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变凉了,秋风吹起来,我和妻子逛商场决定买一些腊肉回来做火锅。商场里的腊肉有广式腊肉和川湘腊肉,广式腊肉外表红黄,油光滑亮,有淡淡的糖酒香味,吃起来味道比较中性柔和,不刺激。川湘腊肉有腌制的和烟熏的两种,烟熏的腊肉看上去黑乎乎的,发出浓烈的熏烟味,干干的肉皮特硬;腌制的腊肉松软,散发着诱人的腊香味儿。
我虽然比较喜欢吃腌制腊肉,但对于商场里的腊肉并不常买,有时嘴巴馋不过才买来尝尝,原因是曾看过央视质检报告栏目报道不法商家生产“速成腊肉”的全过程。腊肉的制作是需要特殊的时令的,即在秋高气爽的秋季或寒冬腊月的冬季,制好后还需要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来风干。而那些“速成腊肉”有的是在炎热的夏天制作的,为了预防生长虫子,不法小商贩甚至用农药和添加剂来染浸,然后来暴晒或急熏,“色香味”俱全的腊肉一个礼拜便制成了。
每到秋风劲吹的时候,我就开始制作腊肉。制作腊肉的过程并不精细也不复杂,首先要选好肉材,一般是长条形的五花肉或者是“坐墩肉”(猪屁股两侧后腿上部的肉)为佳。肉洗净后挂起来自然风干,然后放入到大泥土盆钵中,在肉上均匀地涂撒些盐、花椒和酱油等,喜欢吃甜的还可放些糖和料酒。过一两天用筷子翻转一下肉块,又撒上少许盐,三五天肉出水了,挂在通风的阳台上,随吃随取。我住的楼房坐落于空旷的原野上,楼层南北通透,南边的山峦上常有一股股的南风顺着山势而下,直扑我家的前后阳台,阳台阳光充足,通风,是挂晒腊肉的好地方。腊肉晾挂在阳台上,我天天下班后就要嗅嗅那好闻的酱香味。
炒腊肉是个细活儿。切一大块腊肉放入锅中烧煮,待水开后汆一点冷水把肉仔细地清洗一遍,这样就能有效地清除腊肉上的有害物质亚硝酸。将这一大块洗净后的腊肉切成不厚不薄的大片,这时就可看到通红的瘦肉、透亮的肥肉,腊肉特有的芳香也随着散发开来,鼻翼轻轻一吸,哇,真的是沁人心脾啊。在锅里倒些花生油,烧热,把肉片倒进油锅里爆炒一两分钟,不要炒干,加入一些瓜果菜或青菜一起炒,放点水焖一焖,于是香味直窜口舌的腊肉菜就做好了。肥中带瘦的腊肉样子看上去似乎很肥腻,没吃过的人往往不敢吃,其实这样做出来的腊肉既惹味又富口感,很开胃,好下饭。也可把腊肉片掺点米粉、鸡蛋搅拌,连同米饭一起蒸,腊香和饭香混在一起,顿时让人食欲大开。这种腊肉吃起来滑溜溜的,入口后浓郁的腊香会久久地在口腔里回荡,细细地咀嚼一番,真的会有“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感觉。
腊肉可用来炒、蒸,也可用来炖,我特别喜欢吃母亲炖的腊肉。每当我从外地回来,母亲就用陶罐炖腊肉,不多久那熟悉的腊肉熏香就飘进我的鼻子里,听见腊肉在陶罐里煮得发出“扑哧哧”的响声,我像小孩子一样,不时地揭开罐盖用筷子“钻”它两下。炖熟的辣猪骨头肉连同肉汤浇淋在煎泡的糍粑上,吃起来齿颊留香。在大别山区的故乡,农村里都养土猪,猪头小身短多精肉。每年农历十二月份,家家户户杀年猪,这在当地是一件大事。一头猪有三四箩筐肉,把这些肉码放在一个半人高的大陶缸中,码一层放一层盐,过十天左右就可“起卤”了,即用稻草绳把一块块腊猪肉拴起来,挂放在火塘房中的桁条上。烟熏火燎半个月,再把这些外表金黄、散发着淡淡松香味的腊肉移挂到厅堂中的楼梯间,利用过堂风来风干,一般挂上半年都不会变坏。
冬春天寒时节,火塘里烧着干松树枝桠,烧起旺火,一家人围着火塘而坐。从梁上吊下来的挂锅盖着火苗,锅里放些大块子腊肉、板栗、笋干、豆腐、海带和青菜,放上盐、酱油、辣椒、鲜姜和足量的山泉水一锅烹炖,待锅里的腊肉煮得“咆咆跳”时,就可大碗吃腊肉大碗喝白酒大碗扒饭了。在外面雪花飘飘的时候,此情此景更令人惬意,更别有风味,怎一个“爽”字了得!
腊肉,我这辈子都吃不腻。秋风时节,吃着腊肉,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情结应运而生,感觉生活是那样的让人牵肠挂肚,让人充实而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