,整饬无人再振谋。”有责后人不整修之意。王家族人遂集积千余银两,承袭旧制,将宗祠修缮一新。宗祠既作族中祭祀、议事及娱乐之所,又作纪念明代“靖难之役”烈士之一的惠州历史名人王度之地。2004年,王家宗祠被惠州市政府定为惠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原祠虽有很重要的人文价值,但过了那么长的时间,宗祠已经破烂不堪,如历史久远的风烛残年老人,不但村人无足钱财维修,加之族人都迁往新区定居,不方便使用与保护。 20089月,因城市开发所致,决定作保护性搬迁重建。2009829日起,王家新宗祠建成并正式使用。

新建成的王氏祠堂,门前和天井的“兰亭日暖,荔浦春浓”、“兰亭荔浦乌衣巷,两晋三槐将相堂”的两幅对联,告诉人们,这个家族系著名古文《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的后裔,他们从“乌衣巷”而来,定居在“荔浦”,即现水北的别称。其实,那是900多年前,即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的事了。最早,王家在惠州市博罗陈塘定居,而后搬迁至惠州市区,最终才落籍惠州郊区的荔浦。

王家宗祠现在东江大桥附近,即惠州市会展中心公路之东,水北新村之南,老水北菊花头之西,成屋、李屋之北的北湖公园内,面向西,近有水塘、东江水,远处有挂榜山。

王家宗祠由惠州园林局负责施工建成。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清水墙硬山顶,深三进、面阔三间,良材坚料,而其原有建筑材料也大部选用于其内,有精美的壁画如古人、花草虫鸟等。宗祠基本保持原祠建筑风格与原貌。

新水北工业园区的搬迁

新水北工业园区于2006年动工兴建,2008年竣工,是水北二期拆迁的一项重点工程,是实施整治“两江四岸”和改造“城中村”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水北二期拆迁安置工作的总体部署,水北工业区从原江北9号小区搬迁到三栋数码园工业区,新工业园区总占地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共建有标准化厂房7栋,工人宿舍楼3栋,综合楼1栋及其他配套设施。目前新园区已引进了5家企业,职工人数近2200多人。按照市政府的规划,水北二期拆迁完成后,沿岸将是一片高档的住宅区和商业休闲区,必将大大地提升水北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经商环境。新水北工业园区的全面交接,将进一步为水北集体经济建设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推动水北二期拆迁工作。  

2006年,二期安置区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居委会吸取一期拆迁的经验,充分研究二期安置区的配套要求,广泛征求村民对安置区的设计意见,按照拆迁指挥部全面铺开居民房屋丈量工作要求,积极配合,为二期安置区规划设计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为了排除居住房屋安全隐患,让村民尽早搬进新区,让二期拆迁工作顺利进展,居委会与区政府签订了《水北9号工业区产权置换合同》,解决二期拆迁的“瓶颈”问题。

二期搬迁与一期不同的是:面对9号工业区的搬迁工程。居委会针对二期搬迁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反映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出台了关于拆迁工业区的要求、土地置换地点的方案、工业厂房补偿的面积以及因拆迁所造成的损失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计划方案。2007年底,工业区旁的鸡棚和临时建筑,通过居委会几次会议研讨,已经签约赔偿,在合同中明确了对临时建筑的补偿和因拆迁造成的资金损失补偿等问题。

 2009年9月10日上午水北二期拆迁安置住宅小区动工仪式举行。

9号工业区拆迁完毕后,在这一老工业区内,规划建设17幢高层住宅楼,可全部解决即将拆迁的水北社区第一、二、三居民小组所有居民的安置问题。水北二期拆迁安置住宅小区预计2011年建成,建成后,水北社区第123居民小组的老房子也将正式拆迁。拆迁范围为江北910号小区,占地约37万平方米,需搬迁或补偿的单位和人员包括:约4281557名村民;水北居委会一个占地约7.1万平方米的9号工业区;9家市、区属企事业单位,涉及职工总人数778人,其中两家区属企业有200名职工还需解决区划调整前所拖欠的职工下岗生活费、社保费、社会养老金、医保费、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等费用;9家市、区企事业已房改或居住在集体宿舍的职工住户135户。

居民安置房选址在原9号工业区所在地,占地6.6万平方米,规划建17幢高层住宅楼,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包括住宅、商铺、地下室及其他配套设施)。项目预计2011年竣工,将建成功能齐全、标准合理、生态宜居的高规格住宅小区,拆迁之后的土地,除水北二期拆迁安置住宅小区建设用地外,一部分作公共设施用地,其余用地将开发成高档住宅、金融服务区。

现水北社区居民一、二、三小组的428户居民已丈量103户,签约36户,签约居民将按房屋面积获得每月每平方米6元的租房补贴。目前,原9号工业区建(构)筑物已全部拆除,面积约8万平方米,约拆迁出土地面积7.1万平方米。市、区属的9家企业已有6家签订了拆迁协议,拆迁土地面积12.8万平方米,拆除地上建(构)筑6·5万平方米。按市政府确定的11.2置换标准,已在数码园建设了水北新工业区,占地面积约8.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

将建成功能齐全、标准合理、生态宜居的高规格住宅小区。

共建平安社区

居住环境变美了,“打造平安社区”工作成为水北社区的主要工作。在社区管理上,水北社区居委会实行“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构建起由社区居委会、治保会、调解会、警务室共同组成的社区治安防范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的各项工作制度。此外,社区投入160多万元装备了一整套先进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建立起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保安治安队伍,实行全天候巡查防控。为保障小区消防安全,建立每月安全检查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公共场所消防设施设备,还定期组织开展救火逃生等安全知识演练和培训。近年来在辖区内没有发生重大案件和安全事故,被评为“惠城区安全生产示范社区”、荣获区维稳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同时被评为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此外,为使“村改居”后的社区居委会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水北社区居委会还建立完善了《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党员联系居务责任制》、《居民议事制度》等一整套工作制度,做到职责制度上墙,主动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同时,认真做好政务、财务公开,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了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综合效应。

目前,水北社区已初步形成社区组织健全、社区文化丰富、社区卫生创优、社区风尚良好的发展态势,使水北人实现了从居住环境、综合素质上由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

近年来,水北社区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住宅小区。被惠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惠州市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 社区荣获惠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荣获惠城区创全国文明城市迎“省检”工作突出单位。

搬迁,让村企共赢

近年来,水北社区居委会以构建多种组织资源相融互动、统筹发展的经济建设新格局为目标,创新形式,进一步深化村企合作链,不断推进水北社区的统筹发展。

企业愿意留在水北发展,让企业不断壮大,投资创业氛围才会越来越浓,由此实现村企共赢。水北社区居委会认真抓好企业用地、用电、用水和生产、治安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为项目落地努力打造良好的投资服务软环境,真正实现村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水北社区居委会投入500万元推进企业的发展建设。而对个别小区外围的商铺,主动下调租金,采取措施保证企业能够在危机中生存发展。

居委会关心企业,让企业对地方投入增加信心,用热情的服务促进企业落地生根发展。办事人员态度诚恳、热心,遇办事程序繁琐时,耐心解释,让企业对水北有信心。因此在招商引资时,居委会都会以热情的服务态度、高效率的办事作风带动企业,以服务促其发展。

环境保护工作,对水北社区居委来说,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垃圾工厂、危害环保、没有科技水平的企业是不允许进来发展的。如果将高污染的企业招进来,就破坏了生态环境,牺牲了百姓的幸福指数,完全违背了村企共赢的原则。顺德老板赖正强是2003年到水北的,和水北进行“村企合作”已有六年,他的“家具批发中心”在当地已是人尽皆知。在与水北人合作的过程中,他认为水北人纯朴、诚实,与他们合作觉得放心、可靠。赖正强目前正和水北居委会酝酿着一项更大的合作计划—共同开发占地2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的“粤东家具博览中心”。以前合作是他租水北人的地,这一次合作是水北将以土地入股,而他则以技术、资金以及资源入股,收益按股权分,员工也将尽可能地吸纳本地居民,这样,可以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促使其升值,达到地的收益最大化,农民不失地,还能从中获利。

在江北优越投资环境的吸引下,真维斯、德赛集团、金宝集团、大隆集团、北京华贸中心等一批企业总部纷纷进驻江北,富力地产、合生帝景湾房产也将其进军惠州市场的“第一站”放在江北。惠州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国际电子城等物流中心也根植于此,三家五星级酒店正在建设当中。

搬迁前后的水北村经济状况

1995年的水北(管理区),已经开始兴办集体企业,走集体经济道路了。为了解决群众生活的出路,管理区通过统筹利用征地资金,先后建设了3号工业区、9号工业区以及2个市场和一批沿路的商业网点,总投资达到4930万元。到1995年底止,管理区已完成基建厂房及宿舍5.1万平方米。市场门店1.5万平方米。已出租厂房1万平方米,市场门店1.2万平方米。1995年,集体经济收入253.41万元,人均收入1000元。19971999年,水北管理区引进11家企业来投资,其中有利奇珠宝有限公司、新立制衣厂、16号小区的货物装载中心、13号小区农贸市场等。1999年集体经济收入350.79万元,人平收入3796元。2003年,集体收入586.65万元,人平收入从2007年开始,转入股份制。

为了稳定人心,让居民搬迁后能获得持续的经济来源,水北社区居委会狠抓就业和投资发展,为居民安居乐业建立一个强大的保障体系。一是通过组建物业公司,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居民安排就业。二是抓住搬迁契机,建成厂房、门店、市场物业等12万平方米,并以合作形式建起了江北丽日购物广场,而后再返租给丽日集团,达到双赢。三是通过多种渠道、不同价位、灵活变通等方式积极对8号区周边1.2万平方米的商铺招商引资,现小区档口已出租8000多平方米。搬迁的同时,水北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也实现了新突破,2010年来,位于三栋数码工业园的水北工业园区又成功引进3家现代企业;江北22号小区“水北大酒店”建设已全面展开;利用41号小区21305平方米的土地作价和顺德华泰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粤东国际家具博览中心”,此项目年集体收入可达1000多万元,填补了水北居委会无企业的空白,居民收入将大幅增加;水北工业园已完成交接仪式,将继续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投资增建一栋宿舍,目前正在办理立项手续;在工业区旁新购置土地开发利用,不断扩展工业区的发展空间,提升工业区的档次,为水北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一份保障。

水北社区不仅依靠土地壮大了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以战略性的发展眼光,兴旺市场,带动了周边商圈的兴起,为后续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水北社区通过筹资兴建近万平方米的综合市场,吸引辖区群众到市场购物,带旺和繁荣市场。

搬迁以后,水北社区集体经济运行稳中有增,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新增长, 2008年~2010年三年间,集体总收入6397万元,同比20052007年增长77%,同比20022004年增长了241%

如今的水北社区,已形成以发展房地产、物业、商贸、服务业为主导抓经济;以建立奖学制度为载体抓教育;以组织文体活动、开展文体比赛为特色抓文化;以实现行政、经济分治、落实民主议事、民主理财、民主决策为机制抓管理;以工作站、居委会为管理主体抓统筹;以股份联社为实体发展集体经济的现代管理发展模式。

搬迁的“火车头”

搬迁初时,困难重重。主要是村民不愿意离开他们的“胞地”。居委会领导高度重视,树立全局意识,村党支部把水北搬迁工作列入居委会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主动配合市政府对水北的搬迁工作,还将此项工作列入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的一项考核内容。7个自然村40多万平方米、近千户人家3700多人,在这般大型的搬迁工程没有发生过一次打架、群斗、示威等情况,让水北村成为惠州市城中村的样板。这其中,水北的“火车头”起着主要的作用。水北社区得以全面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从一个破旧的“城中村”最终改造成城市的文明社区,虽然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离不开水北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一班人的努力,更离不开这么一个班子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正是应了那句俗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水北社区的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郭伟亭对我们说:“我们的班子是一个务实、团结的班子,这是我们水北社区的希望所在、兴旺发达的关键。”在7名班子成员中,有3位是本科生,2位专科生,他们既有文化,又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正是这样一个领导班子,带领着水北人走在了“城中村”改造的前沿。

2003826下午,搬迁工作已经进行签约动员,江北街道办事处首先召开水北村组干部带头签约动员大会。会上高度表扬水北村五村村长王水东,他积极配合江岸办的工作,主动带领家属和亲戚丈量、带头签约,充分发挥了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楷模作用。

在党支部的带动下,2003年上半年,已有大部分外来住户已与江岸指挥部签订房屋拆迁合同书。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配合市政府江岸指挥部动迁办顺利完成了对江北8号小区的征地工作,完成了对8号小区拆迁户的协调工作,使水北的搬迁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搬迁工作始终贯穿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从而使水北群众从被动搬迁转变为主动搬迁,从“要我搬迁”到“我要搬迁”。

在搬迁过程中,水北社区领导班子的做法是:

一是加强组织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在搬迁的3年来,把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放在第一位,他们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因此在搬迁的过程中,未出现违法、违纪、违规情况。

二是实行党员联系社务责任制,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社区事务高度自治,有章可循,使社区居委会工作迈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三是搬迁过程,发扬民主集中制,在同时发展集体经济、搞好股份制改革的工作中、以及在每一项改革重大工作目标决定决策之前,邀请党员参与,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

四是加强党员的目标管理,对党员分别从学习、纪律、思想、工作等方面进行评分考核,仅在2005~2007年中就评出优秀共产党员27名,使党员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定时召开党支部会议,集中汇报各部门及个人工作情况和工作计划,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质量顺利进行。水北村解放以来的第三任老支部书记,是水北“城中村”改造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依靠以他为首的村党组织挨家挨户地宣传和动员,不少村民由“要我搬迁”变成了“我要搬迁”。

水北社区居委会还严格执行惠州市江北办事处委员会200342的决定,对党员干部不执行东江北岸水北居(村)民房屋拆迁规定给以处分。

搬迁后,水北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大胆创新,社区由原来的生产管理转变到社区服务企业式管理,取消小组形式的组织关系,采取聘用制,专门设置物业管理公司、经济办公室、基础建设办公室等,另设市场管理人员、小区活动中心管理人员、小区图书馆管理人员,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统筹安排,将原各居民小组的干部重新调配工作岗位,工资实行月领取制,在提高小组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大大提高居委会整体工作效率。

社区还成立了自己的水北物业管理公司,以自已人管自已人的模式,对小区物业实行规范化管理。通过积极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总结经验,小区物业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管理人员配备合理到位。业主对小区物业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为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每逢国庆、中秋、“六一”儿童节日等,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居民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水北社区充满着浓厚的民主治理氛围,是一个居民关系更融洽、生活更安康的社区,近年来从未发生过家庭暴力事件,被广东省政府评为 “广东省文明社区”、“广东年省六好平安和谐家庭”。

水北社区被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惠州市委、市政府评为“2009年度科学发展的好班子”;被惠州市委组织部授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五好终端接收站”。水北社区党支部书记郭伟亭2009年被评为优秀“四会”党支部书记,2010年被惠州市政府评为劳动模范。

张德江书记视察水北

20046月,80%的水北村民已经搬进江北8号小区花园式住宅。1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柳锦州和市委副书记、市长黄业斌等陪同下,来到水北社区考察。与居委会干部、居民进行面对面的对话。

 张德江:“村民有没有土地?”

 居委会干部:“早几年就征完了。”

“水北村有多少人口?”

960户,3000多村民,另有2000多户外来居民。”

“村民生活靠什么?”

“打工、出租房子。搬过来以后,有的一家人换了几套房子,自家住一套,其他用来出租。”

“村民有没有集体分红?”

“有。目前月人均是200多元。去年村集体收入是600多万元,今后,集体经济还会发展,村民月分红还会增加。”

市委书记柳锦州补充说:“市政府还给村民每人每月补300元,一共补3年。”

张德江:“这个很重要,村民基本生活就有保障了。”

接着,张德江走进居委会办公楼,环顾四周,赞许地说:“办公条件很好啊”。

居委会的干部说:“是啊,过去办公的地方破破烂烂的。”

张德江说:“政府花大力气改造‘城中村’,目的就是要让村民过上城市生活,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使城市景观发生变化,防洪得到改善,把地置换出来,这个路子是对的。”

张德江:“我们‘城中村’改造也好,征地拆迁也好,最重要的是保护农民利益,一是合理补偿,二是生活出路。关键是这两条。今后城市还要扩大,工业还要发展,肯定还会有征地拆迁。征地拆迁一定要处理好政府与征地农民、与拆迁户的关系。”

居委会干部:“政府充分考虑了我们的生活出路,给了1万多平方米的门店,还给了两块工商用地搞集体经济。”

张德江:“这种情况下,还是要自力更生,一定要注意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村民重要的生活依托,重要的生活保障。”

接着,张德江来到21栋三单元三楼居民黄宁敏家。他站在黄宁敏家敞亮的客厅里问:“房子置换情况怎么样?”

黄宁敏:“我家置换了2套,这是其中的一套。”

“你家装修很漂亮啊,花了多少钱?”

5万多,政府已经基本装修好了,不装修也可以住。”

“你做什么工作?”

“自己开了一间小公司。”

“你父母也在这边住?他们靠什么生活?”

“对,主要出租房子。”

“搬迁以前呢?”

“种点菜卖,主要靠出租房子。但那里的房子很难出租,环境差,路也不好走。”

“哦。现在呢?”

“这边的房子就不愁租不出去了。”

“房租有变化吗?”

“按80平方米计算,这里月租是600元,以前是300元左右。”

看到黄宁敏六岁的女儿,张德江弯腰和她握手。

黄宁敏:“现在一家子都在这边,小孩也过来读书了。”

张德江:“从他们这一代开始,生活就完全、彻底改变了。中国最大的差别是城乡差别。水北村搬迁,从根本上讲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让村民在教育等多方面享受到城市现代化的成果。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黄宁敏:“的确这样,我们很满意。”

张德江:“好,好,好!你们从村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过上城市现代化生活。你们的居住条件在全国来说也是不错的。香港公务员的居住条件也不定有你好,住房面积也不一定有你家大啊。”

黄宁敏:“是啊,有的香港客人说进了我们家的厨房就像进了他们家的客厅啊。”

霎时,欢快的笑声传岀窗外。

握别时,张德江叮嘱道:“好好工作,把小孩培养好,生活会越来越好!”

 

分享到:
友情链接:中国文艺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民间艺术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惠州文艺网 广东文艺网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hzmx2021@163.com
电话:李老师:13692898458 庄老师:13802872242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ICP备2024213192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24543532号  |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https://gdca.miit.gov.cn/    技术支持:sunkinglsx
你是第0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