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的路很远。回故乡的路上一直下着雨,迷蒙的,清明的雨。
从踏上长途汽车的那一刻起,雨就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时而模糊了车窗,时而模糊了或远或近的山峦。
车上的旅客,中老年人居多,大都是回家乡扫墓的。和我同座的是一个少年,也随父母回老家挂青。他嘟囔着说:我才不想回去扫墓呢,挺没意思的……
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讲好。和他讲寒食节的来历,讲介之推?和他讲清明的由来,讲传统文化?以我教师的身份说教?
似乎不太恰当。于是看窗外的风景。
公路两侧,油菜花已经谢顶,金樱子、白绣球,还有梧桐花开得正艳,却都是纯白素颜,没有一点血色;特别是梧桐花,一咕噜一咕噜的,像饱吸了离人的泪水,让人感到沉甸甸的悲伤,似乎更适合清明的氛围。
凡有村庄的地方,几乎都有或疏或密的坟墓,在清明的烟雨中静默。有的坟头,只有凄凄衰草;有的已挂上了彩纸,在风雨中招摇,代表着亲人们的思念和牵挂。
隐隐绰绰的,有人正在烟雨中扫墓。他们大多低着头,或在坟前除草,或在坟头烧着纸钱,还有的正跪在坟前,应该是在酾酒祭奠,或者祷告吧。看不见他们的脸庞,但大约都写满了悲伤。
雨在不疾不徐地下着,笼罩了一处处扫墓的人。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这时候,大约都在下着雨吧?这清明的雨,让人想起逝去的亲人,想起了生离死隔的悲伤。“疑天亦解伤情恨,哭君泪雨遍清明”。清明雨,触动了中华儿女共同的伤感。
邻座的少年,正是少不更事的年龄,哪里经历过什么离别生死,哪里知道父辈、祖辈,或者更远一些的家族故事呢?他稚嫩的脸庞,看不出一点风雨的印痕;他稚嫩的心,怎能体会大人的哀思?想来也很正常,我们年少时,看到祭祀,看到芳草萋萋的坟墓,勾起我们的,不也只有对死亡的恐惧?
但少年可以知道,有一种情感叫思念,有一种记忆叫怀念,还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叫做“根”。那一抔抔小小的黄土,代表的不仅仅是少年所畏惧的死亡,它也是维系我们亲情的所在。或许还可以说,这也是维系传统、维系亲情的一种根啊。
也许,等长大了,他的父母会告诉他这些吧。
为父母扫了墓,又祭奠了几个或近或远的亲人,匆匆地,我又踏上了回程的汽车。
“清明时节雨纷纷。”那雨,还是那么绵长;雨帘,还是那么宽广。但这时,我却有了一个小小的发现:田野里,秧苗已经出芽,绿成了一小片一小片;紫云英正在艳艳地开放,等着翻进地里,孕育新的生命。南方有些地方,春耕已经开始。原野上,更是一片鹅黄,一片翠绿,那是如烟的柳树,还有遍地的春草。杂花生树,草长莺飞;三春的雏鸟,很快也将“啾啾”鸣叫了吧?这洒遍华夏的清明雨,不也是萌动希望、催生万物的雨吗?
是啊,旧的老了,老的去了,新的却开始了。这样新旧更替,万物却更加生机勃勃。这清明的雨,氤氲的,是天地万物的精华;充盈的,是勃勃的生机 ;酝酿的,是更加明媚的春光。天朗气清,春和景明,不正是对“清明”最好的诠释吗?
雨,还在刷刷地下着。这是牵动华夏儿女深情的雨,更是催生万物的雨。华夏大地,甘霖普降,多好!